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生平简介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原姓法克纳,成年后自己改为福克纳,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他的祖先原先居住在田纳西州,但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克·法克纳把家迁到了密西西比州,并成为一名庄园主、铁路建筑商和联邦军的上校军官。至福克纳出生前后,家道中落,只能依靠祖父穿下的一点铁路股票过日子。福克纳5岁时,祖父将铁路股票转让给别人,于是他父亲失去了铁路公司的职务,又将家搬到了奥斯福特镇,又叫牛津小镇。在福克纳的家庭中父亲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不肖子孙,他的工作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但福克纳的母亲意志坚定,自尊心强。屡屡失败的父亲与坚强自尊的母亲势不两立。在童年,母亲经常强迫他在“软弱”和“坚强”中做出选择,让他从小就体验到深深的分裂和痛苦。福克纳比同龄人长得矮小,整个童年都在希望自己能长得高大些。曾祖的荣耀与父亲的落寞构成的巨大反差,家庭的分裂加上身体上的劣势,促使他对想象力从喜欢发展到依赖。福克纳逐渐远离集体活动,甚至逃学。威廉·福克纳把自己看作是曾祖父的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模仿老上校生活。他拒绝用父亲的名字卡斯伯特,而把家族巨人的名字威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名字。9岁的时候他就开始说,“我要像曾祖爷爷那样当个作家”——这句话他一再重复,变成一句口头禅。福克纳生性散漫,嗜酒,是个出名的酒鬼,27岁时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生活方向,也还未建立应有的家庭。福克纳的启蒙教育来自两个人,一个是他祖父,他祖父也是一位稍有名气的小说家,代表作是《孟菲斯苍白的玫瑰花》,他祖父的图书室里兼收并蓄,科目齐全,有很多五花八门的书籍,这些书籍就成了福克纳的老师。另一个是他的黑人保姆卡洛琳·巴尔妈妈,从躺在摇篮里听她唱儿歌开始,到坐在板凳上听她讲故事,这位黑人妇女向福克纳灌输了大量的文学养料。早年福克纳创作生涯是为好莱坞电影公司编写电影剧本。1924年秋天,福克纳到新奥尔良去拜访他昔日的雇主伊莉莎白·泼拉尔,并结识了她的丈夫伍德·安德森,安德森劝他写小说,并且以他最熟悉的南方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生活题材去进行写作,倘若没有这件事,也许福克纳至多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诗人。在安德森的指导和鼓励下,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随后他自己的思想意识的艺术形式开始蔓延,主要作品有《萨托利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圣堂》、《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等,代表作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获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对于一个作家和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占领他的工作全部时间的应该是人类内心古老的真理、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是爱、荣耀、怜悯、自豪、同情和牺牲,除非他去铭记这些真理,如果他不铭记这些真理,那么他只是在诅咒的阴影里写作,因为他写的不是爱而是情欲,他写的失败里没有人失去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的胜利里面看不到希望,最糟糕的是人们从这里面看不到悲悯和同情,他写的哀伤里面留不下真正的伤痕,他写的不是心灵而是内分泌。”福克纳与“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所谓“约克纳帕塔法”就是福克纳以他家乡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为依据,为他的小说创作虚构出来的一个典型的美国南方县份的名称。这个县的模特儿便是法克纳家族近百年来生存和开发的拉菲特地区,而县城杰逊镇就是以奥克斯福特为样板的。福克纳多达15部以上的小说故事发生在那里,后来形成了文学评论家所说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在福克纳的神话王国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白人、黑人、城里人、乡下人、佃户、店主、家庭妇女、孩子,都是福克纳陛下的臣民,都在一个相互关联的大故事里,扮演者各自的角色。我们可以想象福克纳是多陶醉于自己的王国,他的王国与19世纪法国幻想小说家凡尔纳所创造出来的“神秘岛”相媲美。福克纳与他的“南方意识”一、南方情结福克纳是一个置身于现代南方社会的具有传统思想的人,他珍视传统文化,信奉传统价值观。他所熟悉的南方历史、南方文化传统、南方的风土人情以及他自己的南方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对南方社会、对南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传统的价值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怀着深厚的感情。”他描写了南方传统社会的解体,但在字里行间,他时时流露出对家乡南方的无限同情和深深的无奈。福克纳坚信自己熟悉的家乡和人民是他进行文学创作发挥想象力的最可靠的源泉。“我发现我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值得一写,只怕我一辈子也写完,我只要化实为虚,就可以放手充分发挥我那点小小的才华。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时空的限制。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于是,一个个人物、一个个家族的故事开始在想象中繁殖,场面和情节开始衍生,想象力不断地涌现。二、宗教色彩福克纳在新教占统治地位的南方长大,而且长期生活在它的影响下,他的文学想象必然带有这样的宗教色彩,在福克纳的作品中本能地大量使用基督教典故,明显表现出基督教思想和意识。在福克纳的小说中,最直接最明显地使用基督教故事的是《寓言》。在《喧哗与骚动》中,故事和结构都是以耶稣基督受难的时间为背景的。1928年的三个日期,恰是那一年的基督受难日、复活节前和复活节;1910年昆丁自杀的那个日子,刚好是“圣体节”的第八天。作品与原型既有对应关系、又有反讽关系。福克纳在这里的影射是非常明显的:耶稣竟像白痴一样只会发出一些毫无意义的声音而别无他法,福克纳借助“耶稣”的无奈,揭示了代表着南方旧传统体制的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即使是上帝的超自然力也是无可挽回的。作品的主题由于宗教文化的渲染得到进一步深化。三、悲剧意识福克纳的作品所描述的多是发生在南方的悲剧故事。福克纳总是把聪明、敏感而又富有理想的。人物与20世纪的社会相碰撞,从而表现他们失去家园的悲惨命运。他的主题大多与这种碰撞有关。他的小说中人物的结局几乎都是悲剧性的,这是因为,这些人或者无法摆脱过去的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或者受到社会道德和宗教机构的层层束缚,人们丧失了对自己的存在和自然反应的机会。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本人最钟爱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扛鼎之作,是备受推崇的南方文学杰作,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一种痴人说梦式的喧嚣和混乱,生动地刻画出一幅南方地主家庭没落的图景,讲述了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呈现出美国南方没落世家中人生的无意义性和深刻的精神危机,是福克纳为南方传统和贵族精神谱写的一曲挽歌。四、怪诞现象“怪诞”恐怕是南方文学中最具传统特点的一种文化现象。南方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一些精神变态者或是一些宗教狂人和病态的暴徒。这样一群“怪人”组成一个“怪异”的群体在南方社会中演绎出一幕又一幕怪诞的悲剧,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这就是《喧哗与骚动》的由来。福克纳的作品处处充满着神秘、暴力和凶杀。在《喧嚣与骚动》中,用傻瓜班吉的眼光来展示一个混乱不堪的世界,以一个痴人的口吻叙述一个家庭的毁灭,一个时代的没落北方大工业的入侵使南方充满了失落与不解,在南方社会急剧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福克纳亲眼目睹了南方的痛苦经历和悲剧命运,他记录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种种怪诞现象。评价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是其巅峰之作。它在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无疑是最富有实验性与创造性的作品之一,对现代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喧哗与骚动》不仅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意识流小说,而且还是一部在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对英国意识流小说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意识流作品。福克纳追求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致力于小说的实验与革命,成功地将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运用于小说的创作,在运用时空跳跃和表现混乱意识方面,福克纳自成风格。他认为,空间的作用不在其范围的大小,而在于它的象征意义,他多次宜称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值得一写,可以从中创造出一个富有广泛象征意义的微型世界。《喧哗与骚动》书名出典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主人公麦克白的著名独白:“明天,明天,又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这种痴人说梦式的喧嚣和混乱,体现了美国南方没落世家中人生的无意义和深刻的精神危机。《喧哗与骚动》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三十三岁时只有三岁小儿的智能。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喧哗与骚动》《喧哗与骚动》通过康普生一家的没落,为南方传统和贵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挽歌。“南方骑士”昆丁对老南方传统恋恋不舍,不过,他虽然保留了贵族式的骄傲,却缺乏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最终以自杀的方式逃避现实。杰生顺应潮流,完全抛弃了贵族价值体系,却同时丧失了人性,那种资产者的实利主义和市侩精神,残忍、自私得令人发指。班吉的思想纯真得像一面镜子,但是没有思考的能力,只不过是一个无法自理的善良的白痴。凯蒂曾经天真活泼,充满活力,然而后来失足堕落,彻底摧毁了南方淑女形象。一家人的手足相残,更是破坏了南方重视家庭与亲情的传统。在福克纳笔下,老南方已经彻底解体,新南方却又异化充斥,在绝望之中,唯有正直、善良、乐观的劳动者迪尔西,体现出人性复活的人道主义理想,那也正是南方的希望所在。主要内容康普生先生康普生太太迪尔西昆丁杰生凯蒂班吉四个部分:一、“班吉的部分”,讲述时间是1928年4月7日;二、“昆丁的部分”,讲述时间是1910年6月2日;三、“杰生的部分”,讲述时间是1928年4月6日;四、“迪尔西的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发生时间是1928年4月8日。《喧哗与骚动》白痴班吉叙述第一部分故事,为了点题: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无丝毫意义。”昆丁,长子,哈佛大学学生,神秘、浪漫,极其重视家族荣誉,对妹妹怀有超常感情。因无法正视妹妹堕落并嫁人的现实,选择自杀道路。杰生,老二,眼光狭小、灵魂卑下,自私自利,卑鄙无耻,是贵族世家里的“斯诺普斯分子”,对凯蒂切齿痛恨。他窃取小昆丁抚养费,最后被抢劫一空。黑女仆迪尔西,忠诚、仁爱、忍耐、有毅力,书中唯一的“健康者”。她的叙述对整个故事作出更加客观而公正的评价。主题思想通过对康普生家族没落过程的描写,为南方庄园主的没落和旧贵族精神的沉沦谱写了一曲挽歌。对现代文明抱有一种幻灭感,希望从宗教中寻求出路。以基督的博爱精神同康普生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仇视与冷酷无情形成对照,以便唤起人性善,实现“人性复活”。艺术手法采取“意识流”表现手法。根据叙述者的不同病态,分别采用了适应白痴、临终前精神崩溃者以及偏执狂的不同的意识流手法,准确揭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精神状态。最后,采用传统的“第三人称”写法,填补“意识流”造成的“空白”,使故事全貌清晰地显现出来。意识流小说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与传统的写实方法不同而专以表现人的意识与潜意识流动为创作方法而写成的小说。意识流小说以意识流作结构,有意忽略故事情节的连贯性、逻辑性、整体性;注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让人物在主观的时空中间活动,往往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时空颠倒、事实与虚幻相互交叉等表现手法来展示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喧哗与骚
本文标题:福克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7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