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英雄主义的赞歌――《红岩》
英雄主义的赞歌——《红岩》一个远去的时代,一种宝贵的精神《红岩》出版于1961年,一个红色的时代。它书写了英雄主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是一曲英雄的赞歌。那些英雄的光辉事迹感动了一代人,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红岩小说题目的由来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红岩村红岩村红岩村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在地。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主席在此居住,更使它闻名天下。红岩村位于重庆市郊化龙桥附近的“大有农场”内。这里的地质结构地形酷似伸向嘉陵江边的山嘴,因此又叫红岩嘴。红岩精神当然,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革命时代已经远去。在这个追逐名利放逐理想的物质时代,红岩精神显得更加可贵。连环画《红岩》小说《红岩》问世以来,出现了多个连环画版本,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红岩》改编成八本连环画册,分别是《山城风暴》、《沙坪事件》、《烈火红心》、《曙光在前》、《前仆后继》、《威慑群魔》、《揭破阴谋》、《黎明时刻》。歌剧《江姐》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歌剧《江姐》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此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歌剧《江姐》电影《烈火中永生》1965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在全国公演。赵丹饰演许云峰,于蓝饰演江姐。方舒饰演小萝卜头。革命意志与英雄毅力《红岩》是一部革命时代英雄主义的史诗。塑造了英雄群像。无论知识分子出身的江姐、刘思扬,还是工人出身的许云峰、余新江;无论在华蓥山领导游击战争的双枪老太婆,还是忍辱负重坚持狱中斗争的“疯老头”的华子良。他们可以有不同的出身经历,不同的年龄性别,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比的英雄毅力。江姐一个外表柔弱的知识女性,有着沉着稳定的革命态度、丰富的革命经验。经受了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考验与磨练。亲眼看到丈夫头悬城门——情感的考验竹签穿指——肉体的考验法场临刑——生死的考验许云峰作为重庆市委工运领导者之一的许云峰,是成熟稳健的老共产党人。小说除表现他机智稳健的领导策略,还表现他一心为战友考虑为组织考虑甘心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和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仍不为所动大义凛然的革命意志。敌人宴会上的大义凛然——不为利诱与徐鹏飞的心理较量——心胸坦荡徒手挖暗道——一心为公微笑面对死亡——革命乐观精神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坚强的英雄毅力来自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热血澎湃的中华儿女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这个信念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强的民主主义国家,是为了后代子孙不再受压迫,过上幸福的生活。历史真实里的革命前辈小说《红岩》是一部取材于历史真实的革命小说。它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里面的人物事件大都曾经真实发生过。这部小说是作者在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所以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人们油然而生对烈士的崇敬缅怀之情。《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罗广斌罗广斌(1924—1967年),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1967年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杨益言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县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先后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第四次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甫志高小集团”由于叛徒的出卖,川东地下党组织遭到空前的大破坏。因《挺进报》被敌人破获而受到的重创中,有一百三十三人被捕,其中:重庆被捕六十七人、上下川东四十一人,川康十七人,上海、南京八人。一百三十三人中,被杀害的五十三人,被秘密杀害的三十五人,释放和“11·27”大屠杀中脱险的二十五人,自首变节后仍被敌人杀害的四人,叛变后参加特务组织的八人。包括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市委副书记冉益智等人。革命者梦寐以求的新中国,自己没有看到,在胜利即将来临的时候,却饮弹身亡,走向黄泉。他们每一个人都按捺不住悲愤的心情,有多少话要向党说出来。在狱中,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以真诚的态度,开始从党的建设、组织发展、党员教育方面进行回顾和总结。“11·27”惨案越狱之后,罗广斌这个从大屠杀中脱险的生者,拿起笔,把那些死者生前强烈的要求,真诚的希望,带血的嘱托写成了一份二万多字的报告,交给了党组织。在这份报告的最后一部分,罗广斌含着泪水,代表狱中那些死去的难友,向党组织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八条意见:一、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整党整风;八、严惩叛徒、特务。《红岩》中的人物原型许云峰(许晓轩、许建业、罗世文和车耀先)、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华子良——韩子栋,(1949年8月18日成功越狱11.27大屠杀之前唯一越狱成功的革命志士)双枪老太婆--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烈士,1949年11月27日和次子邓诚烈士同时牺牲于渣滓洞监狱)小萝卜头—宋振中(1949年9月6日与父亲宋绮云烈士、母亲徐林侠烈士一起在重庆松林坡遇难)“监狱之花”的原型:左绍英烈士,被捕后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狱中生下“监狱之花”卓娅;第二个是中共龙市妇女支部书记彭灿碧烈士,被捕后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狱中生下“监狱之花”苏菲娅。左绍英、彭灿碧及其她们的“监狱之花”在“11·27”大屠杀中同时殉难于渣滓洞。中国的丹娘——江姐江竹筠(1920—1949),原名江竹君,曾用名江志炜、江雪琴,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4年夏,江竹筠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国民党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找到“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江姐在临刑之前还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安弟(江姐的表弟谭竹安)当时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而这封遗书现在保存在重庆三峡博物馆。“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丹娘》《丹娘》1944年拍摄,1950年由长春电影厂译制。这部影片是描写苏联卫国战争中女英雄卓娅一生的故事。曾经传遍了全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人,把卓娅当作学习的光辉榜样。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1944年夏天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许晓轩许晓轩(1916—1949),学名永安,字小轩,江都县仙女庙(今江都镇)人。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许晓轩担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1940年4月不幸被捕,辗转关押于白公馆看守所、贵州息烽监狱。狱中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机智勇敢,多次挫败敌人阴谋。在息烽监狱时,他和罗世文、车耀先、黄显声等一起反对狱方制定的“连坐法”,取得胜利。在白公馆时,与李子伯一起积极进行越狱准备工作。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时殉难。是长篇小说《红岩》中许云峰、齐晓轩等人物形象的生活原型。小说《红岩》中关于《挺进报》的地下印刷及传播情况都是十分真实的。小说中负责印制《挺进报》的主要人物成岗,表面身份是一个厂长。他的人物原型是烈士陈然,实际身份是《挺进报》特支书记。烈士许晓轩也曾经在狱中传抄报纸并掩护传阅报纸的狱友。陈然陈然陈然(1923-1949),原名陈崇德,河北省香河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夏,15岁的陈然在鄂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剧团”。1939年3月由程季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发动国统区民众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中共重庆市委于1947年秋创办了《挺进报》。陈然被任命为《挺进报》特支书记并担任了最机密的印刷工作。《挺进报》在重庆的秘密发行,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重庆当局曾三次下令限期破案,直到1948年4月20日才从叛徒口中得知《挺进报》的机关住所。22日陈然下午5时印完最后一期《挺进报》。他刚把蜡纸烧掉,门外就传来阵阵脚步声。陈然推开窗户,把准备好的扫帚挂在窗台下面的钉子上,这是给同志们的信号。就在这时,几个便衣特务破门而入,抓走了陈然。在白公馆集中营里诞生了“白宫版”的《挺进报》。狱中党组织传给陈然半截铅笔和一些香烟盒纸
本文标题:英雄主义的赞歌――《红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7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