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消化吸收系统的解剖生理学结构
人体消化与吸收的解剖生理学结构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从口腔至肛门的迂曲管道,长度约9米,依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大肠。临床上通常把口腔至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至肛门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肝、胰;小消化腺则是散在于整个消化管壁内的无数个小腺体,入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消化管模式图消化系统吸收的部位•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物质及能力并不相同,这主要取决于该部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在此处被消化的程度和停留时间。•口腔和食管内,食物基本上不能被吸收,但某些药物,如硝酸甘油含在舌下可被口腔黏膜吸收。胃的吸收能力很弱,仅能吸收乙醇、少量水分和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此外还能缓慢吸收某些药物。•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因为在小肠中食物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有充分的吸收时间(3-8小时);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总面积可达200m²。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胃肠道是口服药物的必经通道,由胃、小肠、大肠三部分组成,了解其结构与功能以及与吸收有关的生理特征,有利于掌握口服药物吸收的规律。胃•胃为消化道中最为膨大的部分,与食管相接的部位为贲门,十二指肠相连的为幽门,中间部分为胃体部,胃控制内容物向肠管转运。胃壁由粘膜、肌层和浆膜层组成。胃粘膜表面层是上皮柱状细胞,在收缩状态时有长的纵横壁和短的横格壁。黏膜面上分布有无数深度约0.1-0.5nm的胃小窝,其下分布有胃腺,成人每天分泌约2L胃液。胃液含有以胃蛋白酶为主的酶类和0.4%-0.5%的盐酸,具有稀释、消化食物的作用,胃上皮细胞的表面覆盖着一层1.0-1.5mm厚的黏液层,它主要由粘多糖组成,为细胞表面提供了一层保护层。口服的药物在胃内的停留过程中大部分崩解、分散和溶解。胃黏膜表面虽然有许多褶襞,但由于缺乏绒毛,吸收面积有限,除一些酸性药物有较好的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较差。胃小肠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全长约2-3米,直径约4mm。十二指肠与胃相连,胆管和胰腺管开口于此,排除胆汁和胰液,帮助消化和中和部分胃酸使消化液PH升高。小肠粘膜上面分布有许多环状褶襞,并拥有大量指状突起的绒毛。绒毛是小肠黏膜表面的基本组成部分,长度约0.5-1.5mm,绒毛内含丰富的血管、毛细血管以及乳糜淋巴管,是物质吸收的部位。每一根绒毛的外面是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其顶端细胞膜的突起称为微绒毛。每一柱状上皮细胞的顶端约有1700条微绒毛,是药物吸收过程进行的区域。相邻细胞之间充满间隙液,其细胞顶侧膜处相连,构成紧密结合,这是细胞旁路通道的转运屏障。小肠小肠•药物通过微绒毛后进入毛细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纤维的固有层。药物吸收的途径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被血液带走,也可以通过乳糜淋巴管到淋巴管,但绒毛中的血液流速比淋巴液快500-1000倍,故在吸收过程中,淋巴系统作用只占一小部分。•总之,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小肠液的PH约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大肠•大肠是由盲肠、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组成。大肠比小肠短而粗,黏膜上有皱纹但没有绒毛。有效吸收表面积比小肠小得多,药物吸收也比小肠差。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糟粕、吸收水分、无机盐以及形成粪便。除直肠给药和结肠定位给药外,只有一些吸收很慢的药物,在通过胃与小肠未被吸收时,才呈现药物吸收功能大肠•结肠是特殊的给药部位,是治疗结肠疾病的作用部位,多肽类药物可以结肠作为口服的吸收部位。结肠有400余种细菌,主要是厌氧菌。物质通过结肠的速度较慢。在结肠中分泌液量少,因而药物释放后可得到较高的浓度梯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学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血流具有组织灌注和运送物质的双重作用,消化道周围的血流与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有复杂的关系。当药物的透膜速率小于血流速率时,透膜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反之血流是吸收的限速过程。对于后者而言,血流下降,吸收部位运走药物的能力降低,不能维持漏槽状态,药物吸收降低。高脂溶性药物和膜孔转运药物的吸收属于血流限速过程。从消化道上皮细胞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体循环,然后随循环系统转运到机体各部位。被胃吸收的药物经胃冠状静脉、胃网膜左静脉等进入肝门静脉;吸收到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中的药物经过十二指肠静脉、小肠静脉、上肠系膜静脉进入肝门静脉;由大肠吸收的药物经过上肠系膜静脉、下肠系膜静脉进入肝门静脉。血流量可影响胃的吸收速度,如饮酒的同时服用苯巴比妥,其吸收量增加。但这种现象在小肠吸收中不显著,因为小肠黏膜有充足的血流量。影响药物吸收的循环系统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循环系统因素•肝首过作用:•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效应(代谢)”•肝首过效应愈大,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浓度也愈小,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肠腔——肠壁——门静脉——肝影响药物吸收的循环系统因素•淋巴循环:•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也是药物吸收的途径之一。淋巴液的流速比血流慢得多。通常,药物在消化道中的吸收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向循环系统转运,淋巴系统的转运几乎可忽略,但它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大分子药物从上皮细胞中排出后,穿过基膜进入结缔组织间隙,毛细血管被一层不间断的基膜遮蔽,这些物质透过基膜的能力差,进入毛细血管的速度慢;淋巴管没有基膜,加上肠组织不断蠕动及绒毛运动,使毛细淋巴管的内皮细胞不时分离,,大分子物质就容易进入毛细淋巴管。淋巴液是从肠淋巴管、胸导管直接注入左锁骨下静脉进入全身循环,所以,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过肝脏,不受肝首过作用的影响。脂肪能加速淋巴液的流动,使药物淋巴系统的转运量增加。淋巴系统转运对在肝中易受代谢药物的吸收及一些抗癌药的定向淋巴系统吸收和转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标题:消化吸收系统的解剖生理学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29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