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浅谈鲁迅对中国小说艺术现代化的贡献鲁迅是现代中国最具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作为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鲁迅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显示“五四”革命实绩的当推他的小说。从数量上看,((0内喊》和愉徨》两个集子计二十五篇作品,加上三十年代结集出版的《故事新编)),总计不过三十三篇。可是这些作品中极为厚重的现实主义涵盖和对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国民灵魂”的深透开掘,摇撼呐喊以及他拓荒式的构建和开创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新纪元,使他在文学史上占到了永久的地位。没有鲁迅的《呐喊》、《仿徨》,就没有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所跨出的第一阶段最坚实的步伐,鲁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正在这里。一、高瞻远瞩,熔古铸今—小说题材的现代化变革—实用大于消遣中国传统小说无论是雏形还是有意而为的唐传奇,无论是《三国演义》样的宏篇巨制还是明清晚期的章回体,其中的人物多是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才子佳人,神仙妖狐,极少有反映平凡生活中普通劳动人民的角色。而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和以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区别开来。他以思想家特有的视觉,高瞻远瞩,熔古铸今,借鉴西方现代小说体式,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突破传统小说过分追求离奇情节和非凡人物的偏向,创造了以阿Q为代表的一系列农民形象,使被压迫者第一次成为小说的主角。他所创造的智识者的典型,开拓了小说史上的知识分子题材。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没有神奇出众的英雄。“那里面有的,只是些极普通,极平凡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如果不是从文学是变迁的角度,这一点可能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五四”时期与传统小说比较,这种题材的变革可以说是石破惊天的。鲁迅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从现实和历史血肉相连的深度,以“立人”为中心,着眼于“国民灵魂”的改造,开掘深,立意新。他的小说“取材于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狂人日记》中被“吃人”的封建统治制度迫害致狂的旧世界的勇敢叛逆者;《药》中形成强烈反差的两个人物—惨遭杀害的革命者夏瑜和妄想用“人血馒头”医治儿子的老栓;饰逝》中一心追求美好爱情而事与愿违,最后凄凉惜别人世的女青年子君;《明天》中倍受亡夫丧子之痛折磨,对生活彻底丧失信心的单四嫂子;《祝福》中惨遭封建精神折磨,最后在有钱人的祝福声中凄凉死去的祥林嫂;《故乡》中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然而艰苦挣扎几十年,最终却被旧社会揉搓成木偶人的闰土;《阿Q正传》中横遭压迫侮辱,欲爱不成,欲活不能,而且连“革命”也不准加入,最后却蒙冤下狱,惨遭冤杀的阿Q等,无一不是被压榨、欺凌、蹂踊、虐杀的“小人物”。政治、经济、人格、精神等各方面的重压,扭曲了他们的心灵和良知,造成了他们生活上的贫穷,精神上的卑屈,思想上的迷醉,认识上的愚昧及相互间的互不关注与冷漠。鲁迅通过这些普通平凡的人事,让读者重新打量自己所熟悉的、甚至是因为司空见惯而已经有些麻木的生活,从而发现和体味那“一切的久的悲哀”。他借“狂人”之眼,发现几千年来国人一直在骄傲的历史竟然到处写满了“吃人”;像子君、涓生这样的青年冲破家庭的束缚,争取个人自由在“五四”时期是很时兴并且是完全合理的行为,鲁迅却怀疑其现实的可能性,并看到了浪漫背后的社会悲剧;孔乙己这样一个穷酸潦倒的旧式书生,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再普通不过,鲁迅通过他周围的“看客”来反映世态炎凉,人心隔膜,这个发现比孔乙己本身的遭遇更令人震惊和悲哀。鲁迅就是这样以小见大,平中显奇,从中显示出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同时,在批判“小人物”的愚昧落后、麻木卑屈和一味沉默忍受的呆滞与冷漠时,鲁迅对他们的遭遇和处境显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切同情,致力鞭策被压迫被奴役的人猛醒,去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光明的新世界。这便是鲁迅小说现实主义创作主旨。这一个个崭新的艺术形象,体现了小说题材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第一个将小说的价值观由消遣转为实用,做到了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将中国小说推进现代之门”。
本文标题: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07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