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问说【清】刘开“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通过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作者简介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今属枞阳陈州乡)人,散文家,他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刘开十四岁时,拿着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文章作法,多次赞扬这位文坛新秀。从此刘开的才名轰动一时,后来成为桐城派著名作家之一,诗文均为世人称道。有大量诗文存世,均收入《孟涂文集》。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辅助运行、进行无以:没有用来…的;致:求得。增广知识却(表转折)明白有时通晓其:语气词(表反问);奚:何;决:解决。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发现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在实际事情上不能通晓明白;认识了那些大的道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舍弃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译文:问与学的关系?“相辅而行者也。”——“好学”、“勤问”不可分割问的作用?“广识”(增广知识)“决焉”(解决问题)说理方法?反面说理。“非……无以……”问的重要性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比他破解靠近匡正探求,寻求获得凭借反驳,质问。详细明确地探讨(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知识多向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询问,明确地分辨它。译文:向哪三种人提问?都有怎样的收获?贤于己——破其疑不如己——求一得等于己——资切磋说理方法?正面说理问的重要性“问”应不择对象,只要勤问,必能有所收获。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qiǎng】以……为是(非)勉强稳妥弊病主观猜测像这样妒忌轻视【xiè】【xiá】亲近而不庄重几乎不顾,不重视认为自己对而别人不对,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译文:批判了世人哪种错误态度?“是己而非人”这错误态度具体表现在哪两方面?对“事”(问的内容)、对“人”(问的对象)强以为知;妄以臆度。贤于己,不愿问不如己,不屑问等于己,不甘问批判世人有学而无问的错误态度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考虑失误是专门既然这样,那么所以,因此不成器,不贤。成就罢了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高贵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道德学问方面能有所成就罢了。译文:对待“问”,正确的态度应是?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积累常用词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学无止境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
本文标题:问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5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