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1/8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习目标】1.识记:城市化的含义、标志;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动力机制及特点;3.应用: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点。【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特点【知识梳理】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城市化(1)概念:又叫,是指和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2)标志: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城市用地规模。【探究活动1】有A、B两座城市,A城市总人口为1000万,城市人口460万;B城市总人口2000万,城市人口68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呢?(3)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创造出比较多的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的进步和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2.城市化动力机制(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2)城市化与三次产业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服务业发展【同步检测1】1.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③。(2)此过程被称为。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2/8二、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发展过程)【探究活动2】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讨论完成下表。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形曲线,大致可划分为个阶段。阶段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特点城市化水平较,发展较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城市化水平比较,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甚至停滞问题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出现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现象出现了现象出现了现象分布发展中国家2.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区别)【探究活动3】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水平”示意图,讨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有哪些区别?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发展水平,多在70%左右,在40%左右所处发展阶段目前速度②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市化差异(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差异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表现城市化水平明显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化过程显著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分布国家最为突出、、等国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3/8【同步检测2】右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据此完成2-3题。2.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3.近年来,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向郊区、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流动,其原因不是()A.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B.乡村及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城市经济发展缓慢D.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高考链接】(2013年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2题。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课后练习】1.下左图为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此图说明该地区()A.城市化水平很高B.城市人口为2500万C.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D.人口密度大2.读右上图,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A.Ⅰ、ⅡB.Ⅰ、ⅢC.Ⅱ、ⅢD.Ⅰ、Ⅳ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回答3-4题。3.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A.甲B.乙C.丙D.丁4.近年来,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5.右上图表示“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四国城市发展图”。则按甲、乙、丙、丁顺序分别项目1999年2009年甲城市数目(个)37乙工业总产值(万元)362001765000丙城市人口(万人)56340丁城市人口比重(%)30.448.6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4/8对应的国家是()A.英国、日本、中国、美国B.美国、英国、日本、中国C.英国、美国、日本、中国D.中国、英国、美国、日本6.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7.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进程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B.目前城市化都在加速发展C.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D.城市人口比重持续增加8.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不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C.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9.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D.后期阶段10.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轨道交通的发展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比较常见: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11-12题。11.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直接原因是()A.城市化水平高B.人口数量多C.人口密度小D.经济发展水平快12.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13.读“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GIS图”,下图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C.城市人口比重D.城市道路密度增加数据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达51%左右,城市人口从2002年的5.02亿增加到2011年的7亿左右。据此完成14-17题。1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加速发展,根本原因是()A.农民工大量进城B.社会经济迅猛发展C.城市人口快速增长D.城市数量急剧增加15.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我国城市化总体属于()A.过度城市化B.虚假城市化C.滞后城市化D.高水平城市化16.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A.城市化水平较低B.很多城市中心区衰落C.卫星城大量出现D.城市化水平很高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5/817.为充分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应()A.大力发展第一产业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C.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D.限制服务业的发展下图表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完成18-20题。18.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A.a—b—d—cB.a—c—d—bC.d—b—c—aD.c—d—b—a19.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A.城市人口逐渐向中心聚集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20.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2014年四川卷)下左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21-22题。2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A.2千米附近B.4千米附近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2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2007年四川卷)图2是世界各国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关系图。回答23-24题。23.由图2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用曲线MN段表示B.a线表示发达国家目前的城市化平均水平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通常城市化速度也快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一般城市化水平也高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6/82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25.读下面某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E反映的是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图①中的变化过程与图②中的(a或b)曲线是对应的。(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图①中的国家按经济水平属于国家,而图②中不对应图①变化的另一曲线表示的是国家。(3)图①中E-F变化反映了现象。(4)图②中b类国家近年来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主要原因是什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7/8【参考答案】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1.城市化(1)城镇化人口产业活动城市(2)不断增多持续上升逐渐转移不断扩大【探究1】A城市:46%B城市:34%A城市城市化水平高(3)就业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工业化科学技术信息化对外开放城乡发展差距2.城市化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同步检测1】1.(1)城市数目增多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群形成(2)城市化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二、城市化特点1.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发展过程)S三特点:低慢高缓问题:劳动力过剩环境恶化中心区出现衰落的迹象现象: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分布:发达国家2.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区别)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所处发展阶段后期阶段加速阶段起步时间早晚目前速度缓快发展水平高,多在70%左右低,在40%左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相适应②虚假城市化:超过南美洲滞后城市化:落后印度孟加拉国印尼【同步检测2】2.D3.C【高考链接】BD三、中国的城市化【探究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口由农村流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就业问题压力增大在城市化速度方面快,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在城市化动力方面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变动方面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变在人口流动方面由内地向沿海,由山区流向平原,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农村流入城市,其中70%流入大中城市【课后作业】1-5ACBCC6-10AAABC11-15CCBBC16-20ABBBD21-24DDDC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8/825.(1)城市化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a(2)城市化发达发展中(3)逆城市化(4)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本文标题: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4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