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服饰民俗主讲人:朱银勉手机号:15949372510QQ号:420914576你们是谁?课程内容一、古代服饰民俗二、古代饮食民俗三、古代建筑习俗四、古代节日习俗五、古代婚姻习俗六、古代姓名生肖民俗七、古代信仰习俗中国古代服饰服饰除了为人们遮身蔽体的实用功能之外,也是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服饰是封建统治者以“礼”治天下的最直接、最外在的表现形式,与阶级、身份等级关系密切,是权力和屈从的象征。中国古代服饰民俗一、冠巾二、头饰三、发式四、古代女子服饰五、古代贵族服饰六、鞋一、冠巾《释名·释首饰》记载:“士冠,庶人巾。”可见庶人百姓只可以戴巾。巾为何物?《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由此看来,“庶人巾”大约就是劳动时擦汗的巾,一物两用,也可以当作帽子裹在头上。巾的发展演变:直到汉代,巾仍主要用于庶人和隐士。巾本是庶人卑贱的标志。因有压发定冠作用,后来贵族也戴,但上面仍要戴冠。巾帽文化风行于唐代。自此巾开始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即巾帻(zé)类和幞头(fútóu)类。此后,巾帽文化愈加兴旺,到宋明则达到顶峰。(一)巾帻(zé)1、缁撮:顾名思义,即黑色小巾,也称束髻小巾。缁撮束结在头顶的发髻上,两脚自然地后垂。在商、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两代多为文人辩士所好戴,至唐代以后各代多为官吏在家“宴居”时所用,历代皆沿用,武将壮士也好戴用。•2、儒巾:四方平直,巾式较高,并有两带垂于脑后,飘垂为饰,一般为儒生所好戴,明代更为盛行。3、纯阳巾:硬裹巾。上高下低,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斜覆于前,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并有二脚系结于脑后,使其自然垂下。传为吕洞宾所创,即命为纯阳巾。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4、浩然巾:软巾。唐朝诗人孟浩然曾头戴此巾,在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浩然巾类似于风帽,严实地遮挡了后脑和部分脸部。•5、方巾:四方平直方巾浩然巾•6、东坡巾:硬裹巾。以藤为里,以锦为表,用漆漆之。或以较硬的薄纱制作。两侧为巾檐,前开后合,后垂有布帛,为雅士逸隐所好,宋代词人苏轼常戴此巾,亦名为东坡巾。东坡巾折上巾•7、折上巾:又名翼善冠。乌纱帽折角向上如“善”字,后名“翼善冠”。(二)幞头(fútóu):幞头,又称袱头,始创于后周武帝,唐开元用罗制作,至中后唐始用漆纱裹之。其形式有圆顶、方顶之分,有软裹,硬裹之别。(三)冠頍(kuǐ)冠:頍即额带。首服的最简单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条箍于发际,頍是额箍,通常缺顶。頍冠在商代大概很流行。••1、缁布冠:顾名思义,以黑色布为之。是很早的一种冠,按周制冠礼,初加为缁布冠(而后为皮弁(biàn)和爵弁)(biàn))。•2、皮弁(biàn):以皮革为冠衣,冠上有饰物,皮弁冠,前高后卑。•3、爵弁:郑注《士冠礼》云:“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皮弁武冠,爵弁文冠;爵弁加旒曰冕。皮弁•4、委貌冠:亦称玄冠。以玄色(黑中带红的颜色)帛为冠衣。委貌冠后发展为诸侯朝服之冠。•5、小冠:(也称束髻冠)束在头顶的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固定发髻,用緌系在脖子上。•6、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得乘公家之车,故称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长冠7、獬豸(xièzhì)冠:也称法冠,是古代执法官吏戴的帽子。獬豸,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忠奸善恶,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治狱以獬豸助辨罪疑,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称“獬豸冠”。•9、樊哙冠:形状似冕。此冠取义鸿门宴时,樊哙闻项羽欲杀刘邦,忙裂破衣裳裹住手中的盾牌戴于头上,闯入军门立于刘邦身旁以保护刘邦,后创制此种冠式以名之,赐殿门卫士所戴。却敌冠樊哙冠•8、却敌冠:卫士所戴。•10、梁冠: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11、通天冠(高山冠):通天冠是唐以后级位最高的冠帽,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12、花钗冠:宋徽宗政和年间,花钗冠乃皇后、皇妃、公主等命妇之首服,但以冠的佩饰细节做等级区别,如冠上花株之数,有9、8、7、6、5等规定,以示身份。13、凤冠:在花钗冠的基础上进一步装饰有特定象征意义的龙凤饰,发展出了朝廷命妇的凤冠。14、冕冠是天子、诸侯、大夫祭典大礼时的首服。最初,诸侯王以上冕上有旒(liú)。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不能超过十二,有九、七、五之分。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四)盔帽1、笠帽:顶饰有红缨,初为轻藤所制,后改为厚毡,能御兵刃。为明末武将、勇士所好。•2、帷帽:原属胡装,一般用皂纱制成,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帷帽•3、胄:秦汉前的战冠。一般为铜制,形上尖下圆,为保护头部需衬帻。用带束结于颈下,胄上多有兽面以作装饰。•4、兜鍪(móu):兜鍪形较方而短,有用铁片铸成,也有以厚革制之,在其表缀于铁片,并有护耳,较胄轻便灵活,便于作战,为汉代武将常用。•5、胄帻(zé):胄和帻结合的战冠,历代甚为常用,平日戴帻,出征作战则加上胄,这种胄较商周的青铜胄薄而轻便,顶上常饰有红缨,是秦汉两代武将、卫士出征时所用。6、凤翅盔:这是古代武将最常用的盔式,其形制一般以厚革制,额前有铁片为沿,以护额掩耳,其铁,铜片常饰有飞鸟双翼迎风的纹饰,故称风翅盔,有时盔顶也加铁片为纹饰,并在盔上装缀明珠或玉翠,为唐宋两代武将常戴,多配穿华丽的明光铠。此盔在宋代更为盛行。二、古代女子头饰中国古代女子头饰主要分为:笄(jī),簪,钗,华胜,步摇,花钗,梳篦,钿花、扁方等。1、笄古代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要举行成人礼,即“笄礼”。就是用笄将头发绾起来,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到15岁时,如果已经许嫁,便可梳挽作成人的发髻了,这时就需要使用发笄。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还没有许嫁或年龄不满15岁的女子,则仍然保持原来的发式,两者区别十分显著。女子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以后,她的言行举止都要严加检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因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2、簪【簪】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簪为古代男女用来固定挽起的头发或者弁冕,“弁”为古代冠名,“冕”即皇冠。簪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簪的材料以骨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金簪、玉簪相继出现并成为奴隶主贵族身份的象征。帝王饰玉簪、后妃饰金簪。臣子戴象牙簪、玳瑁簪。2、簪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清代,簪头造型做扁平一字型的成为扁方,原为满族妇女用的大簪,也是簪的一种。簪明累丝嵌宝石金凤簪唐龙头簪2、簪云凤纹金簪长15.3cm明永乐十四年明累丝嵌宝衔珠金凤簪3、钗发钗和发簪都用于固定头发,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簪通常做成一股,而发钗则做成双股4、钗5、步摇如果在发钗上装缀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饰物,这就成了另一种首饰,名为“步摇”。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6、擿(zhì)擿(zhì),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7、华盛华盛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发饰。7、华胜8、钿花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8、钿花9、扁方【扁方】簪的一种,其造型作扁平一字形,也称大簪,原为满族妇女使用,大多以珠宝镶嵌而成。9、扁方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初是把真头发分成两把,依靠扁方来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改成青缎制作,安在头顶上,这时把“两把头”与真头发连接梳成头座的工具也是扁方。扁方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10、梳篦古代简称“栉(zhì)”,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在古代为宫廷御用珍品。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10、梳篦梳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齿部,梳子的齿粗而稀,篦子的齿细且密。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11、凤冠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妇女出嫁时也可佩戴。凤冠11、凤冠三、古代女子发型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根据朝代、身分、年龄,个性等不同而有变化。古代发式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一)结鬟式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未婚女子。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1、结环式——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多用于仙女与未婚少女。2、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3、结环式——飞天紒则是结三鬟于顶。4、结环式——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在唐代常作为未婚女子发式标志。(二)、拧旋式据记载甄后(曹丕妻子)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造型时可灵活运用。1、拧旋式——“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2、拧旋式——“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4、拧旋式——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3、拧旋式——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三)盘叠式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1、盘叠式——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2、盘叠式——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3、盘叠式——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4、盘叠式——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四)结椎式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最长,从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只是发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这种发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各式椎髻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服饰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6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