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1、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这册教材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融为一体,全面体现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学习内容,逐步开放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多样化地学习。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共22课,从知识体系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单元讲生活中的食物,本单元选择学生生活经验圈中的”食物”中相关的问题研究,引导学生将常见的食物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与食物的营养以及食物的消化等相关的科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科学健康的饮食观;第二单元讲饮用水,整个单元均以饮用水为主线,以家庭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展开教学过程.在这条主线内,有关热现象、热传递、物质的溶解、水与生命的关系等探究内容相融其中;第三单元讲身边的玩具,本单元从学生玩玩具入手,让学生把收集到的玩具都带来,形成玩具大集合,高高兴兴地、充分地、人人参与玩玩具,并在玩的过程中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第四单元家养小动物,本单元选择了常见的鸡、鸭、猫、兔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小动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研究,进而认识鸟类和哺乳动物,初步了解认识动物的基本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概括的能力,体会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2、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3、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二、教学目标及要求:1、德育:(1)教育学生学好科学课,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家乡,爱劳动,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2、知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食物;饮用水;身边的玩具;家养小动物等。3、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三、学生的知识现状分析:成绩较好地这部分学生头脑灵活、爱动脑筋、学习方法好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的这部分学生也比较聪明,只是学习上比较懒惰,不太注意积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积极主动的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兴趣差的这部分学生底子较差,学习态度不踏实,自卑心理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想办法改善他们存在的消极学习问题。四、教改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五、教学进度:组别课题节次合计时间安排“做“科学,从身边开始199.1—10.11一、生活中的食物1、我们在生长12、食物的色香味13、食物从哪里来14、食物的营养15、设计一日食谱16、食物的消化17、食物的变质自由研究二、饮用水8、水是什么样的1910.12—11.139、怎样使水变清110、烧开水111、水位为什么会升高112、水是怎样变热的213、糖到哪里去了114水与生命1自由研究三、身15、玩具大集合1711.16—12.1116、磁铁玩具2边的玩具17、玩小车218、小车的运动1自由研究1四、家养小动物19、鸡1712.12—12.3020、鸭与鸡121、猫122、兔与猫1自由研究1绪论课——做科学,从身边开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们对时间的测量记录历程。了解做科学的基本方法,知道做科学的基本过程。2、过程与方法:讨论与讲述3、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时间的测量记录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学生科学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教学过程:一、引题入课:每时每刻,在我们身边都有许多事物在变化,有许多现象在发生。例如: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边落下;我们吃饭、看书、打球、睡觉……当对这些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时,我们就是在学科学、做科学了。学科学、做科学有意思吗,你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学好科学。二、新课1、我们每天都要与时间打交道,除了用钟表以外,你知道还能有哪些办法知道时间吗?2、你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测量记录时间的吗?①首先,学生说一说:②教师补充:3、说说你现在知道时间的办法有哪些?三、小结:学习了本节课,你明白了什么?你觉得科学课有意思吗,喜欢吗?四、作业设计:1、古代,人们用了哪些计时的方法?看太阳、月亮、星星,日晷计时,水计时,火计时,沙漏计时,机械钟表……2、现在,你知道有哪些计时的方法?电子钟表、石英钟表、数字表、原子钟……现在,你有哪些知道时间的方法?看钟表、看手机、听收音机、看电视……教学反思:本节课图片资源的动太性资源缺乏,没达到较佳的效果。第一单元生活中的食物第1课我们在生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自己身体的观察、测量,并与过去进行比较,知道自己身体有哪些地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哪些没有明显的变化,从而深入认识自我。在观察过程中,会借助工具来获得准确的数据,并用数据来反映自己的生长状况。2、过程与方法:观察、测量、比较、讨论3、情感价值观:感受研究自己成长变化带来的乐趣,为人生的科学生活奠定基础。教学重点:测量与比较研究。教学过程:一、提问引题:1、你知道你小时候是什么样的吗?还有你小时候的照片吗?仔细看看。2、还有小时候穿过的衣物、玩过的玩具吗?认真看看。二、新课:1、你认为,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哪些地方基本没有变?学生说一说,教师补充。2、实地测量一下自己的身高和体重。测量后,要求学生自己记录并保存以便今后做比较。3、分析自己的主要特征:4、教师说说今后的生长发育趋势。并简要点一下营养与锻炼问题。三、作业设计:1、从小到大,我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哪些方面没有变?体形、身高、体重发生了明显变化;指纹、血型、DNA等没有变化。2、我今年岁,我的现在的身高是,体重是,记录日期:。教学反思:本节课仍然缺少鲜活的东西。第2课食物的色香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观察认识食物的色香味,并通过活动认识感觉器官子观察物体中的作用;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2.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察结果。3.情感与价值观:在观察研究中愿意与他人合作。教学准备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一满桌丰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盛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的回答,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1)、分小组观察所准备的食物每个小组一张观察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察到的填写在表格中,(2)、集体交流观察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行板书。(3)、引导学生从观察的现象中去归纳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行综合观察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察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察物体?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研究,要求:用多种方法观察这些物体2、观察,然后进行交流3、引导学生进行描述,观察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察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辨别。四、归纳总结1、说说我们今天观察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认识到物体的哪些特征?2、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等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等。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教学反思:本节课知识简单,其重点内容为认识物体,已超出了认识食品的范畴。第3课食物从哪里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能按食物的来源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能按照食物的来源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2、过程与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等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教学准备:鸡蛋(熟)、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教学重点: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教学过程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来。(2)、全班交流归纳提示学生注意:食物是指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2、认识食物来源于哪些动植物(1)分小组进行,将带来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来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2)学生反馈注意:A、食物来源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来写。(3)、问: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动物类和植物类3、对食物进行分类(1)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2)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3)交流并修正(4)总结归纳: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混合食物:4、全课总结,拓展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强调了混合性食物的认识。第4课食物的营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能正确的使用酒精灯等实验材料。能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2、过程与方法:实验法、比较法、分类法等3、情感与价值观: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观念。教学准备1、酒精灯、镊子,碘酒、滴管、白纸等2、馒头、米饭、熟土豆、熟鸡蛋、肥肉、瘦肉、蔬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3、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资料。教学重点:常见的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列举平时爱吃的食物1、在小组里面交流,对爱吃的食物进行统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2、汇报统计情况,根据学生的有无偏食的情况引入对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研究。3、揭示课题二: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1、介绍酒精灯及用途,边介绍边演示酒精灯的用法,2、实验:(1)实验要求:将自己所带食物分成三分,分别放在火上烧、滴碘酒、放在纸上面按压,等方法进行实验。(2)分组进行探究,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对食物进行按压时,许多食物会留下痕迹,肥肉留下的是油迹,蔬菜留下的是水迹,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火烧的要尽量避免黑烟,要放在火的外焰烧,三、归纳实验现象问:你在研究食物营养的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瘦肉鸡蛋——在火上面烧了有臭气味。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了变成蓝色肥肉、花生——在纸上按压有油迹蔬菜——有水分四、介绍食物的营养资料瘦肉、鸡蛋等在火上烧过有烧头发的气味,这是因为食物里面主要含有蛋白质,它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材料。在食物上面滴上碘酒变成深蓝色是食物中主要含有淀粉,按压后有油迹,是因为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脂肪和淀粉为人们提供能量。五、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1、分小组来完成,将分类的结果记载下来。2、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六、拓展、运用1、阅读书中的资料。2、回家对自己吃的食物进行鉴别,有哪些营养成分。收集有关食物营养的图片资料进行展览。教学反思:本课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偏高;实验过程中,课堂不大好控制。第5课设计一日食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
本文标题: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教学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3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