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提高历史选择题的准确率先对课本的内容熟悉,然后分析一下错题.选择题基本上可以分为材料式、组合式、排列式、最佳、概念型,逆向式这六种基本类型。综观近几年历史学科高考,考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缺乏了解,下面以高考题为例子解说。1.添枝加叶“添枝加叶”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例1](全国文综卷Ⅰ·23)《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解析]该题B项题肢的设置,命题者就运用了“添枝加叶”的干扰方式。B项题肢增加了修饰、限制的词——“消除”,使观点趋向绝对化,其实题中“被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可知社会中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题肢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然舍去。对题中出现的“所有”、“任何”、“一定”、“都”等具有绝对性的字词,一定要仔细推敲,慎重选择。2、似是而非“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例2](北京文综卷·23)1940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一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被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①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②麦卡锡主义造成的后果③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④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部分考生会选D,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其关键是不能正确区分法西斯主义和恐怖主义。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属于法西斯主义,不属于恐怖主义,故排除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立于二战期间,而麦卡锡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故排除②。正确答案是B。[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定性,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3、答非所问“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例3](山东文综卷·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解析]以上四个题肢都涉及到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史实,A属于三大改造的内容,时间为1953-1956年,B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内容,C是1958年提出的,D则是针对“左”倾错误而采取的纠正措施,A、B、C三肢说法虽然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纯属答非所问,故不可选。答案为D。[启示]解答这类题目,只能选择那些与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干无关,或没有直接联系的题肢,即使其本身的说法再正确也不能选。4、张冠李戴“张冠李戴”原来是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题目往往以相关的知识作干扰题肢,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例4](北京文综卷·19)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中国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建立前召开,故排除①选项。建立人民公社,搞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左”倾错误,不属于执政能力提高的表现,故排除②选项。由于考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史实,不少考生会误选B,就是认为七届二中全会在新中国建立后召开。[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对重要史实,要尽可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5、鱼目混珠“鱼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例5](江苏历史卷·2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许多共同问题,其中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的是A.腐败蔓延B.恐怖主义C.政变迭起D.民族矛盾[解析]本题不少考生会认为四个选项都正确,认为腐败、恐怖主义、政变和民族矛盾都是“21世纪的政治瘟疫”,犯了“鱼目混珠”的毛病。其实腐败、政变、民族矛盾由来已久,但恐怖主义则不同,2001年“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并未因为阿富汗等反恐战争而被消灭,反而有日益蔓延之势,成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因此正确答案是B。[启示]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题目。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6、正逆颠倒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失误。[例6](江苏历史卷·20)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解析]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是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故选D。但由于受正向选择思维定势的影响,有些考生选择了斯大林时期的A、B、C三项中的其中一项,而把不符合的D项舍弃了,以致失分。[启示]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在于判明题干的方向,在确认题目是逆向选择题的前提下,只要将原来正确的题肢舍去即可。7、舍本求末“舍本求末”原来是指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例7](上海历史卷·11)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练和语法的准确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解析]从表面看A、B、C三项和题干都有联系,本身也正确,但都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D项才是本质上的反映。答案为D项。[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舍本求末,导致失误。8、主次颠倒这类题目常常将相关知识的主次关系颠倒,粗略来看,题肢和题干是吻合的,实际上是以非辨证性干扰辨证性。[例8](天津文综卷·24)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A.实现经济复兴B.增加就业机会C.国家干预经济D.防止盲目竞争[解析]A、C、D三项都是实施该法的目的,B项是该法实施后的客观影响,此题考生易错选为C。其实此题考查的是罗斯福实行工业复兴法实施的主观目的,而非客观影响。[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对应知识间的主次关系,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前者决定后者,要警惕命题者以貌似辨证性的手法干扰。9、因果倒置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例9](江苏历史卷·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A、B、C三项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而D项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题干的“果”,而不是题干的“因”。许多考生在答该题时漏选D项,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命题者在这里使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看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看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果是果因型试题,尤其要注意检查题肢所述原因与题干是不是同义反复,有没有因果倒置。10、以偏概全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题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例10](上海历史卷·21)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体系和选材原则的是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解析]本题不少考生误选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本题题干有三个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一是《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限制条件二是《资治通鉴》的体系: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限制条件三是《资治通鉴》的选材原则:“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A项“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应属于纪传体体裁,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的方式,与限制条件二不符。正确答案应是C。[启示]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题肢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舍去。最佳选择题:此题型的特点是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切合题意,其他各项看似也对,但因不够全面、不够深刻就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做题中要反复比较后再选择。例1: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B.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例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客观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B.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C.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前提条件D.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2、反向选择题:此题型的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做题要特别注意题干的仔细阅读。例1:下列有关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的是A.江南社会环境相对稳定B.江南比北方开发得早C.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D.民族融合的加强例2: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A.推行国有化政策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D.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3、演绎推理选择题:此题型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推理而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的问题,如实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基本原因、直接目的、根本目的等。其中“实质”就是指事物的本质;“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一般从经济的角度、阶级的角度,从历史事件的本质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把握。“根本目的”一般从阶级的角度上把握。做题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原理解决问题。例1:古代韩非子主张法律应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遵守。其“法治思想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81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