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测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测试题1/10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人应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相应的雇人费用。这一政策的调整A.改变了服役主体资格B.催生了新型生产关系C.改普了国富民穷状况D.保证了小农生产稳定2.《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3.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说明春秋时期A.西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全面崩溃B.出现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专权C.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D.土地由周王控制变为诸侯控制4.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可见,桑弘羊的措施A.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B.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C.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D.稳定了盐铁的价格5.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赋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进行征收,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这一措施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6.《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测试题2/10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7.《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8.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根本目的在于()A.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D.防止商人谋反9.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10.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人户籍。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11.明代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许多地主将土地记在士绅名下,1567年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就曾査出这种寄名土地将近200万商。这种状况A.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B.导致明朝廷调整了旧的赋税制度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D.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土地兼并发展1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测试题3/1013.《国富论》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式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使能在国内外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A.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条件优越B.建议西方工业资产阶级尽快打开中国市场C.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D.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盛赞康乾盛世有利发展14.北宋规定,无论是典卖还是绝卖,均需订立买卖合同,合同为一式四份,“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付商税院,一留本县”。至南宋时改为一式两份,即“在法,典田宅者,皆为合同契,钱、业主各收其一,此天下所通行,常人所共晓。”此材料说明宋代A.土地契约制度已比较完善B.自耕农的数量增多C.政府对土地控制完全放开D.庄园经济迅速发展15.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政策的是A.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B.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C.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D.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摘编自《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要求:概述内容,简析原因、影响,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17.重农抑商的政策和理念对古代中国产生极大影响,也是当今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趣(趋)本务而寡末作。﹣﹣《韩非子•五蠹》材料二唐宋以来,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曾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保护商人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测试题4/10益的政策措施,但这只是在“重农抑商”大背景下的局部性变动与调整。部分学者将这些政策措施称之为“恤商”政策,很显然,如果没有“抑商”,何来“恤商”。﹣﹣刘颜东《抑商还是重商: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再认识》材料三当然,不能否认重农抑末思想在宋以后至清代的长期存在。在一般士大夫甚至皇帝的议论中都有其地盘。但应当加以强调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所有议论都不曾改变经济上官、商分利的政策原则。人们喜欢举雍正五年发布的一份诏书作为清代抑商的证据。的确,他说了“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之类的话,但是,他对于农民“群趋为工”的现象并不主张强行抑制,而是训谕地方官“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郑韶《重农抑商是“固定国策”吗?》(1)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对“商”的认识。(2)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统治者的商业政策。并指出出现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宋以后对“商”的思想和政策的看法。作者认为雍正五年发布的诏书能否作为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的证据?为什么?(4)综上材料,研究者应如何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商业政策的复杂性?试卷答案1.D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宋初,民户需轮流充当州县差役。后改由……民户按户等高低分摊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测试题5/10相应的雇人费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保证小农生产稳定,故D正确。服役主体资格仍然是民户,故A排除。新型生产关系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宋代没有产生,故B排除。这一政策的调整与改善国富民穷状况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C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宋代赋役制度2.C试题分析:据材料“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可知,这反映了世业之田可以继承使用,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故C项正确。均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地主土地所有制不等于土地国有制,故B项排除。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属于北魏均田制,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均田制3.B“春秋时期,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是井田制的原则;“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形成,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全面崩溃”说法绝对;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土地私有制的形式;D项说法错误,土地私有制主要是封建地主拥有土地。4.C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笼盐铁”政策,限制了私营作坊的发展,使得对地方诸侯的收入减少,这有利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故C项正确;AB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应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盐铁官营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的准确解读与分析。5.C材料反映了政府贩卖商品,是与商贾争利,体现了抑商政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的是推恩令,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只是各自为政的办法而未改变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描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考点: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根本原因”.解答:明清时期,人们置办产业,首先是土地,然后才是其他.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长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测试题6/10期以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投资土地回报大且无风险,资金流向农村的结果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题意无关;C项不是根本原因.故选B.7.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从材料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农民在井田上劳动时有所藏匿;而在自己的土地劳动时则积极性比较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故D项正确,C项错;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8.考点:2X: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解答:“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9.B根据题干“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主要是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田产交易的规定内容详细,与税制改革无关,排除A。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说明土地兼并盛行,客观上不利于自耕小农发展壮大,排除C。题干强调的是田产交易的规定内容详细,与经济结构转型无关,且不符史实,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测试题7/10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的意思即可。10.B通过建立严密的编户制度,可以保证对户口和人丁的收税顺利进行,增加国家税收。故答案为B项。这一做法与经济发展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以此措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题干所问为“主要目的”,排除D项。点睛:编户制度作为一种户口登记制度,是西汉政府为控制和剥削农民而实行的,既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赋税制度。编户制度根据土地和人口多少征收赋税和徭役,编户农民对国家的负担主要有三项:一是田租,即土地税;二是算赋口赋,即人口税;三是更赋,即徭役和兵役的代役税。11.答案:B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地主利用士绅特权寄名土地,以达到减免徭役赋税的目的,因此统治者必定会调整赋税制度,这就是后来张居正改革,即一条鞭法,所以答案选B;材料
本文标题: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50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