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七章-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十七年”小说概述17年小说从题材角度来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农村小说、历史小说、都市小说和工业题材小说以及非主流小说等多种题材。其中农村题材小说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占据了主要的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1952)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1):表现婚姻、家庭、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记》;(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山》。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2):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误的。(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想的不开放。2.初步收获。(1953-1956)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条路》;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保卫延安》;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战役”》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1956-1957)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选》、《入党》;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爱情》、《小巷深处》、《在悬崖上》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1960)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花》、《红日》、《红岩》、《红旗谱》等。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在58年到60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56年到57年开始创作的,是思想解放的结果。(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家的思想成熟。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代表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概况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先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农。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从内容上几乎都是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题,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政治功利性,这种作品之所以存在文学史的价值是因为它在民间文化形态上体现出历史、美学的价值。农村题材小说的民间化特色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民间社会生活面貌以及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1)人物脸谱化(2)正中反人物冲突结构(3)语言通俗,不加修饰山药蛋派(P85-86)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荷花淀派时间:50年代地域:京、津、冀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茶子花派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地域:湖南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彭见明等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赵树理小说“赵树理方向”、“褒贬毁誉之间”创作概况:《登记》、《三里湾》、《锻炼锻炼》创作特点:自觉的农民立场形成了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极具个性的细节现实主义;语言亦土亦新。局限与贡献:艺术视野的逼仄,创作方法上对事件的倚重;真正的农民立场,以农民为对象,为农民说话。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一、赵树理与“山药蛋”派赵树理(1906年—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在文革中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批斗。1970年9月23日凌晨去世。43年5月写作《小二黑结婚》10月写《李有才板话》45年写作长篇小说《李家庄变迁》建国后长篇小说有:1955年的《三里湾》1958年的《灵泉洞》短篇小说有:1950年的《登记(建国后第一篇小说,后被改编为戏剧《罗汉钱》)1958年的《锻炼锻炼》1959年的《老定额》1960年的《套不住的手》1961年的《实干家潘永福》1962年的《互相鉴定》1964年的《卖烟叶》(二)、赵树理的一些文学思想1.关于“文摊文学”赵树理认为“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他还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是我的志愿。”具有鲜明的自觉民间立场,他希望自己“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力求写出“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作品,用通俗的方式宣传国家意志,同时又通过小说创作向官方传递民间的声音。2.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赵树理认为文艺始终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他的小说一般都是问题小说,大多属于工作范畴。主张文学创作要赶任务。3.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提出了新的创作要求:新、短、通。(三)、赵树理短篇小说创作1、建国初期的短篇,侧重于表现农村新人新事,批判封建残余思想。以《登记》为代表。赵树理的《登记》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登记》中的人物主要有:小飞蛾、艾艾,张木匠、小晚、燕燕、小进。《登记》是为配合《婚姻法》的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敏感的作家意识到在共产党的政权中尤其是在具体执行婚姻法的区村干部中,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官僚。他们脑筋陈旧,而且主观武断,甚至以权谋私,简直成了当年男女幸福道路上的难以逾越的障碍。倘若不揭露,婚姻法将变成一纸空文。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因反响巨大,被改编成各种形式,搬上舞台和银幕。如沪剧《罗汉钱》。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2、批判农村中落后社员的资本主义思想与行为,批判农村基层干部的小农思想与不良作风,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显著地位。以《锻炼锻炼》为代表。《锻炼锻炼》主要人物:小腿疼、吃不饱、杨小四、王聚海《“锻炼锻炼”》叙述了农业合作社的副主任杨小四如何整治两个落后农民:“小腿疼”和“吃不饱”(“中间人物”的典型)。赵树理没有粉饰当时的社会现实,写出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农民生活待遇低下,消极怠工,自私自利。“大跃进”没有提高农民积极性,干部反而用强制手段对待农民。虽然只能站在杨小四新生力量一边,作家却努力想站在农民的立场反映农民真实愿望以及对基层干部官僚作风的批判、不满。《锻炼锻炼》这篇小说是全国都大跃进,文坛也要放卫星,人人是诗人,每县一个郭沫若的形势下对农村情况的反映。在举国狂热的年头,虽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挽回既倒之狂澜,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心和忧国忧民的责任心,迫使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不愿独善其身,袖手旁观。但小说发表后,批评却来势汹汹。1959年4月,《文艺报》发表署名武养的文章:《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此人读了“那些并不现实的作品后,总有一股无名的热血涌上心来,久久不能平静。”第一,象“小腿疼”、“吃不饱”这样典型的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但不是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第二,社干部应该是党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的笔下,他们都成了作风恶劣的蛮不讲理汉。第三,从总的来说,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是对整个社干部的歪曲和诬蔑。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内容。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永福》为代表。一九六零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四)、长篇小说《三里湾》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1955年1月在《人民文学》上连载。它以三户典型的农家为基本核心,(全心全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支书王金生一家,三心二意想发展资本主义的村长范登高一家,和一心一意做新富农美梦的中农马多寿一家),以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为冲突焦点,从农民的家庭生活、劳动生活、经济文化生活和党内生活等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来反映合作化。2.创作背景: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悉的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在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三里湾》就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的。3.《三里湾》中的典型人物。村长范登高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在党内的代表,是一个正在蜕化的共产党员马多寿是一个封建落后保守的富裕中农典型。他的老婆绰号“常有理”袁天成是个处于两条道路中间摇摆的人以党支部书记王金生为代表的先进农民集体它又是一部切合时宜的小说,保持了赵树理作品一贯的风格,不仅雅俗共赏,而且在政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毛主席的讲话和《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的发表,使小说价值倍增。一时人们钦佩赵树理敏锐的眼光,又竞相把它改编为别的艺术样式。周扬把它推崇为同类题材中的最佳成果,并把赵树理与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放在一起,称他们为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刘少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赵树理的缺陷,认为光知道一点老百姓的东西不够,还要学习一些外国的东西。)(五)、赵树理的创作特色1.擅长以人物的外号来突出人物的个性2.作品语言的口语化明显,从而使作品明了易懂3.强调故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4.浓郁的生活气息,健康、幽默的情趣,是作品的另一特色口头性。口头性是劳动人民传统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之一,也是作家文学语言与民间文学语言的主要区别之一。好的谈吐是叫人爱听易懂的艺术。赵树理对语言的主要追求就是使它能“说”,说起来要琅琅上口,甚至注意音韵的和谐。例如《登记》开头第一段就是: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故事性。故事性是区别中国读者的审美情趣之雅俗、文野的标志之一。口头性必然导致故事性。赵树理既是个说书行家,又是个革新能手。《小二黑结婚》套用了有头有尾、以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公式,但它化腐朽为神奇,用母亲的婚姻悲剧开头,女儿的爱情喜剧结尾,把悲剧与喜剧性、偶然性与必然性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幽默感。幽默感不但因文而异,而且因时而异,作家个人的气质、思想感情以及时代,社会诸因素都对幽默感发生调味作用。赵树理的幽默与民间的相声艺术有着一
本文标题:第七章-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5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