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市政学《市政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定位二、教学目的三、主要内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规范六、教材及参考书课程定位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共同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属于必修课范围。本课程属实践取向科目,关注政府行为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学习者应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熟悉市政工作的程序与方法。初步具有一种分析和解决城市公共事务的能力。主要内容绪论市、市政和市政学市政体系市政体制城市规划城市土地与住房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人口管理城市安全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旅游管理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市政改革城市病治理通论分论专论教学方法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读书。本课程鼓励积极的、认真的、严肃的学术思考与探讨。教学规范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无故缺席三次者,取消考试资格。认真听讲,不得在课堂上喧哗、聊天。认真完成课后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期末成绩评定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占20%,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形式,百分制。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市政学》,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参考书:1.《现代市政学》,王佃利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市政学引论》,夏书章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3.《市政学》,徐理明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市第二节市政第三节市政学第一节市一、城市的产生1.城:用围墙构筑起来、防守保护起来的区域。2.市:产品交换、物资交流的场所。后演化为政治法律概念,指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法定的程序设立并体现一定行政层级的地方行政单位。3.城市:顾名思义,城与市的融合。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总称。第一节市二、城市产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进一步发展。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也是城市产生的重要条件。第一节市三、城市的分类1.按人口规模划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2.按行政级别划分直辖市(4个);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个);县级市(?个)3.按城市影响范围划分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地域性城市4.按城市性质划分军事城市、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旅游城市、宗教城市等。第一节市四、城市的功能1.政治2.经济3.文化4.社会作业查一下我国目前的特大城市分布。阅读《中世纪的城市》(皮雷纳,商务版),结合其它相关专业知识,思考:欧洲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西方近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二节市政一、含义二、理解“市政”概念的不同角度三、市政的特征一、含义指国家在城市区域设置的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为实现城市自身和国家整个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各种手段对城市及市民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二、理解“市政”概念的不同角度1.政治的角度2.政权的角度3.行政的角度4.政策的角度三、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2.历史性3.整体性4.综合性5.动态性第三节市政学一、定义二、研究对象三、研究目的一、定义市政学是研究城市国家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二、研究对象1.城市政权机关,这是市政管理主体。2.城市公共事务,这是市政管理行为的客体。3.管理规律和对策。三、研究目的1.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城市化的发展趋势3.城市自身发展4.造就市政管理人才四、市政学与相关学科1.市政学与政治学2.市政学与行政学3.市政学与城市学第二章市政体系第一节市政体系概述第二节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第三节城市非权力政治系统第一节市政体系概述一、市政体系的含义二、市政体系的特征三、市政体系的类别一、市政体系的含义市政体系是指由诸多组织、群体和个人依据一定法律制度组织起来担负城市政治与行政功能的复杂有机体。具体地说,它是由城市公民及其代表、市政官员与城市政党领袖等相互作用的各种角色,依照法定的结构相互配合,担负着城市政治与行政功能的复杂有机体。二、市政体系的特征1.独立性2.从属性3.开放性4.层次性三、市政体系的类别1.城市权力政治系统2.城市非权力政治系统第二节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一、立法机关二、行政机关三、司法机关第三节城市非权力政治系统1.城市居民委员会2.市人民团体3.城市民主党派4.城市政治协商会议市委(?)中国共产党——核心市民(?)市民——城市的主人第三章市政体制一、市政体制的含义二、市区体制三、市管县体制四、西方国家市政体制一、市政体制的含义市政体制是指关于城市政府建制、地位、职责和内部权责关系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一般而言,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1.市建制体制(设地级市标准和设市程序)2.市政府构成体制3.市行政管理体制二、市区体制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分区而治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在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国家机构一般都采取市区两级体制,加上街道办事处,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县级市采用市和街道两级管理体制。三、市管县体制1.含义“市管县”体制又称市带县体制、市领导县体制,即由市管辖若干县、自治县,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2.建国初期的探索1949年底:无锡市(无锡县)、徐州市(铜山县)、兰州市(皋兰县)。此后,北京、天津、大连、本溪、杭州、重庆、贵阳、昆明等市曾实行过“市管县”体制。三、市管县体制3.体制实施背景当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城市的蔬菜、副食品供应,管县数目较少,一般是一市管一县。4.发展历程(1)至1958年底,已有28个市管了118个县。(2)1959年9月17日:《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市管县”体制。三、市管县体制(3)河北省和辽宁省曾一度全面推行这一体制,到1960年底,共有48个市管了243个县、自治县。(4)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市管县”体制出现回潮。1965年底只剩下24个市管了78个县、自治县,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后,1977年共有42个市管133个县、自治县。三、市管县体制(5)198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6)1983年2月15日:《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基本目的和要求。(7)继江苏省之后,辽宁省和广东省先后于1984年和1988年全面推行“市管县”体制,到2003年底,大陆除四个直辖市和海南省外都部分或全部实行了“市管县”体制。四、西方国家市政体制(?)1.市议会制:市议会即市政府2.议会市长制:弱市长制3.市长议会制:强市长制4.市委员会制:市委员会即市议会、市政府5.市经理制:聘任制第四章城市规划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述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第三节城市规划主导因素与城市空间形态第四节城市规划的管理第一节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安排。一、城市规划的实质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手段城市规划是量大面广的社会实践活动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城市规划是一门空间艺术二、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确定发展目标规定土地利用构建空间布局部署城市建设三、城市规划的特点战略性政策性超前性综合性地方性四、城市规划的作用指导作用统领作用调控作用优化作用能动作用保护作用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一、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二、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一、古代的城市规划理论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黄帝陵建设思想《周礼·考工记》宋代《营造法式》清代《营造则例》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古希腊的希波丹姆的城市功能分区古罗马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二、近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2.夏纳尔的“工业城市”3.恩温的“卫星城市”4.柯布西耶的“高层低密度”建筑5.《雅典宪章》6.佩里的“邻里单元”7.帕鲁的“增长极”8.《马丘比丘宪章》第三节城市规划主导因素与城市空间形态一、城市规划主导因素二、城市空间形态一、城市规划主导因素1.自然条件与空间结构2.城市功能3.城市人口4.城市经济结构5.城市交通6.城市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二、城市空间形态1.集中型2.带型3.放射型4.星座型5.组团型6.散点型第四节城市规划的管理一、城市规划的编制二、审批管理三、实施管理一、城市规划的编制(一)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1.整合原则2.经济原则3.安全原则4.美学原则5.人本原则(二)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1.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2.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二)城市规划的编制办法3.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4.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二、审批管理1.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2.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3.上述城市以外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审批。二、审批管理4.城市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5.城市分区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6.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三、实施管理(一)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方法(二)城市规划实施程序(三)城市规划管理权(四)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五)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一)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方法1.行政管理方法2.法制管理方法3.经济管理方法4.社会管理方法5.科学管理方法(二)城市规划实施程序1.建立依据2.报建审批3.批后管理(三)城市规划管理权1.审批管理权◆建设项目立项参与权◆用地调整权◆建设用地审批权◆建设工程审批权2.监督处罚权◆监督检查权◆行政处罚权◆复议裁定权(四)建设用地规划管理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项目选址的主要依据◆规划主管部门的具体规划要求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五)建设工程规划管理1.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建筑管理3.工程管线管理第五章土地与住房管理第一节城市土地管理第二节城市住房管理第一节城市土地管理一、城市土地的含义与特点二、城市土地管理的机构与内容三、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城市土地的含义与特点(一)城市土地的含义广义的城市土地指城市行政区内陆地和水域及其地上、地下的空间总称,有三个层次:1.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即城市建设用地,即狭义的城市土地;2.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包括农副业生产和村镇占用的土地;3.城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一、城市土地的含义与特点(二)城市土地的特点1.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差异性;耐久性。2.经济特性:面积稀缺性;区位效益性;边际产出递减性。二、城市土地管理的机构与内容(一)管理机构1.市国土资源局2.市规划局3.市房产管理局4.市司法局二、城市土地管理的机构与内容(二)管理内容1.城市土地基础管理2.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3.城市土地的行政管理4.城市土地的经济管理5.城市土地的法制管理三、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城市原有土地使用制度及其弊端(二)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过
本文标题:市政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3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