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二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在此输入您的副标题作为负责人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充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分别被列入2001年、2003年和2005年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到2012年,又有蚕桑织技艺、京剧、中国皮影等29想被列入。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一、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1965年,美国首先提出了“世界遗产信托基金”建议案,1962年,美国颁布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同时颁布了《关于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建议案》。东方把众多的保护对象称之为“财”,这体现在诸如“有形财”“无形财”“文化财”等概念的使用上。1950年,日本通过了《文化财保护法》,这是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一部重要法典。1962年,韩国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收到了日本的影响。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深化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原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确定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1989年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分南曲和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首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源于拉丁语,意思是父亲留下来的财产。20世纪下半叶,发展成为看得见的有形文化遗产和看不见的无形文化遗产及充满生命力的自然遗产。其次,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这一组概念是由日本首先开始使用的。再次,什么是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频繁出现的语汇,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有之义。最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主要是指载体上的不同形态:是否有固定的、静态化的形态;是否需要依赖活态的传承人予以传承等。二、国内外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解释从国内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来看,主要有两种意见“大多数和主流的意见是,基本上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作出补充和修改。另一种意见是,要立足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并吸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这个概念的经验,以利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而不能照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应该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包括传统戏剧、木偶戏、哑剧、音乐、舞蹈等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庆典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初为5弦,汉朝起定制为7弦,且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第二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请在此输入您的副标题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该公约也制定了判定自然遗产的四个标准:(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址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证;(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真实体现。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人类的创造。离开了人的参与,它们则不能产生,更谈不上长期存在;二者也有重合的地方。其区别是关注点的不同;世界文化遗产所关注的主要是人工的、有形的、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这些遗产基本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的主要是精神、技艺和创造等非物质形态的因素。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二者有共同的地方和共通的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也有一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的部分便是其共同点。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文化景观遗产是199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提出来的概念。文化景观遗产包括了“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文化景观”三种类型,主要意义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与以往的单纯层面的遗产相比,它更强调人与环境共荣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组成,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2小时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十二木卡姆音乐历史非常悠久,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于田乐》等音乐传统,以汉唐时期已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形式,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公元十六世纪,由叶尔羌汗国的阿曼尼萨汗王后组织音乐家们,将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音乐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使木卡姆音乐更加完整地保留下来。第四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一、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例如:民间剪纸艺术、南京云锦艺术二、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以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等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因素。三、传承性从历时性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而且,往往是口传心授,一旦停止了传承活动,也就意味着死亡。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家族的烙印。例如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猛虎王斑烂好华美,欲显威漫游到檀林.显不成斑文有何用?野牦牛年幼好华美,欲舞角登上黑岩山,舞不成年青有何用?野骏马白唇好华美,欲奔驰倘徉草原上,奔不成白唇有何用?霍英雄唐泽好华美,欲比武来到岭战场,比不成玉龙有何用?四、流变性从共时性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通过一方有意识地学习、另一方悉心传授,或通过老百姓之间自发地相互学习等方式得以流传到其他民族、国家和区域,这就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传播。这种传播呈现出活态流变的性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共享成为可能。例如韩国的宫廷宗庙祭祀礼乐和越南的雅乐。五、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代、环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产物,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它基本上是集体的创造,从而与局限于专业或专家的文化拉开了距离,这就导致了它的综合性。如藏戏艺术。六、民族性民族性是指为以民族独有,深深地打上了该民族的烙印,体现了特定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因素。特定民族的特性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例如昆曲。七、地域性就一个民族来说,每一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的地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在此基础上形成该民族的文化特征。由此还派生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特点,有:1.群体性;2.历史沉淀性;3.系统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哆”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之意,“哆”为“歌”之意。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也将其直译为“长歌”、“长调歌”或“草原牧歌”等。长调是蒙古民歌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牧区。内部结构较自由,题材集中表现在思乡、思亲、赞马、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内容多集中于一个侧面,很少有长篇巨制。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几种民歌的总称。也是蒙古音乐草原风格的标志。包括草原牧歌、赞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等不同歌种。“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长是其一大特点。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
本文标题:第二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3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