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民立中学胡奇伟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长期居于霸权地位的大国?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长期居于霸权地位的大国只有英国和美国。(法国仅在19世纪初拿破仑时代称霸)真正后来居上的并取代英国、并保持霸权的只有美国。后来崛起并挑战美英霸权的国家?后来崛起并挑战美英霸权的国家是德国、日本和前苏联,他们的崛起分别导致一战、二战和冷战,并且都在崛起过程中失败。今日中国?在二战后,至今没有崛起为大国的成功经验。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的大国崛起还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崛起)是完全不同于“六强”崛起之路。英国强盛的秘诀岛国(24.4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口)——欧洲强国——世界大国——(二战耗费了家底,回归欧洲)1851年伦敦“水晶宫”世博会“5月1日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日子,是有史以来最美丽、最庄严、最激动人心的景观。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最自豪的一天,我再也想不出别的什么了”。——维多利亚女王制度性创新民族国家重商主义(商业帝国)—自由贸易(无形帝国)—抢占殖民地(有形帝国)“日不落”19002780万平方公里、3亿人口19143380万平方公里、4亿人口君宪制度(君主专制—贵族制—民主制)议会改革英联邦福利国家经济的发展科学进步(牛顿)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制造业、蒸汽时代、钢铁时代、铁路时代、市场化、工厂制、城市化、财富化、“半球化”)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法国是近代国家政治化的榜样。拿破仑作为法国大革命的遗属执行者把法国塑造成世界强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近代历史延续时间最长的政体,最终确立了议会民主制。两次大战大伤元气。在第五共和国确立了总统制。美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民族独立发展战略经济要素安全环境国际条件价值理念制度因素可资借鉴民族独立230年、300万、95.6万平方公里(1776)今日:2.9亿、937万平方公里、GDP10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2%(2001)三个阶段:从建国到头后工业强国(1776~1945)两超之一(1945~1991)唯一的超级大国(1991~)发展战略1898年为界,前50年致力于国内的统一和制度问题,经济总量超英国。后50年为“两洋战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权国家。内战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并完成工业化。两次大战刺激了美国经济。“新政”的国家干预。冷战下与日、欧呈三足鼎立。上世纪90年代率先走上信息经济道路。9.11后,“单边主义”、“先发制人”。经济要素资本、技术、人才、资源;两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宅地法》扩大耕地。生产力和管理制度(泰勒)的不断创新,核心竞争力快速超欧洲并长期保持领先地位。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巨大财富,奠定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美国化的全球化。安全环境东西两洋,南北弱国,西进运动既是低成本换来极大的空间,又是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国际条件利用“冷战”刺激国力。美国没有直接挑战英国霸权及殖民体系,在两次大战中却成为英国的盟友,它不是推翻英国的全球霸主地位,而是在英国霸权地位自然衰弱的过程中逐步取而代之。20世纪是美国世纪。价值理念创立联合国体系,使之更具有吸引力。美利坚民族的“熔炉”。个人主义、求实精神。新教伦理。制度因素民主政治彻底和典型。《联邦宪法》的稳定性。(分权与制衡)美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托拉斯、智库是国力的基础。法制体制的完善:《反托拉斯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科技的重视布雷顿森林体系可资借鉴内需市场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制度改革和创新是内在动因,减少对抗和确保周边稳定是外部环境。“软实力”竞争的活力、调节机制和创新精神德、日崛起失败的教训挑战性后起性战争性资源性制度性改造性赶超性挑战性德日非和平崛起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无所顾忌地挑战现存霸权和国际体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以及在制度和文化因素中显示扩张的特征。后起性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转折时期,抓住战略性机遇,全民族奋起,锐意改革、积极进取,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度成为欧洲和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并对英法老牌强国发起挑战,构成威胁。由于受到既成体系的压制,于是不可避免的冲突、对抗出现,导致其崛起过程的中断和失败。尽管二战后在经济方面再崛起,但是始终不能成为完全的世界大国。战争性崛起的基本手段。用战争奠定了德日崛起的基础,而且大大刺激了德日的扩张欲望。都制定了征服欧洲或亚洲,直至世界的战略计划。一旦走上扩张争霸之路,战争机器就不会停止转动。……由战争起家,又由战争而陷入灭亡,这是德日崛起又失败的轨迹。战争是崛起的主导性因素,战争是赖以称霸的强国之本。资源性经济资源不足,配置手段军事化。使战前德日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崛起难以为继。世界殖民体系已确立,唯有诉诸战争手段重新瓜分世界市场。以及采取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发展模式,从而丧失持续发展的潜力。制度性德日都没有建立民主政治体制。(武士道、天皇、德皇、军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是整合民众走向强国之路的主要政治支持力量,包含有走向扩张称霸的浓烈内涵,这些非理性因素往往被推向极端,呈现的崛起发展之路:独立(统一)——强盛——扩张——称霸改造性战后以不同方式成为前三位的经济强国,再崛起的部分目标达到。但美国对其保持战略控制。赶超性赶超战略德国近两百年来是在“西方道路”与“东方道路”之间的选择,几经周折,终于走向“西方道路”。他们认为进入19世纪以后,德国走上了一条与西方,也就是与西欧,是指与西欧国家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德国没有依靠自下而上的革命,而是依靠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了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富强,而且德国知识分子认为,这一条德意志独特道路是一条优越于西方道路的历史道路。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是一种批判性的解释,这是在二战以后,德国,也就是联邦德国,或者说西德的社会史学派提出的,他们认为确实,19世纪的德国走上了一条与西方不一样的独特道路,但是恰恰是因为德国走上了这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没有发生资产阶级民主自由革命,恰恰是因为这条道路使得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走上了纳粹主义的歧途前苏联解体的悲剧超常性内在性集权性优势性低效性军事性潜在性内在性苏联崛起的失败是内因,并不是世界大战打垮的,却在制度竞争中被拖垮了。超常性十月革命后30年后成为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斯大林模式10年,重工业为核心。落后国家赶超先进的模式,埋下隐患。集权性斯大林模式(30年代大萧条、二战期间的成功);二战后,苏联模式或阵营的形成挑战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大清洗、大国沙文主义。优势性资源、国土,周边弱国,形成卫星国。并且掩盖了致命问题。60年代陷入停滞,80年代出现危机,90年代崩溃。低效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致,个人迷信的政治体制所致。军事性错误的国际战略导致国民经济资源无限制地投入战略武器储备和太空军事化。潜在性大国的潜在条件存在。开放和竞争是和平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是和平发展的两个轮子。国际战略的合理定位。大国崛起的历史规律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避免与现存霸权与体系的正面对抗和冲突良好的周边环境制度建设和创新国民素质的提高曲折很长的过程(100年)与现存霸权大国的关系。(错位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平发展是全新的战略道路(避免挑战霸权、扩大军备的战争崛起的老路)战后60年世界强权的兴衰二战不仅全部推翻此前的国际关系格局,而且彻底改变了大多数国家的发展根基和方向。美国的孤立主义被抛弃了,执着于国家利益观。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不断挑战既存国际关系,但几起几落。德国放弃了国家主义,转而采取和平主义的发展道路。法国不再把德国视为最危险的敌人,转而和德国携手促成了欧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制度设计。英国彻底失去了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依靠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维持了世界大国的“美丽假象”。日本的物质和体制齐头并进,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下,自明治维新以来因走上战争歧途而中断的现代化终于完成了。但精神层面的军国主义影响很大而导致最近的右翼势力猖獗。美国:断裂的历史难以置信的实力背景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国际主义为取向由于过宽界定了国际主义,在越南遭遇了立国以来最大的失败。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日本、西欧的崛起象征着多极化的渐露端倪。美国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中何去何从?这个世纪命题决定世界的战和与人民的福祉。把联合国企业化、要安南做CEO俄国:从边缘走向中心20世纪的三个俄罗斯都在不停地探索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结果总是被外国排斥;在国内这种探索表现为斯拉夫道路与西方化道路的政治斗争,在苏联时期被冷战所掩盖。俄罗斯的霸权梦近三百年来,俄罗斯一直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角。在拿破仑战争后,它是国际体系的缔造者者之一。1917年革命后,立志颠覆现存国际体系;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人都不肯接受二战后以联合国下的大国安全合作和经济领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为基石的国际体系的合法性。俄罗斯与多个大国有过结盟1939年与德结盟、二战后与英美结盟、二战后与中国结盟,但没有一次结盟是长久的。这些联盟的破产是他们根本不可能结盟,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其他大国的基本立场是与它们为敌的。由于过于追求自己的安全地位,俄罗斯始终没有一项明智的、可持续的外交政策。俄罗斯未来依然吉凶未卜。在欧陆大国中,只有俄罗斯在战后经历了这样大起大落的悲惨命运,似乎与斯拉夫人好走极端的民族特性有关,战争与革命、联盟与解体,这块东西文明的独特结合体带着20世纪的沉重遗产步履蹒跚的走进21世纪。用不断的庆典怀念昔日的光芒,彰显曾经的荣耀,“不管怎样,我们赢得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未来依然吉凶未卜。德国:从战败国到欧洲发动机西德“有良心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二战前风云变幻的数十年中,德国曾费尽心力,企图实现统治欧陆的政治野心——俾斯麦的“铁与血”政策、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希特勒的“生存空间”,在欧洲战场上制造出一场又一场罕见的世纪杀戮而最终失败。二战后,德国在四大国的共同管制下被迫放弃国家战备和军力。把战略目标放在发展经济上,在短短一代人时间里,“德国制造”的工业品在世界各国建立的商业桥头堡比希特勒用几百万军队进行的军事征服所建立的桥头堡远为巩固和长久。德国从一个两次被整个欧洲所遗弃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欧洲联合的发动机。法国:借助欧洲发挥世界影响1945年从二战时的“屈辱地位”中恢复过来。法国清晰地认识自己今非昔比,实现法德超越历史精神的和解,才是法国突破外交窘境的真正路径。欧盟的成立成为战后欧陆最伟大的制度设计。戴高乐对国际秩序的挑战。法国战后的历史就是一部既与属同一体系的德国融合、又与同属一个更大的体系的美国刻意保持距离与自己的独特性的历史,而这一切也恰恰与全球化时代的英法征症一样出于同一个情结:法兰西民族的大历史情景:法兰西民族的大历史情结。用戴高乐的话说:“相对衰落不等于甘居平庸。”英国:“血浓于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二战期间,邱吉尔与罗斯福保持了极亲密的关系。战后,它参与了联合国、世行、IMF、GATT和北约等。“美丽的表象”:巨大的战争使英国濒于破产的边缘,战后的非殖民化运动不断侵蚀着“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已大江东去。但紧紧抓住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其基础在于传统的友好和利益。“在世界任何地方,抵御战争最大的安全将是大英帝国与美国的密切合作……”在战后的60年中,几乎美国任何重大的外交、军事行动背后均有英国的影子。英国愿意与美国在一起,即使面对核子大摊牌也毫无怨言。日本:复兴与起飞美占时期的民主改革:《日本国宪法》47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旧金山和约》”旧金山体制”经济奇迹与政治侏儒日本成功民主改革是基础朝鲜战争是契机明治百年庆是标志美的军事保护是保障历史文化的正面作用修宪,谋求“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甩掉“半肺国家”。战后日本经济指标1955:经济恢复1965:第5位1968:第3位(超西德)1980年代:第2位
本文标题:大国崛起历史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7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