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调查与建议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用现代科技力量武装起来的农业,是一个伴随农业现代化而产生的新概念。其基本特征是以多元化的目标,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知识化的农民、优质化的产品来实现这门产业的新式发展。在此次市政协组织开展的关于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中,我们第四调研组着重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一课题先后深入大冶、阳新等地农村,市直农、林、水部门,经济、发展与改革部门、商务部门,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访农户、座谈会等方式作了为期2周的一、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现状与特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虽未形成气候,但一批现代农业的萌芽正在应运而生,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正随着部分农业现代化而不断高涨。“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27.1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6.82亿元,增幅为72%;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突破,市级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由2000年的4家,增加到2005年的32家,产业链产值达到2.5亿元。(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调整农、林、牧、渔比例,全市农、林、牧、渔产值之比由2000年的51:2.5:27.2:18调整到2005年的53:2.5:24:18,另外,2005年的农业服务业增加到2.5%,通过调整,农业产业得到明显增强,农产品优质率达到74.2%,比“十五”期初提高了20%,水产品优质率达到60%以上。另一方面调整重点产业。2005年,全市农业以蔬菜、林果等重点产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重点环节为突破口。一是突出抓了农业基地建设,二是突出抓了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突出抓了农产品流通。目前,全市新增四个“万字头”工程,即新增了一万亩藜蒿、一万亩吴茱萸、一万亩苎麻和一万亩黑芝麻等四个基地,重点扶持了劲牌酒业、远东麻业等10家龙头企业和20家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同时,全面开通流通业的“绿色通道”,对本市整车运输农产品车辆过路费予以全免。通过调整,我市农业已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以水产品、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业并举的格局。(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具备一定规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大冶以陈贵、灵乡、还地桥镇为中心,建成6大规模化基地,即陈贵优质家禽养殖基地,陈贵、灵乡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灵乡、还地桥优质三元猪基地,还地桥优质杂果基地;阳新以枫林、木港、白沙镇为中心,建成吴茱萸种植、蔬菜种植、华苎种植、油菜种植等6大规模化种植基地。二是特色产业形成板块化,各地结合自身特点,突出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如:大冶还地桥镇把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加工、营销作为区域经济的优势产业,建成了黄金湖、三山湖的沿湖水产业板块,推出10大名特优系列产品,该板块年产值达1.5亿元,陈贵、灵乡镇沿大金省道突出发展苗木花卉种植,建成了10公里长的产业带,该板块产值达1亿元以上。阳新大力发展棚鸭产业和网箱养殖,目前,已形成9个水面集中点,达到50万只养殖规模。三是龙头企业形成带动化,全市各级组织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开发,扩大规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劲牌公司、远东纺织、珍珠果米酒、灵溪公司为龙头,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化体系。四是农业产品形成名牌化,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有中国名牌产品一个,省名牌产品6个,其中,“劲牌”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富川”、“珍珠果”、“玉亮”获省著名商标,“长丰园”大米获省优产品。(三)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抓农业科技项目,实现成果转换。相关部门围绕我市农业发展中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难题,大力组织科技攻关,近两年来,实施国家、省、市三级农业科技项目14项,投入支农科技经费600多万元,带动社会投资7000多万元,开发、引进新技术、新模式120项,新产品43个,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产生经济效益1亿元。二是抓科技扶农,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支持发展前景好、区域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业,如:在优质苎麻的开发、加工环节上,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70万元,支持华中农业大学将苎麻繁殖基地迁到阳新,建立三级快速无性繁殖基地。目前,科技扶农正在着力培植优质苎麻、特种蔬菜、优质肉兔、优质瘦肉猪、农产品深加工等五个特色产业。三是抓科技示范,推动科技致富。我市正在实施“重点农业科技示范户培育工程”,已支持建设重点农业科技示范户15户,带动专业户500户,初步形成了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示范体系。四是抓科技推广,建设信息平台。我市建立了湖北黄石星火网和农技110网,成立了科技110信息服务中心,目前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分中心,30个工作站;建成了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服务平台2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个;同时,启动科技特派员方案,选派30名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派驻到30家企业和科技示范户、行政村开展技术服务。近一年来,他们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0项,推广新技术60种,年新增收1000万元。(四)农业支撑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重视,当前,全市上下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在资金、人才、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共识。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五年来,我市累计投入支持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多元,相继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县乡公路、堤防整险加固、农村饮水解困等十二大重点工程,解决了阳新、大冶12.19万人饮水困难,结束了一些乡村不通油路的历史,农村电价由原来1元/度下降到城乡同网同价0.5元/度。三是人员素质得到提升,为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我市组织大范围的农民培训,有1万多人次参加各类农技培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民工14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8%,开创了一条科技向导,培训多样的新路子。人员素质的提高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良好人力基础。二、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困惑与问题。现代农业建设关系到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在调研中,大家对现代农业充满了期待,但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困惑与问题需要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农业结构调整的与本地实际结合不紧密。首先表现在基层领导思路不清晰。一些基层领导由于对本地情况不了解,谈到农业结构调整时,不能够结合当前形势,仍然是传统的思路,导致有些地区在发展某种产业时,一哄而起,又一哄而下,没有为农民谋到利益,从而使农民对基层领导缺乏足够的信心与支持。其次表现在调整缺乏规划,县、镇、乡、村之间各自为战,导致上级的指导不明,基层合作不力。三是有的地方结构调整方式不对,导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使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不牢,干旱、洪涝灾害和重大病虫害对粮食生产影响较大。(二)农村的市场体系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产、供、销、研环节缺乏有机的联系,金融信贷不健全,农民信息不灵,组织化程度低,商品流通不畅,有的农民有技术、有思路,却因为政策和条件限制,得不到必要的支持。其次表现在批发市场落后于零售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落后于消费市场,生产要素市场落后于商品市场,有的地方出现了“有市无场”或“有场无市”等不合理现象。三是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壮大,农村土地流转越来越普遍,而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延包体制不适应土地流转,这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农村体制改革后,有的地方行政职能出现真空,农村公益性事业建设出现停滞和倒退的状态。(三)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还不能满足产业化需求。主要表现在科技项目与农民需求对接不到位,有时有好的项目,基层做不来,基层想要的项目又没有,使科技成果无法转换为生产力。其次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内部运行机制不活,有的地方只顾经营性职能而忽视公益性职能,使基层科技推广工作流于形式。再次是我市农民人均耕地少,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制约了农户应用科技的范围,农民应用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收入增量有限。四是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粗放,受技术和管理水平制约,农业生产中各种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较大,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四)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还不够平衡。主要表现在乡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如陈贵、灵乡为全国百强乡镇,村经济发展速度快,农民生活水平高,而有的乡村却连生活用水、卫生保障都成问题,强烈反差,使各乡镇在发展农业上的起点和规划上应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不能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五)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还需要加强。主要表现在能够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只有一家,达到市级龙头企业标准,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也只有一家,可见,龙头企业的比例不高,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管理水平低,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其次是生产基地规模不大,连片万亩以上的区域性、专业化的大基地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再次是龙头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路与建议。从我市农村农业的外部发展环境来看,我国目前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战略转变阶段,我市坚持工业立市,这为推进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从我市农村农业的内部环境分析,我们现代农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农产品加工企业共有1640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从业人员2.5万人,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实现现代农业就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独立型向规模型转变。要达到三个转变,我们建议:(一)根据自身基础,确定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现代化农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农业建设工作,认真执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避免“不给枪,不给炮,只吹冲锋号,”的局面,既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形式主义。编制一套切合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扎扎实实分步实施。二是在党委和政府中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若干个工作部,其中,所设现代农业发展部要专门研究现代农业的布置和日常指导工作。全市各个部门要围绕农业建设,找准位置,发挥作用,科技、文化、金融、经贸等各部门都要伸出手来,切实为现代农业建设出一份力。通过部门的扶农、支农逐渐发展到与农村联合发展现代农业。三是作为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农村基层干部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能等、拿、卡、要,一味要政策,要资金,要深入基层,多走组串户,跑田头地块,了解民情、村情,要围绕新农村“二十字方针”谋发展。2、知已知彼,找准目标,在发展现代农业实践中形成定位。由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别大,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然着力点各自不同。在大冶陈贵、灵乡我们看到,乡镇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园区布局合理,他们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全国百强乡镇。在阳新平原村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针对山多地多的优势,大力推行“一户一业”种养模式,鼓励农民种植和养殖,2005年全村实现产值256万元。在推进现代农业过程中,只有摸清自家的底,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目标,而不至于盲目跟风。3、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结合我市自然条件和基础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目前,我市重点发展蔬菜、畜牧、水产、林业四大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和吴茱萸、油茶、苎麻、黑芝麻、绢丝丽蚌、优质家禽六大特色基地,各地应该充分考虑本地特点,发挥互补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完善市场体系,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求。现代农业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因此,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
本文标题:关于大力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调查与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20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