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读《论语》笔记)孔子是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学说可以说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古长夜。影响之深远,不只是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而且影响了全世界。孔子对人类行为与伦理的标准,不但影响了中国人,而且影响了全人类,他的教训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使世界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遣产。一个历史不衰的伟大民族,都有其文化特色和引以为骄傲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精神,就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儒、释、道文化。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人在天地之间,第一重要的事,便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在天地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知道生而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俗语说;“做事难,做人更难。”做人是一门学问。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一个身份、地位,而这个身份和地位,在人的一生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人要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恰到好处表现他的身份和地位,真的是很困难的事。我们常常会自问;“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又是会到哪里去?”,“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难免又会质疑;人为什么要活得这么苦?为什么又是这样地艰难?人如何能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享受自己?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孔子并非是天生的圣人,孔子和一般人一样,也有各种烦恼和痛苦。孔子所以成为圣人,是孔子有聪明的睿智,他能超越个人的悲苦,并且为芸芸众生提供,以苦为乐、转悲为喜的知识。人都是渴望着自己有快乐,人们也都知道,快乐来自于自由的心灵。没有自由的心灵,人是不会有快乐的。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呢?孔子告诫我们要有一颗宽厚的心,要懂得推己及人,懂得舍己为人,这就是孔子“仁”的理念。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所关心的是天下人、天下事,而不是一己之私、一己之利。一个人把心境放宽、放大了,个人的得失、祸福便不再那么重要了。人生的痛苦,往往是因为心里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要懂得“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只追求自己的成功,也要乐于助人,乐于成就别人。感同身受,同苦同悲。因为乐于助人,就不会被人嫉妒、被伤害,而且心存感恩,共同创造和谐进步的社会;因为有同理心,自己不愿受苦难,也不愿别人受苦难,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伤害、互相争执,人间就充满祥和幸福。人生的痛苦也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贪得无厌,不知节制。孔子告诉我们“过犹不及”,“以约失之者寡”,不义的富贵,犹似浮云,因为对物欲的无尽追求,“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又患失之”。这样人心就不能平衡,心灵也就不得自由,心灵不自由,人生的烦恼和痛苦便就循环不止了。*********人总是生活在群体的社会环境中,过着营造群居的生活。学习孔子的学说,内容很丰富,涉及面极广,但首先要懂得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礼”二字。“仁”从字形上看是由“人”和“二”组成,意思就是二个人以上的事,而并非是一个人的事。“仁”的含义,简单扼要地说,就是人德的总称,就是爱人;关爱别人、疼惜别人、包容别人、原谅别人。当一个人心里有着别人存在的时候,就是人格成熟的开始。“礼”就是做人的规范,明确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责任,该干什,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做又应怎做。孔子的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人格成熟的人。读《论语》理解孔子的丰富哲理、感受孔子的伟大思想,对改善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本质会有直接的效益。孔子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处世态度,使我们拥有宽容圆满的人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在为金钱、财富而拼搏,享受着物质生活带来的种种快感。“商场”就是战场,竞争和争夺是残酷的;一部份人赚了钱,于是在哈哈大笑,同时又产生了更浓的贪婪之心,永远也不能满足。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以不法手段贪取了大量财富,得以忘形地大肆挥金如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到头来成为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一部份人在竞争中失去了财富,败得又很惨,于是悲怨交加,满腔的愤恨,有的走上绝路。一部份人苦苦劳累,却始终是受着被别人欺凌之境地,而怨声载道,埋怨着自己的命运。社会就是这样,在人们都累了的时候,仿佛觉得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物质财富以外,还是有着一种别样的追求,于是产生了去先贤那里重拾灵感,汲取精神营养,追求其精神财富,去享受精神的盛宴。畅游其中,去净化心灵,培植善念。其实,财富本就有二种,一种是物质财富,一种是精神财富。人在居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后,自己的物欲就不必过分计较和贪婪,“家有良田万亩,床卧只须三尺”,“拥有黄金万两,一日也只是三餐”。而精神财富体现了一个人的品位、境界,体现了一个人的信仰和真正的追求。为了信仰,可以舍弃财富甚至献出宝贵生命。*********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正在更深地影响着全世界。当今的圣贤力推孔子思想,在全世界各国设立《孔子学院》达一千多家,这对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极大的创举。如果说中国古老的《道德经》在西欧广泛传播,以其深渊的哲理使欧美民众大为惊叹,如明灯一样照明了二战以后西欧人的迷茫。那末如今,孔子思想的世界传播会明白地告诫他们;应该如何地创建世界、国家、社会、和人生,达到世界的和谐。佛教的财富观(读佛经笔记)一天,佛陀和弟子阿难去化缘,走到一个村口,看见了一堆金闪闪的金锭。佛陀对阿难说;这是毒蛇!赶快离开。随后,村里走来了父子两人,也看见了这堆金锭,喜出望外,真是碰到好运,发大财了,于是急忙把这堆金锭拿走了。不久,官府的捕快上门,抄了全家,并把全家和这堆金锭一起押送到官衙。原来,这堆金锭是盗贼从官库中盗窃后,未能拿走留在村口的,在每个金锭上都刻有官府的库银印鉴。这对父子从碰到了好运气、发大财的惊喜中突然全家遭袂,成了囚犯,关进大牢,受着牢役之苦。说起佛教的财富观,也许有人会问;佛教僧侣讲什么财富?出家僧侣本是“四大皆空”,不要说对身外之财视为空,就是对自己的身子也是视之为空的。是的,佛教的比丘戒中有一条“比丘手不持银钱”的戒规,以前,南方比丘在出行时须带俗人随从,替他管银钱的事。只是因为种种不便,这个戒规在南方国家的僧侣中也不太严格了。佛教也有规定;出家之僧侣们除了外出化缘等事以外,都应在寺院里集体生活,集体劳动,创造的财富必须是集体占有,一切财富用于弘扬佛法和慈善事业,一切财富不准私人占有。那末,金银财富,真的是如佛陀所言,是毒蛇了吗?寺院和僧侣就真的不要财富了吗?千百年以来的社会现实却远远不是如此!众多的寺院和僧侣也并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创造财富,并享用财富。尤其是今天,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增益、国家兴衰等等,都是以财富的增减作为衡量的标准。现今社会上有一种所谓“成功人士”的说法,你无论干什么工作,你获取了财富,有了财富的积累,你就是成功人士,反之,就是失败。难道社会的进步,人士的成功,就是以财富而论的吗?这是人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就会被财富而伤害。那末,佛教的财富观是怎样的呢?佛教认为;一是净财。二是正确的用财。三是对财富不能有贪婪之心。[净财];净财,就是清净的财富,就是来源正当的财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是人们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又是利益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勤劳、智慧获得的财富,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享用,才没有后顾之忧。任何以不良之心,以非法的手段去得到的财富都是邪财,都必然会受到报因,都会带来祸害。[善财];就是要懂得合理地使用财富。佛陀一再告诫我们要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一旦鼓动起来,往往就难以控制,难以收拾了。你是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取得的财富,你必定是十分珍惜的,必定会合理地去使用。你是通过种种不良手段和违法渠道得到的财富,你必定会挥金如土,吃喝玩乐,纵欲放荡。最后必然是身败名亡,走向自灭之境地。[不贪];就是对财富不能有贪著之心。无论我们贪著什么,都会成为伤害自己的利刃。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如果我们对财富一昧地贪著,那么,钱少和没钱时就会因贫困而烦恼;有了点钱时又会因担心财富的失去而烦恼;以种种手段得到了大财,又起贪婪之心,永不满足,最后落进了自取灭亡的深渊。我们应当清醒地了知财富是无常不定的,并非是永恒的;了知财富在你人生中是局限的暂时的过程,而不是人生唯一的。当你把财富视作为身外之物时,才不会被它所伤害。财富本身并无所谓的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贪官污吏和为富不仁者以财富而作恶,慈悲众生者以财富来行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视金钱如粪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要我们通过正当渠道获得财富,又能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财富,去除对财富的贪著之心。那么,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读《老子》笔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始祖,被后来的中国道教奉为祖师。老子在中国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对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并驾齐驱的先圣先知。老子的《道德经》早已传向全球,为欧美人所崇敬和喜爱的哲理书。老子的思想以自然为宗,主张“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从天道、地道、到人道,强调了人要顺应自然,法天而行,天道无为而无不为。谈起老子的“无为”,一些人往往会误认为老子主张的“无为”是“无所作为”,这是十足的误区。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和一切无作为,而是要你“不要刻意地作为”、而要你以“自然而为”,也就是说,要你在该有为时则有为、该无为时则无为。一些人只注意到老子思想的消极层面,而忽略了老子思想的积极层面。老子思想的积极意义是肯定人性的自足性;告诫统治的在位者,不要为了自己和这个小集团的利益而刻意地太多作为,而要以百姓之心为心,顺应民众,顺应自然而作为,这样天下便会自定。又告诫人们,不要为了自己的执着而刻意地去钻营,而要顺应自然规律做事,这样你就心境明亮,豁达宽怀。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联系到人生中的很多事,往往就是因为自己心太刚强,所以有时会跌得鼻青脸肿,如果心柔软一点,一切事就是另一个结果了,那你就会觉得天底下的人和事就会可爱了。人和社会的种种危机,也往往是把人“物”化了,使得人与人之间凝聚的感情淡化了。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使得人心、家庭也产生了变化。老子的守柔、顺下、不争的哲理实在是值得我们省思的。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是老子在谈治国之道,强调了君王治理国家,如果能抱守大道,顺应自然规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梁正、下梁自然不歪,公生明、廉生威。天下人就会归顺于他,天下自然太平安宁。如果在位的统治者,政令繁缛扰民,赋税太多,妄作乱为,使得人民无所适从,必然天下大乱。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告诫我们,人的各种患难是由人的自身而来的,吃喝、情欲、贪求。。。。。。“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在天地之间,对天、对地、对人,要求愈少就愈有尊严。欲求不完、苦难不完,因此,懂得愈少要求的人,才是愈快乐的人。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心也在变。当前,我们处于的是一个冲突的时代!正义与邪恶的冲突,公理与私心的冲突,纯真与虚伪的冲突,秩序与脱法的冲突。人心处在;是非、得失、祸福、利害之冲突之中。我们处于的又是一个矛盾的时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法理与人情的矛盾。人心处在;取舍、进退的重重矛盾之中。我们处于的又是一个多变的时代!社会可以变得更好,也许变得更坏。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多变的社会,因为变得太多、太快,已经呈现出不少乱象和种种脱轨、脱法的行为。人心总是渴望乱中有序,朝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迈步前进。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人对理想的追求和理解也是各有异同,从老子的思想中我们会寻得,到底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
本文标题: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8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