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上海大学“中国电影史”课程PPT
中国电影史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学要求•考核办法:1)出勤率:30%2)考试:70%•教学纪律:1)不迟到、不早退2)课堂上除了笔、书、本等学习用具之外,一律不准放其他物品。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共十周课,每周3学时。1.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代(1905-1931)2.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31-1936)3.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45-1949)4.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5.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1976)6.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开端(1976-1983)7.精英文化背景中的中国电影(1984-1987)8.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1988-1996)9.21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1996-2001)10、21世纪之初的中国电影(2001-2005)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代(1905-1931)•1905年摄制戏曲片《定军山》,是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由任景丰开办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该片是一部无声的,纯粹对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做纪录式的摄制。片长两本,约20分钟。成为中国电影的开端之作。中国电影史也是从这里算起。•其主要特点是:1.符合默片时期的对动作的观赏需求。不同于国外的追逐、打闹、劫案之类的动作题材影片,而选取表现三国名将黄忠的武功戏,这样一种以动作见长,造型见长的节目,自然很适合默片来表现.。2.自觉的将国粹京剧与新兴的电影艺术结合起来,无意间使中国的电影一问世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代(1905-1931)•1909年,中国最早的影戏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成立。由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投资经营。•他一边经营放映业,一边拍摄影片。《中国》、《不幸儿》、《西太后》(传闻)等•香港的第一部影片《偷烧鸭》也是他的作品。•亚细亚影戏公司转手给依什尔,从而将张石川、郑正秋引入中国电影。•《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由新民公司出品。此外还拍摄了《活无常》等十多部短片。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代(1905-1931)•1913年,华美影片公司:《庄子试妻》。严珊珊成为中国第一位电影女演员。•1916年,张石川与管海峰等人合作,在徐家汇创办“幻仙”影片公司,拍摄了《黑籍冤魂》•建立和发展中的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多种尝试中,都与外国资本有从属关系,和依赖性,也是中电影资本从外国资本的控制转向本国资本经营的一种过渡形式。•商务活动影片部是中国电影制片业的开端。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代(1905-1931)•明星影片公司及其作品1)《掷果缘》:是迄今海内外能够看到的,保存最完整的影片,片长三本,放映约半个小时。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该片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他们也是明星公司的创始人。中国第一代导演。(放映影片)影片的主要特色是:1.注意从生活出发,能给观众一些现实体验和感受。取材也趋向市井生活。2诙谐夸张的喜剧形式。喜剧笑料的来源也贴近生活,新鲜有趣,有一定的生活依据。3.影片具有恋爱自由的新思想。这在二十年代是比较新鲜的,有社会意义的。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代(1905-1931)2)《孤儿救祖记》是第一部完整的实现郑正秋创作思想的电影作品。也是第一部在商业上和艺术上获得双重成功的影片。确立了今后该公司创作长篇正剧为主要方向。这部影片的主要成就在于:A、剧作内涵和社会思潮相应和;B、编剧技巧借鉴了中国传统叙事手法。C、银幕上的视觉语言也达到当时的最高成就。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代(1905-1931)•从1905-到1921年的“商务”等独立小公司的出现,历时十五六年,总共拍摄将近90部,其中戏曲片13部,新闻片12部,纪录片21部,科教片7部,滑稽短片28部,及长短故事片6部。可见中国电影的早期就建立了影片种类的基本框架。•各个电影公司的出现:“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大中华百合”、“天一”等。•创作人员的来源:接受过较长时期的旧文化熏陶、同时又倾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剧艺人和小说家;二是受过西方高等教育或接受“五四”洗礼归国学生。第一章:初期:从发端到一、二十年代(1905-1931)•由艺术探索到商业竞争1、郑正秋、张石川的“热闹型”和洪深、但杜宇、史东山“冷隽型”美学形态。2、当时的电影市场状态:“卖方市场”;民族资本的弱势;南洋市场的开发。3、商业类型片的出现:“古装片”与《西厢记》、“武侠片”与《大侠甘凤池》、“神怪片”与《火烧红莲寺》。4、商业压力下的民族电影的后果。第二章: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31-1936)•联华公司的崛起:“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复兴国片”。•一年间推出11部标准长故事片,如《桃花泣血记》、《恋爱和义务》、《野草闲花》等。•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的摄制。此外,还有《雨过天晴》、《歌场春色》、《春潮》(“鹤鸣通”国产设备制作的片上发音的有声片)第二章: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31-1936)•默片和有声片并存达5年。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由1931年1月明星和上海百代以“民众影片公司”的名义合制。•默片的杰出代表作:《神女》代表了中国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有声片的成功尝试:《桃李劫》标志了国产片开始掌握了有声电影的基本称作规律•到了《马路天使》堪称30年代有声片艺术探索的集大成者。•1936年,有声片才基本取代了默片:第二章: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31-936)1、“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的背景下和中国电影的现状,需要寻找出路。2、1931年9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左翼剧联”)在《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电影部分中,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电影战线斗争纲领和方针,规定了左翼电影应当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之处知识分子的出路。3、1932年,夏衍,阿英,郑伯奇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标志着左翼电影工作者投身电影界的正式开始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31-1936)4、田汉和阳翰笙一同加入新成立的艺华公司。5、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其成员主要有:郑正秋、周剑云等。6、1933年3月党领导的“电影小组”成立。7、1933年以后,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大约35部影片,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这批作品中的代表作有《三个摩登女性》、《狂流》、《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姊妹花》、《大路》、《女性的呐喊》、等.第二章: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31-1936)•1933年底,艺华公司遭到“上海影界铲共同志会”的严重破坏。•但是从1934年到1935年间,仍然出品了一些杰出作品《姊妹化》和《渔光曲》等。•1936年,1月,由欧阳予倩、蔡楚生、周剑云等人发起的上海救国会也宣告成立,此后,上海电影界在“国防电影”的口号下,陆续完成了一些抗日爱国题材的影片。•“国防电影”的两个方面的涵义:广义的和狭义的。其代表作分别是:《压岁钱》和《狼山喋血记》第二章: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1931-1936)•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剧联虽然已经解散,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国防电影”仍然是同左翼电影一脉相承的。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新兴电影运动”的意义;1、倡导“电影文化”的概念使得电影再一次担负起文化的使命。2、它在电影的剧作、导演、摄影、表演等方法上都体现了一种继承基础上的革新如《新女性》。3、呈现出活泼多样的个人银幕风格。如《十字街头》。第三章:四十年代:从沉默到爆发(1945-1949)•电影机构和从业人员出现分化:四种创作格局•国统区(武汉、重庆、成都):也是大后方电影:内容上直面战争;表现形式上注重通俗化和纪录性,《塞上风云》。•租界区(上海和香港):也是“孤岛时期”的电影。商业电影类型达到完备,《木兰从军》•沦陷区(长春和孤岛消失后的上海):主要的是指“满映”和“华影”为代表的亲日电影。人物代表李香兰•根据地(延安):1938年成立了“延安电影团”第三章:四十年代:从沉默到爆发(1945-1949)•战后的中国电影在艰难中辉煌•上海几乎集中了一批战后最为重要的电影企业:官方的和民间投资的公司。•4年间共生产出150多部(不含香港),80%以上均是由上海的20余家大小的制片公司出品的。•艰难的环境:成本的激增,器材的匮乏,美片的倾销等。•辉煌的艺术成就:忠实的纪录和银幕语言的完善第三章:四十年代:从沉默到爆发(1945-949)•忧患史诗风格影片的重要成就:•在宽阔的时代背景下(如对抗战的追忆和战后现实的批判性的展示,构成了衣服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全景性画面)借以表现人物的命运•对抗日战争这一历史的磨难不自觉的对那一时期苦难和奋争的纪录。•对战后现实的批判性也是这一时期的主题。•富有代表性的公司是“昆仑影业”第三章:四十年代:从沉默到爆发(1945-1949)•昆仑影业公司的电影创作1.蔡楚生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大众化的代表作品。以戏剧式的剧作结构,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抗战前,抗战期间,抗战后的人生悲剧。2.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则是一部散文化的,一部以描绘日常生活情景见长的新型风格的影片。•《万家灯火》表现战后的上海社会现实。第三章:四十年代:从沉默到爆发(1945-1949)•战后的另一个重大转变是完成了从英雄人物到普通人物的转换•普通人的普通生活的角度来把握历史,探讨人生•通过象征、抒情、细节营造等手法来实现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这种创作倾向当时被誉为“灵魂的写实主义”的美学追求。•“文华影业”公司是这一时期这一风格的代表公司。第三章:四十年代:从沉默到爆发(1945-1949)•文华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1、是以桑弧-张爱铃为代表的“桑张”类型:代表作为:《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2.佐临为代表的纪实性影片,如:《夜店》《表》《腐蚀》等.3、费穆为代表的作者电影,如《小城之春》曹禺执导的第一部影片《艳阳天》第四章:“十七年电影”现象(1952年以前)•1946年10月1日,我党建立的第一个人民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7月,新中国正是宣告成立的前夕,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此为标志,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汇合到了一起。•1949年11月2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建立•1949年4月,“东影”完称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第四章:“十七年电影”现象(1952年以前)•1951年3月,在全国26个大城市开展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发展。《中华女儿》、《白毛女》、《钢铁战士》等。•同时,私营厂的影片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我这一辈子》、《乌鸦与麻雀》、《腐蚀》等•产生的原因:高涨的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党对电影事业的相对宽松而正确;广大文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第四章:“十七年电影”现象(1952年以前)•1950年《武训传》公映,受到欢迎。•195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亲自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至此,一场空前的政治运动在全国展开了,接着就开展了对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解放后第一次电影高潮结束。•1952年,公私合营,私营公司完全纳入到政府的管理体制下。第四章:“十七年电影”现象(1956年前后)•1956年前后是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主要原因是:(1)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召开,批评了左的错误倾向,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2)借鉴国外电影的创作经验。观摩和讨论,和各种电影代表团去苏联,西欧等国交流活动。(3)1956年,毛泽东在《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了“双百”方针。•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和作品:郭维及其《董存瑞》,桑弧及其《祝福》,王苹及其《柳堡的故事》,吕班及其《新局长到来之前》,汤晓丹及其《不夜城》。第四章:“十七年电影”
本文标题:上海大学“中国电影史”课程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8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