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四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四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课标、考纲要求:1、宋元时期的政治:了解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与更替;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把握政治改革。(政治)2、宋元时期的经济:知道宋初的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北民南迁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列举宋元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概貌。(经济)3、宋元时期的文化:掌握宋明理学;列举宋元科技成就;宋元书法艺术的特点、代表及其成因;宋元文人画与风俗画;宋词元曲成因及其特点、成就;南戏与元杂剧。(文化)概述:古代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时空框架】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即公元10世纪到公元14世纪)十国五代辽(契丹)金西夏北宋南宋蒙古元8919791127127613689161125120612719079601038111512341227南政治上:①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逐步走向统一,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③元朝行省制度影响后世。经济上:①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并在南宋时最终完成;②农业、手工业全面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使中华农耕文明达到新的高度;③土地兼并更为激烈,租佃经营比较流行。文化上:高度繁荣,尤其是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出现高峰;儒家思想博采众长,发展成理学。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政权对峙,有战有和,以友好交往为主流;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阶段特征】一、宋元政治(一)多民族政权的更替与并立1、五代十国分裂局面(907—960--979):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个后。十国:南平吴越吴,南唐闽和楚,还有南北汉,再加前后蜀。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延续2、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960-1127)3、南宋与金、西夏、蒙古的并立(1127-1271)4、元朝的统一(1276-1279)一、宋元政治(二)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1、北宋时期皇帝政事堂(非机构、议事、办公地点)中书门下(下领六部)枢密院三司御史台谏院度支盐铁户部影响:(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2)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①发展:(1)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2)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3)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4)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②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一、宋元政治2、元朝:一省制——相权的反弹中书省皇帝吏户礼兵刑工影响:(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五代建立者简历共性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宋太祖赵匡胤与其“黄袍加身”处-河南开封陈桥驿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一、宋元政治(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③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④加强禁军,“强干弱枝”(2)集中行政权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知州(3)集中财权:设转运使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积极:达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拓展:北宋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思考: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过度集权,防止割据大量授予官权养兵政策养兵、养官战争赔款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根本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财政危机:政治危机:边患危机:前奏: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的侵扰,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庆历新政失败,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拓展:王安石变法(了解)1、根本目的:2、指导思想:富国强兵(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1、富国:措施内容作用“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以钱代役兴修水利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政府调控市场政府协调供求关系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减轻百姓负担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2、强兵:措施内容作用保甲法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减少军费开支。将兵法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政府支出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保证了武器的质量精兵淘汰老弱减少军费开支3、育才:措施内容作用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废诗赋取士旧制以经义策论取士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撰注教材,作为考试依据培养改革人才,革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三经新义》(三)、王安石变法影响:1、积极意义:2、局限性:3、变法实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两积”局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变法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农民负担依然很重。在不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蒙古帝国图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一、宋元政治2、元朝的地方制度:行省制度(1)原因①元朝疆域辽阔②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2)内容①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①地位: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派出机构,也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②体制: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也可以说使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③权力:大而不专,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实力坐大的积习④区划: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形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元朝行省制特点:A、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B、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元朝行省制影响:拓展: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比较项异同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时期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元朝实施,后世继承与中央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中央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不同点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后期却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都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二、宋元经济(一)经济重心: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城市交通贸易人口分布民族关系南方沿海城市兴起海上交通与贸易发展工商业城市增多人才教育生态环境南方人口膨胀在全国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南方文化教育发展中国人才格局的变化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二、宋元经济(二)农业方面1、熟制: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2、灌溉工具:宋代出现高转筒车二、宋元经济(三)手工业方面2、冶炼业: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3、纺织业:棉花种植广泛,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广先进纺织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4、陶瓷业:宋出现了五大名窑;元:青花瓷釉里红5、造船业:南宋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1、工匠:宋代匠户为被官府以强制服役的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人专门户籍。(三)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1、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表现:宋: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②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④坊、市界限被打破,打破了时间限制,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农村“草市”发展。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二、宋元经济宋元明清时期和16世纪西方的“商业革命”的比较宋元:(1)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2)“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3)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4)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5)海外贸易发达。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地域性商帮人群体出现;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商业的两次突破春秋战国时期宋朝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突破了坊、市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城市功能商业活动数量规模区域分布影响方面政治、军事数量增多、规模扩大与经济重心相联系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经济功能严格限制逐渐放松工商业市镇(一)程朱理学的发展三、宋元文化和科技必要性:(1)佛道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3)三教出现合流的趋势,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完善自身。(2)宋朝统治者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加强思想控制可能性:(4)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5)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文化氛围宽松,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二)含义:(三)程朱理学代表主张1、世界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志。2、道德观:天理即“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其实质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含义: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获得其中“理”。目的: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3、方法论: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理学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四)影响1、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统治。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形成“朱子学”学派)4、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对提高社会道德修养和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5、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二)心学开创者——陆九渊背景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流派南宋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即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内容实质理;仁、礼;以儒家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异对“理”的认识获得“理”的方式理是外在的,
本文标题:第四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43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