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农工党党史党情(演示稿)
继承光荣传统共创美好未来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领导人一、农工党的历史道路和优良传统中国农工民主党各时期主要领导人(1)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彭泽民季方桑国卫中国农工民主党各时期主要领导人(2)卢嘉锡蒋正华周谷城现任主席陈竺院士农工党是有爱国革命光荣传统的政党:1.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民主党派。2.是由一批早期中共党员、国民党左派人士、有革命理想的爱国者建立的革命政党。3.是第一个响应中共“八一宣言”的抗日反蒋党派。4.是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立场坚定的民主党派。5.是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民主党派。6.是最早开展抗日反蒋军事斗争(武装斗争)的民主党派。7.是联系的界别最为广泛的民主党派。2010年8月,中共中央在致农工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的贺词中说:“中国农工民主党自1930年成立至今,走过了一条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形成了爱国革命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80年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农工民主党是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亲密友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2012年12月,中共中央在致农工党十五大的贺词中说:“中国农工民主党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1930年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农工党中央领导人带领广大成员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团结奋斗,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走过了不断追求进步的光辉历程。”“历史充分证明,农工党不愧为与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不愧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不愧为实现国家富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重要依靠力量!”农工党80多年历史进程中四个关键问题1.为什么要创立农工党,农工党是怎么创立的?2.农工党是怎样从一个以农工平民革命为纲领的革命政党演变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党派的?3.新中国成立后,农工党怎样从一个成员构成比较复杂的民主党派,发展为以医药卫生界人士为主体的民主党派?4.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蓬勃发展,农工党的工作职能逐步从咨询服务拓展到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并且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第一个问题农工党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等革命先辈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探索实现民族复兴的革命的道路而建立的。为什么要创立农工党?农工党是怎么创立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民国初年的多党制终结。孙中山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改造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国共合作开创革命事业轰轰烈烈的新局面。孙中山逝世以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大革命失败。邓演达(台中央背手者)等发表《讨蒋通电》,旗帜鲜明地参与领导反蒋斗争(1927年4月15日)声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邓演达参与指挥第二次北伐1927年4月19日邓演达(前左五)在第二次北伐誓师典礼主席台上邓演达愤然辞职奔向苏联寻求复兴中国革命之道路右为邓演达告别信。左为陈列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辞职宣言”。•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谋划改组国民党,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继续领导国民革命。•邓演达到苏联开展对苏联革命与建设的调查研究工作,认为俄国革命的经验不适合中国。•邓演达离开苏联前往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挪威、保加利亚等不同类型的欧亚国家寻求中国革命的答案。1927年8月15日邓演达到达莫斯科。11月1日,邓演达与宋庆龄、陈友仁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即《莫斯科宣言》,号召在孙中山精神指导下,团结被压迫被剥削的民众,向一切反动仇敌进攻,直到最后胜利。左下图为邓演达(右)与宋庆龄(中)、王人达(前坐者)在苏联的合影。右下图为《莫斯科宣言》的首页。左下图为邓演达(右二)在德国,右四为廖承志。右下图为为邓演达在土耳其。右图为邓演达(右)在英国,左为丘哲。邓演达在国外游历考察1927年秋至1930年3月邓演达的“平民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关于哲学思想:坚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关于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是一个处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可以不必经过资本主义革命,不必在形成发达的资本主义之后再进入其它社会形态。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带有民族性的平民革命,其实质是农民革命、土地革命。关于中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地主阶级统治,建立以工农为重心的劳动者政权——平民政权。关于中国革命的前途: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走向社会主义。邓演达关于“农民革命、土地革命”的思想,与毛泽东的想法很接近。毛泽东说:“大革命时期我搞农民运动,陈独秀、彭述之不同我合作,倒是邓演达肯同我合作。”周恩来也说过:“在讨论土地问题时,他(邓演达)同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一致。他积极主张摧毁封建势力。”邓演达的追随者和战友,农工党中央前主席季方在回忆与邓演达共同建党的历史时说:“邓演达的许多革命主张和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的分析都是正确的,但是,他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没有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而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1930年8月9日,在邓演达的主持下,农工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在上海召开。党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以下简称“临委会”)。宣读了邓演达起草的“我们的信条”。通过了党纲《我们的政治主张》。党纲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三句话:解放中国民族、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党纲体现了邓演达“平民革命”的思想。在第一次全国干部会上由邓演达宣读的《我们的信条》。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会址:上海法租界萨坡赛路290号(今卢湾区淡水路332弄1号)。在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上通过的由邓演达起草的政治纲领——《我们的政治主张》出席“临委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同志,主要是大革命失败后从武汉出走,以及“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脱离原组织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共产党人士和爱国知识分子等一批仁人志士。这些同志除了极个别的日后投靠了蒋介石之外,绝大部分都前进在革命的道路上,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除了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之外,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政权中担任了相应的职务。除邓演达外,作为农工党创始人的国民党左派人士主要还有:1、彭泽民:国民党左派元老,华侨领袖。早年参加同盟会,国民党中央执委,海外部部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2、黄琪翔:农工党的第二任领导人。北伐名将。3、季方: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投身辛亥革命、讨袁护国运动,后又参加北伐战争、与邓演达同为保定军官学校同学,曾任黄埔学校校长办公厅副官,北伐时任总政治部组织科长。4、丘哲:同盟会会员,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孙中山任命的广东省银行行长。5、杨逸棠:参加北伐,任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革命军报》总编。6、江董琴:同盟会会员。国民党一大代表,北伐军东路军政治部主任。7、郭冠杰:同盟会会员。北伐军总政治部总务科科长。8、丘学训: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任农民运动问题讨论委员会秘书。9、肖炳章:国民政府委任的督粮专员,随北伐军北伐。10、潘震亚:国民政府惩吏院委员、司法行政委员会秘书,武汉革命政府司法部第一处兼第二处处长,同时兼任军事委员会裁判所庭长等职务。11、谢树英:北伐军总政治部专员。12、王忱心:北伐军第六军教导队宣传委员会主席、第十四军政治部副主任。13、丘萼华: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任农民运动问题讨论委员会委员。农工党创始人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人士有:1、谭平山:早年加入同盟会,1920年组织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历任中共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大革命时期,历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中央组织部部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主席团成员。2、朱蕴山: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八一”南昌起义。3、章伯钧:1922年赴德国留学,1923年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为德国支部的副组长。组长是朱德。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八一”南昌起义中任政治部副主任,兼任九军党代表。4、陈启修:1925年在苏联由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资本论》的第一位中文翻译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多所大学任一级教授,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5、郑太朴: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近代著名数学家、社会活动家。6、罗任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第三集团军政治部主任。7、李世璋: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北伐第六军政治部代主任,18师党代表。以上这些同志不是因为丧失革命斗志而脱离中国共产党的,而主要是因为对当时中共领导人的右倾和其后的左倾路线的不满而离开的,或被错误处分的。为继续寻求中国革命的道路,他们又相聚在一起,奋斗在一起。这些人完全是凭着的革命理想和热情,以及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对理想信念的忠贞,而聚集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第二个问题:农工党是怎样从一个以农工平民革命为纲领的革命政党演变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党派的?农工党党名的确定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时期(1930年-1935年)1931年邓演达遇难;1933年参与发动“福建事变”。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时期(1935年-1947年)1935年11月,在香港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1938年8月,在汉口召开第三次全国干部会议;1941年3月,发起组建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农工民主党时期(1947年以来)一次“改造党、健全党、扩大党”的会议。从农工党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前:农工党老一辈领导人努力探索富国兴邦之道,历尽曲折和艰辛,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逐步由同情、支持进而到自觉认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握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完成了从以农工平民革命为纲领的革命政党到成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党派的历史演变,走上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1.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在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农工党老一辈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建党后,农工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中央机关半月刊《革命行动》第一期及用《银行周报》作掩护的封面。第五期《革命行动》上发表的邓演达的文章。邓演达发表文章20多篇,近20万字,阐述政治主张。这是《我们夺取政权之直前及直后应该做的是什么?》的手稿。1931年4月,农工党发表的由邓演达起草的《反对南京伪国民议会宣言》,揭露南京国民政府所制造的“国民会议”只是军阀、官僚、买办、洋奴、地主、豪绅、党棍、学阀的代表机关,是十足的反革命御用机关。指出中国现时唯一的生路是平民革命,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反对反动的“国民会议”。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右一)在上海被捕,在国民党侦缉队特务的押送下戴着手铐走向囚车。1931年11月29日,邓演达被蒋介石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重大挫折:邓演达被蒋介石杀害毛泽东赞邓演达周恩来朱德赞邓演达胡耀邦宋庆龄赞邓演达邓演达被害后,“临委会”成员积极参加“淞沪抗战”和“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战,但蒋介石把握的南京政府却不予支持。上图为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场景。右图为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一次代表大会合影。邓演达被害后,1933年11月“临委会”参与策动了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左图为1933年11月20日,参加在福州召开的“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员的合影。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在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农工党老一辈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主力邓演达被害,倒蒋抗日遭受挫折,“临委会”的同志一时陷入了“迷茫”。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使农工党的同志深刻认识到:中国的情况很复杂,惟有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主力,要革命就必须与红军取得联系,必须同共产党合作。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走上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道路1935年11月
本文标题:农工党党史党情(演示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19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