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着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鸟臀(2)褶皱(3)潮汐(4)劫难(5)追溯(6)遗骸2、解释词语。(1)遗骸:(2)追溯:(3)劫难:(4)致密:(5)天衣无缝: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合作探究】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4、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5、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6、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7、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8、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9、默读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第一篇的问题,比较阅读。【精读精练】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②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③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④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⑤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地幔():地核():蜕变():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12、“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13、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14、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15、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主题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17、第①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答:18、读②段,回答,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答19、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答:20、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答: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答:22、“中华”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答:(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地震预测的新方法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上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1984年3月19日中亚帕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在移动。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到震前2-3天,位格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匣来。此外,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23、根据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同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地震是自然_____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24、第②段文字中画线部分是一个长句,请改成意思与原句__相同的两个短句。(1)_提供了有利条件;(2)_提供了有利条件;25、第③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和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26、文中“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有:(1)_______(2)_______27、从全文内容看,第④段中“先兆”的意思是________。28、本文主要说明了()A.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B.预测地震的方法C.预报地震的方法D.预测地震所采用的仪器设备【能力提升】利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多地震;利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澳大利亚为什么多古老动物?【教学后记】参考答案第十八课明确:1、(1)t鷑(2)zhě(3)xī(4)ji椋)s)h郓2、(1)遗体、遗骨(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3)灾难、灾祸(4)细致精密(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3、(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4、恐龙化石无处不有5、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6、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7、板快构造理论8、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9、比较《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说明对象: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通过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快构造”理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证明恐龙的灭绝说明顺序(写作思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移→大陆在漂移(“板快构造”理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的性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10、m鄋,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h椋厍虻闹行牟糠帧欤⑸时洹?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12、“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13、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14、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15、D16、本文运用的
本文标题:6.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0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