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北亚六国东北亚六国主要包括:•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东北亚主要包括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六国,由于冷战两极格局的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对各种事务的插手,使得美国反而成为这地区格局的主角之一。所谓政治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世界主要矛盾的主导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表现为一定的国际政治结构或体制、体系。东北亚政治格局在中俄朝相互间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在美、日、韩方则表现为美韩同盟和美日同盟,在李明博上台后,加强了韩日关系,实际上形成了美、日、韩战略性三角关系。由于朝鲜半岛长对抗局势,以及近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朝鲜核问题使得这一地区局势变得更加紧张和复杂。这种情况下自然大大不利于这上地区的经济合作,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更是起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东北亚政治格局现状东北亚政治格局一方面是受冷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东亚地区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也是其现存政治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总得来说东北亚政治格局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朝鲜半岛对抗局势紧张最近朝鲜半岛局势风云突变,自5月25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第二次核试验以来,朝鲜短短5天就发射了6枚导弹。从发射“卫星”到二次核试验,再到现在接连不断的发射导弹,甚至有迹象显示朝鲜还要在下月发射洲际导弹。朝韩两国剑拔弩张的紧张态势是甚至有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半岛军事冲突与战争,并且极有可能导致这一地区开始以核武器开发为重点的军备竞赛。朝鲜与美国的关系再度高度紧张,在美国的倡导下,联合国最终采取一致性决议,对朝鲜进行制裁,然而朝鲜国内对些反应强硬,东亚政治局势的缓和还最终还要靠东北亚各当事国的相互妥协与合作。2中日两国国家关系起伏不定由于历史原因,中日两国互不信任是世界上人所共知的,加之在台湾问题、钓鱼台问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自建交以来关系起伏不定,中日两国都是亚洲经济大国,日本是亚洲最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则是亚洲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仅管中日两面国经济互补性强,但是出于上述原因中日经济合作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潜力。仅管这样,中日经济合作在某些方面还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日国家关系改善时期,比如福田康夫访华将就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2年中日经贸关系有了新突破,中日贸易将进一步增长,2年内会达到3,000亿美元;中日之间也产生了不少大型合作项目,国家海关总署日前公布数据显示,福田康夫当政2年内日本继续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地,双边贸易总值2,360.2亿美元,增长13.9%。其中,中国自日本进口1,3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出口1,.7亿美元,同比增长11.4%。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由2003年的15.7%降至2年的11.8%,2年该比重进一步下降至10.9%。2年以来,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再次出现下滑,而中国对日投资不断增加。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与世华财讯交流时指出,近几年中日经贸合作增速有所放缓的主要原因是中日偏“冷”的政治环境。中日经济互补性很强,而且是近邻,日本曾连续10年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但自2004年起,中国和欧美的贸易发展加速,而与日本则出现倒退现象。2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和金额都大幅下降,双边贸易增速也有所放缓。中日“政冷”的滞后效应已显现。2年以来,中日贸易虽然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仍没有摆脱自2004年开始的低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正中由于中日政治关系的不稳定造成了中日全面合作的困难,进一步对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3中、俄、朝在东北亚合作层次相对较多低俄罗斯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着1707.5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的西部与欧洲一体,东部和南部融入亚洲大陆板块。俄罗斯地大物博,广袤的国土赋予俄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森林覆盖面积为8.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1%,木材蓄积量为807亿立方米;已探明天然气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强,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探明储量为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至13%;煤蕴藏量为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铁、铝、铀、黄金等的蕴藏量也均居世界前茅。中、朝之间的合作则是得水平更低,由于朝鲜对外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朝鲜仍保留着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市场的活力,,另一方面由于朝鲜不顾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开发核武器,国际社会对其采取了各方面的制裁,特别是经济制裁,加重了中朝经济合作的难度。此外朝鲜族本身是能源贫乏,工业结构单一不合理,使得中朝贸易仅仅局限在,木材、农产品以及一些生活用品等民生层次的商品类贸易。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及其条件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霸权主义国家美国,会千方百计的限制中国的和平崛起,其中朝鲜问题和台湾问题是其限制中国和平发展的两张王牌。为此中国要通过各种努力妥善处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一个和平的有利的国际周边环境。1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也不可能依赖外国,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就是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是一条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相处、共同发展之路;这是一条依靠自身力量、挖掘自身内涵、注重全面协调之路;这是一条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自我完善之路;这是一条在全人类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振兴中华之路。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历史现实性,它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亚洲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人民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它将使世界格局更为平衡,国际社会更为安全;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使人类的文明和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模式和文化借鉴;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带来新的范例和素材,证明人类可以以理智和和平的方式处理好国家冲突这一千古难题,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几代人前仆后继,胼手胝足的奋斗目标,也是今后几代人的光荣责任。2中国和平崛起需要的条件1国内条件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国内条件总体来说稳定和发展。具体的稳定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全面贵彻和落实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体体现在民生上则是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解决广大人民面临的切身难题,比如就业、住房、医疗、养老保障等;大力提高科技术,科技立国,使科技真正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当今以信息产业经济为各国经济龙头的情况下,我国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全全球队化不断强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主宰了全球的贸易甚至是把握了住了全球的经济命脉,所以我们要大力打造一批强有竞争力的国际化大公司,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管理技术和经验,完善我国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同时不能忘记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出符合我国实际的企业管理体制,走向世界,开拓国外市场。2国外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是内外条件的结合,如果说内因是根本的作用,那么在一定的时期内外部原因的作用甚至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比如清朝末年时期的雅片战争以及后来一系列的外部战争的影响最终激化了当时国内的矛盾,导致中国封建社会最终解体,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中国也会慢慢的过渡到现代文明社会但是那个时时期的到来会很漫长,那样中国如果再追上西方现代国家的发展步伐会更加吃力,就现存的东北亚格局来说其对中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区域化趋势也相应的变得加强,具体的体现在区域化的合作集团的出现,当今全球就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化的政治经济合作集团,而在东北亚这一最具有合作潜力的地区,却一直处于对抗状态,这对东北亚各国的发展与合作甚至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东北亚政治格局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影响•对经济方面的影响•对政治方面的影响•对军事方面的影响•对文化方面的影响对经济方面的影响东北亚目前的政治格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很不利的,首先朝鲜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长期实行封闭的对外政策,当然这也是由于以西方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其采取制裁的结果,仅管中国与朝鲜保存着贸易通道,俄罗斯同样如此但是这些合作都是初层次的,基于东北亚大格局的存在,中、朝、俄由于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发展特点决定了,三国的合作深度是有限的,至少基于目前的状况成果是很有限的,这种对抗性的存在,使得朝鲜半岛在东北亚合作的中间平台性作用基本没有得到发挥出来,同样这也导致了中国与韩国、日本的政治不信任感,也严重影响了基于海路的三国的经济合作,仅管这样三国总体合作特点可以用“政冷经热”来概括,可以想象基于和平,友好和东北亚格局的状况下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发展未来前景。对政治方面的影响在东北亚地缘战略格局中,中、美、日三角关系是影响东北亚地缘战路格局的安全的关键变量。“在这个三角关系中,起主导地位和作用的是美国,在美日同盟的条件下,中、美、日三角关系是不等边三角,而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与中日外交距离的变化是影响东北亚地缘战略态势交化主要动因。”⑷美日同盟的形成,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冷战后美日同盟继续存在。则主要中美战略困局的产物。冷战结束后,为了防范和遏制中国,美国逐渐将其战略重心由欧洲转向亚太地区,并提升美日安保条约的作用,通过新的《日美安保合作指钏.》扩大了美日安保条约的使用范围,以《周遍事态法》把中国台湾地区划如美日安保的范围,矛头直指中国。美国还鼓励日本增强其军事力量以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的制衡中国的作用,并且在美国的全球反恐行动中,还要求日本负担一部分军事,从而减轻美国在世界干涉行动的负担。另外。美国拉住日本,还有一个战略目的,就是阻止日本靠近中国,阻挠东北亚一体化进程,分化东北驱共同体的形成,从而减制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力。这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军事方面的影响在军事方面,由于东北亚格局的不利影响使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始终没有安全感,这会对中国的军事力量的部署产生重大影响,在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中国的西方还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中国的军事部署被分散,一旦多个方位出现问题中国就会出现多面作战的不利局面,从而处于战争中的不利地位,且不说中国的武器水平与西方还有着那么大的差距的现实了,此外,中国还要背负军事开支的压力,当前中国的面临的众多的国内问题,经济发展是头等重要的,若是再背上军事战争的负担,中国的和平岂起前景可想而知。对文化方面的影响在历史上中国的文化就是东亚文化的主体,中国的文化也深远的影响了朝鲜、韩国、日本的文化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要充分发挥本国文化的因素,这也是中国要做到和平崛起的软实力因素。东北亚各国从蛮荒岁月走向强国之路都经过了思想启蒙的过程。可以说,东北亚各国的民族国家意识是由“师夷长技以自强”而来。自强和民族意识构成了18世纪中期东北亚各主要国家文化的主题。一旦这种主题成立,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就空前明确地被提出来,这也正是为什么极端的民族主义总是让我们联想到偏激狭隘的种族论。梁启超先生在将民族主义概念从日本引向中国的时候把除了黄种人以外的其他人种当作懒惰的人种加以嘲讽,以此鼓励国人奋发图强,甚至与“白种”争夺殖民地.而东北亚区域意识的逐渐建立,伴随的是区域格局翻天覆地的大变动和力量的此消彼长。至此为止,东北亚在悠悠五千年中坚持的“儒治”方式终于向西方的现实主义低头。国家的力量对比成为左右东北亚局势的绝对因素.可以说,东北亚国家进行区域认同的过程是一个逐渐摒弃传统,寻求新生的过程。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解读东北亚历史,目前的众多疑难都只是沧海一粟。当千年之外后人去写历史时,未必能够体会出今天的东北亚
本文标题:东北亚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39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