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宋词的发展脉络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婉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婉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李清照是此时的婉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婉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宋词的发展脉络时期作者成就代表作北宋前期范仲淹开启豪放派词风《渔家傲》北宋后期苏轼开拓豪放派词风《念奴娇》南宋前期辛弃疾继承→爱国词派《永遇乐》北宋前期柳永发展婉约派《雨霖铃》北宋后期周邦彦婉约派集大成者《苏幕遮》南宋前期李清照婉约派大家《声声慢》南宋后期姜夔继承→格律词派《扬州慢》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诗文大家,也是词的革新与解放的高手。他的词是高度个性化的,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束缚、题材范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他的词用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被称作是“无事不可人”。他作词摒弃了裁红剪翠,自然的形成了一种清新、刚健的独特风格。辛弃疾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一生坎坷,饱受排挤。辛弃疾因报国无路而悲愤不平,所以把词当作宣泄的工具。他的“壮词”中始终洋溢着一派爱国激情,蕴蓄着对投降派和世俗小人的鄙视和痛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离别相思、男欢女爱,但他常常能把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他知晓音律,其词韵律谐婉,俚俗自然,深受下层群众的喜爱。李清照: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灾难与不幸。她才思敏捷、文笔卓越,创作了为数众多的诗词。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古诗词鉴赏注意事项:•1.分析文意,准确理解主旨•2.朗读诗词,把握感情基调•3.知人论事,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4.表达技巧,注意诗词的艺术方法本单元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2、把握词的思想内容。•①抓统领句、总结句、过渡句•②捕捉关键词语(表现特征、流露情感的形容词)•③赏析关键句(名句)•④知人论世•3、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知人论世•柳三变、柳屯田、柳七郎、•“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奉旨填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柳永在宋真宗天禧元年时从千里之外的武夷山下赴京城赶考,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这次科考自己却名落孙山。年轻柳永此时抱定“既然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信条,因此他并不在乎一次的失利。他淡然一笑,只在词中说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来日方长,有时可待。谁知等了六年,已到了仁宗年间,朝廷又开科考,柳永重整旗鼓,再次赴考,不想又是榜上无名。柳永终于失去了耐心,一阵牢骚直冲胸臆。于是,他提笔濡墨,写了一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大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做梦都没有想到就是这首《鹤冲天》引发的“艳词门”,铸就了他一生的辛酸。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传到了宋仁宗赵祯的手中。仁宗反复看了几遍,越看越不是滋味,越看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使宋仁宗如芒在背。三年后,不甘心的柳永又一次参加科考,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宋仁宗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不禁龙颜大怒,提起朱笔在柳永的试卷上批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艳词门”终于酿造出柳永用一生来吞食的苦果。宋仁宗容不得柳永的牢骚和张狂,本来意欲走向庙堂之高的柳永,不得不掉头转向民间。用泪水擦拭灵魂,以笔墨荡涤世俗。重回到民间,生活在底层,成了柳永唯一的选择。于是朝廷少了一个艳词的高手,百姓多了一个自己的词人,歌女有了一个体己的情人。风华正茂的柳永以风流倜傥的形象站立在百姓生活的第一线。与京城的权贵潇洒揖别,潜身聚心融入市井繁华,才子风度重新找回,少年情怀依旧浪漫。出入花街柳巷,沉缅秦楼楚馆,落泊文人成了知己,烟花女子成了体己,民间创作成了主流,卖词为生成了职业。然而,谁也没想到,歌舞场的辛酸和旅途的风雨却成就了柳永的不朽和宋词的辉煌,奠基了他独树一帜的悲壮人生。这是柳永的大幸,更是中国文学的大幸!《望海潮》写作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拜谒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此词进献。在词中,极力赞美杭州自然环境的秀美,城市经济的繁荣。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位置重要、历史悠久、繁华)(美丽、雅致、繁华)(钱塘江雄伟壮丽)(人民富有)(湖山之美)(民众悠闲的生活)(长官休闲的生活)(歌颂地方官政绩)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名句赏析“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意象之美: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简洁凝练,意境优美:三秋”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暗含美丽的传说:“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小结:《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钱塘,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雨霖铃》柳永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根据问题,自行研读:1.词的上下片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哪些句子抒写了作者的感3.名句赏析。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环境凄切悲凉寒蝉长亭骤雨(实写)离别场面难分难舍无绪催发泪眼无语(实写)此去行程惆怅伤感烟波暮霭楚天(半实半虚)融情入景离别难下阕:想象中的别后孤寂凄清情景过渡伤离别清秋节(对比衬托)今宵酒醒伤情杨柳晓风残月(虚写)经年惨不成欢良辰好景风情难言(虚写)因情造景情景交融思念苦名句赏析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点染(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一、解题•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本诗是一首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怀古词。二、作者生平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三、写作背景本课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团练副使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豁达胸怀和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上片写景:大江东去,赤壁故垒状写江山,思慕古人下片抒怀:缅怀周郎,建功立业感伤身世,祭奠江月五、整体感知六、赏析诗词•1、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的所见所想。•2、思考:本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衬托,借史咏怀。借古迹、古人、古事抒怀,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①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②“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③“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④“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⑤“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下片写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个人感慨。①“遥想”三句用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②“羽扇”三句运用夸张的修辞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指挥若定。③“故国”后五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国家建功立业,可联系现实处境,又不免产生年岁将老、人生如梦、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而最终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于江月,又体现了词人的旷达。《定风波》赏析诗词1、思考:本词作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小事,表达了
本文标题:宋词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47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