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染病管理•传染病现状•传染病控制原理•传染病管理一、现状全球:传染病致死1300万/年,发展中国家居多。每年死于传染病的人口占总死亡人数的25%。艾滋病、感染性腹泻、肺结核、疟疾和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数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90%以上。新的传染病出现:70年代以来,共出现40多种。TB:上升趋势,死亡800万/年,3%TB感染与HIV感染有关——形成一种致死性结合模式。表8—1近20年来新发现的主要病原体及其所致疾病年份病原体所致疾病1975细小病毒B19慢性溶血性贫血中的再障危象1976隐孢子虫隐孢子虫病,急性小肠结肠炎1977埃博拉病毒埃博拉出血热1977嗜肺军团菌军团病1977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1977空肠弯曲杆菌空肠弯曲菌肠炎1977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1980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981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982大肠杆菌O157:H7出血性结肠炎1982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1982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Ⅱ型毛细胞白血病1983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爱滋病续上表1983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1986环孢子球虫环形孢子球虫1988人孢疹病毒6型(HHV—6)突发性玫瑰诊1989查菲氏欧利希体人欧利希病1989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1990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1991疯牛病(新型克雅氏病)致病性1992巴尔道体猫抓病、杆菌性血管瘤病1992霍乱弧菌O139新型霍乱1993汉坦病毒分离株汉坦病毒肺综合征1994人粒细胞欧利希体人粒细胞欧利希体病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2003SARSSARS病毒2006H5N1人禽流感2008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人粒细胞无形体病2009甲型流感病毒H1N1甲型流感我国AIDS/HIV增长迅速•2004年部分市县前十位疾病•死亡专率(1/10万)及死亡原因构成•顺位市县•死亡原因死亡专率构成死亡原因死亡专率构成•1恶性肿瘤126.4223.92恶性肿瘤119.6623.70•2脑血管病100.9019.09脑血管病74.9514.85•3心脏病99.3618.80呼吸系病67.1813.30•4呼吸系病69.3313.12心脏病63.3612.54•5损伤及中毒31.145.89损伤及中毒33.506.63•6消化系病17.133.24消化系病14.212.81•7内分泌营养14.912.82内分泌营养12.742.52•8泌尿生殖系病9.521.81泌尿生殖系统8.111.61•9神经系病4.590.86围生期病363.950.68•10围生期病168.460.52肺结核3.250.64•十种死因合计86.88十种死因合计76.352003年传染病前十位顺位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1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狂犬病2肺结核肺结核白喉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艾滋病4淋病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破伤风5麻疹艾滋病鼠疫6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SARS7伤寒和副伤寒SARS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疟疾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9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10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炭疽SARS全球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03年7月10日全球共诊断8437例,死亡812例我国至2003年6月确诊5327例死亡348例我国存在的特征:1艾滋病危害严重;2病毒性肝炎的控制难度仍较大;3TB4新发、突发传染病流行不断发生5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仍高控制原理•传播机制•传播动态•通过传播动态确定关键控制点•利用关键点,制定控制措施•控制方案进行评价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传染过程(infectiousprocess):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结果排除隐性感性携带者病人死亡感染谱定义当机体感染不同病原体后,经过感染过程,其感染者轻重程度会表现出很大差异。分类隐性感染为主显性感染为主死亡为主HIV隐性感染--冰山现象感染谱的分类流行过程(epidemicprocess)1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一)定义: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二)种类及应用:1、病人传染源:病原体含量多体症有利于病原体排出有症状没有传染性传染的自然过程:潜隐期潜伏期潜隐期潜伏期感染时间易感者传染期症状期无疾病无传染期传染的自然过程:潜隐期潜伏期潜伏期症状期无疾病潜隐期感染时间易感者传染期无症状有传染性无传染期潜伏期(incubation):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这一段时间。流行病学意义:①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②可据此判断患者受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③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检验、检疫或医学检验期限。常见潜伏期增加1—2天。④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麻疹只存在潜伏期最初5天内施行被动免疫才有效。⑤根据潜伏期评价某项预防措施的效果。临床症状期:大量排出病原体恢复期:白喉、伤寒、痢疾、乙型肝炎、恢复期还可排出病原体。2、病原携带者(carrier):无任何临床症状或特征,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健康病原携带者:意义大小取决于携带者的类型,排出病原体的数量,持续时间、更重要的取决于携带者的职业,生活行为,活动范围,环境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及卫生防疫措施。3、受感染者的动物:人畜共患病: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传于人。①动物为主: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保持延续,在一定条件下传给人,但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如:狂犬病、螺旋体、森林脑炎②以人为主:人型结核,阿米巴病③人畜并重:血吸虫病(并可互为传染源)(疯牛病:牛传给人)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一)定义: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播机制的过程(更换宿主):①病原体自宿主机体排出②病原体停留在外界环境中③病原体侵入新的易感宿主体内传播途径的种类及流行特点:1、经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流脑、流感、百日咳飞沫核传播:尘埃传播:TB杆菌、特点:①季节性:冬春季②儿童多见——又称“儿童传染病”③与居住条件、人口密度等有关。2、经水传播:饮水疫水饮水传播:霍乱、伤害、菌痢、甲肝特点: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②除哺乳婴儿外,无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③停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净化措施后,即可中止。疫水传播:血吸虫、钩体特征:①有疫水接触史②有季节性和地区性③采取个人防护后可以控制。3、食物传播:本身含有病原体加工运输、生产过程被污染甲肝:毛蚶,上海三次大流行流行特征:①吃者发病、不吃者不发病②易形成爆发③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平息4、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性病、狂犬病间接接触:肝炎、痢疾等特点:多呈散发、无明显季节性等,与个人卫生习惯等有关。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机械携带:苍蝇、蟑螂等吸血节肢动物:疟疾特点①散发②可有季节性6、土壤传播:破伤风7、医源性传播: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所用器械、材料及场所的消毒不严或由于制剂不纯而造成的感染。8、垂直传播:孕妇将病原体传给后代胎盘传播:如:风疹、乙肝、AIDS上行性传播:性病、白色念珠菌感染、葡萄球菌分娩传播:淋球菌、疱疹V、感染人群易感性:(herdsusceptibility)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与易感个体所占比例有关。升高的因素①新生儿↑②易感人口的迁入③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④免疫人口的迁出或死亡降低的因素①计划免疫:最有效、可靠的方法②传染病流行后③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疫源地及流行过程:(infectiousfocus)(一)疫源地:传染源向周围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疫点:单个传染源,较小范围的疫源地疫区:范围较大的疫源地或成片时,称~疫源地消灭的条件①传染源被移走或消失:住院、死亡、治愈②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清除③周围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新的病例或感染。(二)流行过程: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的过程。疫源地一旦被消灭,流行过程也就中断。•繁殖数:一个传染病病人,在传染期内平均产生的二代病例数•易感人群中人均感染率(条件传染率I(t))Atotalof172probablecasesarelinkedthroughchainsoftransmissiontoCase1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ingapore,2003.MMWR,2003;52(18):405-411•基本繁殖数(R0):一个传染病病人进入一个完全易感的、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的人群中,其平均可以产生的二代病例数•R0=cpd;R0的构成因素:•d:传染性的时间(传染持续期)•与易感人员接触的频率(接触率);c单位时间内的接触易感人数)•p:接触后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的概率大小对于一个具体的人群,一种传染性病原体就有一个期望R0,能比较在不同人群中不同病原体引起疾病暴发和流行的能力•有效繁殖数(R(t)):一个传染病病人,在传染期内平均产生的二代病人数。•R(t)=R0X(t)•X(t)在时刻t,人群中易感人群的比例。•传染病控制干预的目标:R1•控制繁殖数(Rc(t)):在采取了防治措施条件下一个传染病病人,在传染期内平均产生的二代病人数。•RC(t)=R0[1-h*f]•h:接受了免疫接种的人群中获得的完全保护率(免疫效率);•f:人群中已经接受了免疫接种的比例•要使得R1,人群中的接种覆盖率f应该大于[1-(1/R0)]/h疾病R0群体免疫率免疫水平1999年19-35月龄1997-1998年学龄前儿童白喉6-785%*83%97%麻疹12-1883%-94%92%96%腮腺炎4-775%-86%92%97%百日咳12-1792%-94%83%97%脊髓灰质炎5-780%-86%90%97%风疹6-783%-85%92%97%天花5-780%-85%--*全程免疫4次•易感人群人均感染率(条件传染率)•I(t)=新感染人数/危险人时•I(t)=cpP(t)•C与传染源的接触率•p:接触后被感染的概率•P(t)传染源具有传染性的概率•易感人群人均感染率(条件传染率)•I(t)=新感染人数/危险人时•I(t)=cpP(t)•C与传染源的接触率•p:接触后被感染的概率•P(t)传染源具有传染性的概率无保护性性行为,性伙性传染性(是否服用了抗病毒药物),易感性(溃疡),阻断措施(避孕套)等控制流行强度(咨询、检测、治疗)CDC.AntiretroviralPostexposureProphylaxisAfterSexual,Injection-Druguse,orotherNonoccupationalExposuretoHIVintheUnitedStates.MMWRRecommRep,2005,54(RR-2):1-20R0=cpd;R(t)=R0X(t)I(t)=cpP(t)控制点预防和控制措施接触率c1)降低接触率传染源具有传染性的概率P2)降低传染源比例传播力p3)降低传染性4)降低敏感性5)阻断传播传染性持续时间同3易感人群比例6)提高群体免疫水平降低接触率•行为改变•发现病例进行干预•追踪接触者进行干预•病人隔离•对暴露者进行检疫•逆向隔离•减少传染源的数量•社交隔离降低传染性•控制措施•屏障•昆虫驱避剂阻断传播•治疗•免疫接种减少传染源•免疫接种•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如溃疡性性病)降低敏感性•发现病例进行干预•发现和控制传染源•环境措施增加群体免疫水平•自然获得的免疫性•预防接种者的比例•疫苗的效果:接种率、疫苗保护率•控制策略预防和控制要点1降低接触率2降低传染性3降低敏感性4阻断传播5减少传染源6增加群体免疫性天花事件前策略1免疫接种计划2加强监测和检测天花事件后策略1流行病学调查2监测和病例报告3接触者的发现、追踪、免疫接种和监测4隔离和检疫5控制传染,外界环境的消毒6个人防护三、传染病预防策略•策略:•预防为主;三级预防措施•传染病监测•全球化控制传染病的报告•分类依据:严重程度传播的速度、方式进行监测、管理采取的
本文标题:传染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1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