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言文断句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①对称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②多虚词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报任安书》)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孟子·滕文公上》)③节奏鲜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易经·系辞上》)④押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①训诂之风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②崇古之风文言断句习惯上称为句读传统的古文是不加标点的,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二、古人的句读实践1、何为“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2、句读溯源秦简《南郡守腾文书》(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古者し,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し,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し,去其邪避し,除其恶俗し。法律未足し,民多诈巧し,故后有间令下者し。(节录)3、句读符号ヽzhu4《说文·ヽ部》:“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しjue2《说文·亅部》:“钩识也。从反亅”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〇用于句未的停顿。三、怎样标点古文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下)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中华书局1954年《古文句读释例》)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选》本)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别赋》)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四、标点古文的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刘禹锡《送周鲁儒赴举诗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刘禹锡集》)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居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五、断句的具体方法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2、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上面例中的“小小、大大”亦然)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庖丁解牛》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再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再如: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衡量断句正确与否的方法断句加标点后,还应该作些检查。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条方法可供参考。(1)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把“以故”看作“因此”,还可以理解,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理解呢?(2)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1.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乃以驴赐恪——《三国志·吴书》给下面短文标点并翻译。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翻译的具体方法适用范围示例人名、地名、国名、年号等专有名词(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2)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3)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an4)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1)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2)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某些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1)噫吁戏,危乎高哉!(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1)古之人不余欺也。(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留增删调●●翻译《诗经·秦风》中这首诗蒹葭苍苍1,白露为霜2。所谓伊人3,在水一方4。溯洄从之5,道阻且长6;溯游从之7,宛在水中央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本文标题:断句翻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1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