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十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浙江选考专用)考点一美苏争锋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1)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①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2)二战后,美苏双方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美苏由战时的盟友成为相互对抗的敌人。(3)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力图“领导世界”。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是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认为苏联已经成为其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严重障碍。考点清单[名师点拨]战后,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友而反目成仇,这一过程反映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不是社会制度的不同,而是国家根本利益的需要。2.美苏冷战的基本过程(1)序幕:1946年,②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出了“冷战”的信号。(2)开始:1947年3月,③“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名师点拨]之所以说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因为它实质是美国对苏联“冷战”的纲领。(3)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它客观上对西欧经济的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主观上更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4)苏联的反击a.政治上: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成立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b.经济上: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社会主义世界市场。(5)两极格局的形成a.北约:1949年,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目的是从军事上遏制苏联。b.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⑥华沙条约组织。目的是应对美国的扩张与威胁。c.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知识归纳]美苏“冷战”格局知识拓展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2.二战后,美、苏两国对抗采取“冷战”形式而不诉诸武力的原因(1)主要原因是美苏双方在军事上形成均势局面,相互忌惮,谁也不敢轻易动武。(2)二战结束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3)二战造成的巨大灾难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现代战争的巨大威力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4)二战给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美苏及其附属国迫切需要恢复和发展经济。考点二新兴力量的崛起一、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在美苏争霸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2.标志: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南斯拉夫——铁托、印度——尼赫鲁、埃及——纳赛尔)3.主张: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4.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有力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名师点拨]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同美苏两个军事大国结盟的国家结成同盟。不结盟运动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考点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1991年,⑨《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的两层含义:一是国家分裂;二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改变)二、“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1.形成:两极格局解体,目前,世界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日本、俄罗斯、中国、欧洲联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具体表现(1)美国a.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b.1998年,不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发动伊拉克战争;1999年,撇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后又相继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2)欧盟成立。(3)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4)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亚洲各国对日本未来走向的担忧和疑虑。(5)中国的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三、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1.标志: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希望将欧共体由一个经贸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并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政治实体。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成立。2.影响:欧盟的成立使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四、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长。2.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五、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2.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3.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知识归纳]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一、“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1.德国分裂(1)背景: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如何处置德国是美苏斗争的焦点之一。(2)概况: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2.朝鲜战争(1)原因: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美苏两个占领区。 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概况: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立即派兵干预,随后又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3)性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3.古巴导弹危机(1)概况: 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很快发现了正在古巴建造的中程导弹发射基地,并获得了关于导弹型号及其他数据的确切情报。随后美苏双方进入战争戒备状态。(2)结果: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图说历史]漫画: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二、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1.积极(1)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了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4)两强竞争客观上推进了科技的发展。2.消极(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2)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史实:欧洲——德国分裂;亚洲——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拉美——古巴导弹危机)。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1)从两极格局形成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实力增强,而英、法等国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抗局面形成。(2)从多极化趋势出现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73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导致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出现。(3)从两极格局瓦解看: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严重衰退,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4)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看:改革开放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使中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中苏关系破裂。(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影响大国关系(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对抗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二、苏联解体的影响及对其的认识1.影响(1)对欧洲的影响:使欧洲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俄罗斯由战略进攻态势转为战略防守,北约的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为欧盟和北约的东扩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控制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加剧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同时导致俄罗斯民族分裂势力活跃。(2)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影响: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使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打破了原有国际力量的对比平衡,恐怖主义活动频繁,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3)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遭到严重挫折,使欧洲社会主义面临更大困难。2.认识(1)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运动的终结,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重大成就。(2)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实行社会主义缺乏经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绝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4)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改革必须彻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处理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问题;等。三、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原因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长,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四、20世纪世界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及认识第一次: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非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原因是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
本文标题: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专题十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0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