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夜雨寄北原文作者及简介作品分析小结课后练习讨论课后延展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返幻灯片1回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有《李义山诗集》。返回作品背景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牛僧孺、李德裕)的朋党之争中。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李商隐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题解题解《夜雨寄北》,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回首页字词解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亲友的深刻怀念。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5、秋池:秋天的池塘。6、何当:什么时候。7、共:一起。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9、却话:回头说,追述。回首页1、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2、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3、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4、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品读欣赏巴山夜雨涨秋池。点明地点、季节、时间和气候,借景抒情。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生动形象的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品读欣赏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想象重逢的欢愉,,进一步反衬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思归之情。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品读欣赏合作探究1.本诗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那么妻子来信问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怎么知道的?2.诗人是怎么回答的?当时的天气如何?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精彩展示1、妻子来信问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怎么知道的?回家的日期,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句得到。2.诗人是怎么回答的?当时的天气如何?未有期,大雨聚至池中涨满了水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1、“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看似平淡,实则内含丰富,请简要分析。•开首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作者采用看似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及宦游人的乡愁及歉意,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2、“巴山夜雨涨秋池”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句中“涨”有什么表达效果?•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是秋天,又是深夜,还有夜雨。在这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涨”既写出了秋雨满池子,又暗喻了心中的愁思。•3、“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秋”字点明了季节。秋天容易引起人们的秋思,同时渲染烘托了人物孤单、悲凉的心情。•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5、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其中它们的内涵有什么不同?•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实写,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和对妻子的思念。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虚写,想像异日重逢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巴山夜雨”首尾两次出现,令人荡气回肠。•6、请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相映的写作手法。•诗歌一、二两句由叙述转为写景,这是实写,后两句想像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这是虚写。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虚实相映,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意。7、如果把“君问归期未有期”与“巴山夜雨涨秋池”对调好不好?•先写作者的乡愁,再用凄凉的秋夜雨景来加深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也更见作者之寂寞,能进一步把作者的思归之情推向高潮,由此产生想象,也就水到渠成。延伸阅读: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王建邯郸驿上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8、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时空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设想来日重逢,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以此来反衬今夜的孤寂。•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语浅情深,余味无穷!•9、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是不是犯了诗歌写作的大忌?•第一个“期”是指“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一种期望之情;•第二个“期”,既有“归期”之意,也有“确定日期”之意,“未有期”更多指无法确定归期,想回去却无法回去。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愁苦。•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欲归不归的愁苦跃然纸上。•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羁旅他乡的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归期无期的无奈和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返回课后练习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①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却话巴山夜雨时[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何时能够再回叙李商隐3、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D4、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答: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返回题目作者体裁内容情调名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五律送别友人奔放豪迈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黄鹤楼》崔颢七律吊古怀乡惆怅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泊秦淮》杜牧七绝怀古伤今沉痛深思商女不知记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雨寄北》李商隐七绝思念友人深情期盼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其他名句:《宫辞》——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返回
本文标题:《夜雨寄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5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