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说和做臧克家◇教材分析◇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感情充沛,内容精练。全文只用约一千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本文围绕中心选择、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兼有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3.了解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以及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领悟文义,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1)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理解其作用。(2)勾画精彩语句,揣摩体味其含意和表达效果。2.难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和剪裁材料的写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期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他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说和做》,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人物与写作背景。(1)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参加了学生运动。1928年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就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6年7月15日,遭到国民党特务分子的暗杀,把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而战斗的前线,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最壮丽的诗篇。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2)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从1925年发表诗作,创作生涯长达80年之久,被誉为“农民诗人”。《烙印》《老马》《罪恶的黑手》《春风集》《欢呼集》《今昔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成为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经典。(3)背景介绍:臧克家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20世纪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辉事迹。2.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仰之弥.高(mí)赫.然而出(hè)警报迭.起(dié)锲.而不舍(qiè)兀.兀穷年(wù)迥.乎不同(jiǒng)气冲斗.牛(dǒu)沥.尽心血(lì)群蚁排衙.(yá)热情澎湃..(péngpài)(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衰微:(国家、民族等)衰弱,不兴旺。赫然而出: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情突然出现。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潜心贯注:形容做事用心专注。心会神凝:精神高度集中,十分认真。一反既往:完全与以前不一样。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迥乎不同:很不一样。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三、学习新课步骤一: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脉络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明确:“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围绕这两个方面写了哪几件事?明确:文章是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写的。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做”写了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说”也写了三件事: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参加游行示威。3.据此脉络,分析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各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明确:第一部分(第1~7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第8~20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三个段落过渡。第7段承接上文小结,第8段、第9段开启下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内容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步骤二: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以组内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用了什么手法?起什么作用?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明确:对比的手法。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谦虚谨慎的美德。(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明确:《唐诗杂论》——严谨刻苦,《楚辞校补》——孜孜不倦,《古典新义》——日夜不懈。(3)这部分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明确: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重点详写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的事例。(4)作者是怎样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优秀品质的?请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学生自由找出,并分析〕2.品味文中语句,分析人物性格。(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明确:刻苦钻研学术。(2)“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明确:他治学的目的是救国。“药方”是比喻说法,指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的方法。(3)“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头发凌乱……饭,几乎忘记了吃……”明确:治学专心刻苦,废寝忘食。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受益匪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闻一多先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请你说一说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言行一致的民主斗士。二、学习新课步骤一:探究语言,理解内涵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2.学生圈点勾画,找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教师找出下列句子让学生讨论,揣摩并体会其含义。(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明确:“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明确:本来是叙述性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地介绍,而是热情地称赞了。(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明确:“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表现了闻一多苦读的目的是为探索救国的道路。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他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方法。(4)“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喻成一个病人,把闻一多先生比喻成医生,把救国方法比喻成诊断方法“望闻问切”。而“望”的初级阶段则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5)“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明确: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先生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出治学成果来之不易。(6)“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明确:“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陪伴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的《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情怀。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步骤二:精读段落,探究问题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部分开头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明确: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痛斥敌人;参加游行示威,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3.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前者指他“作为学者的方面”,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的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4.文章最后一段中“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主要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怎样的闻一多?明确:“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步骤三:品读课文,探究写作手法1.本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些描写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2.找一找,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明确: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1~2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8~9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的手法,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也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3.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并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明确:(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的是闻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的是闻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上下部分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这
本文标题:2.说和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5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