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伴随着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加,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日渐凸显,不容忽视。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和未来社会的主人,这些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心理和文化的教育,实在令人堪忧,一方面可能造成国家人才的损失,另一方面有可能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股潜在力量。文章从国家未来人口素质战略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对策问题农村所谓留守儿童[1],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从宏观上说,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与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紧密联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多的问题,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从微观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选择和孩子留在家里独自进城打工赚钱。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左右,相关专家在湖北、福建、河南、四川等地的调查揭示了留守儿童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以及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性发展方面受到的影响[2-5]。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留守儿童中重要群体,其基础信息依然比较缺乏。段成荣和周福林的研究表明[6],86。5%的留守儿童居住在农村,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基础信息的研究却极少。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分布、性别年龄结构等基础信息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受教育情况等最受关注的问题还不为我们所知。鉴于此,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7],概括和分析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域分布等各项基本特征,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各方面的问题提供基本依据。同时,本文还将围绕目前备受关注的留守儿童热点问题,重点阐述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家庭照料状况等。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一)亲情缺失。据有关调查显示:约73%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3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沟通较少,很多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在父母务工回家时对父母投以陌生和惧怕的眼神,不愿让父母抱,更不愿开口叫父母;而处于学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甚至也只是在父母给生活费的时候才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亲子情结淡化、沟通冷漠化,“世上只有奶奶好”是他们亲情缺失的真实写照。(二)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几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分析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8](三)性格缺陷。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囚,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够,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子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长短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9](四)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10](五)安全缺保。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监管衔接上的缺失,加之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有效监护及他们对危险缺乏识别和自救的能力,因此溺水、触电、被拐卖、食物中毒、女童被委托监护人性侵犯等事故就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留守儿童产生了极大的威胁。[11](六)生活缺助。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有一位近80岁的农村老人,曾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带过7个留守儿童,大的读高中,小的三四岁。在生活方面老人本身就需要自己的儿女照顾,但是反过来还要帮带7个孩子,造成老人生活失扶、留守小孩生活失助的现象。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增加了劳动负担,年龄稍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就不得不过早地参加家务劳动。遇有疾病时,由于老人缺乏医疗意识,不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医或胡乱弄一些土药方给小孩喂服,小病拖成大病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留守儿童对目前生活状况不满意,有58%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生活的不快乐。(七)心理问题。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在身心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关心,家长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用物质弥补,子女的亲情缺失导致对家长的怨恨,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同时,监护人通常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厌世自闭、情感冷漠、社会逆反、行为孤僻、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二.留守儿童形成原因留守儿童其实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我们可以从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一一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人和经济地位。从个体层面讲,农村父母在城市中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存在,折射出流动农民工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从制度层面讲,我国教育政策的设计与执行的矛盾对留守儿童起着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一)义务教育的制度性障碍。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其他相关制度是留守儿童出村入城就学难的制度性障碍。由于当前我国的户籍不仅仅是具有人口登记的基本功能,还在户籍上附加了许多权益和福利,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致使农村儿童在城市中不能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的权利进入同样的公办学校享受同样的义务教育,导致孩子无法随父母外出务工、被迫留守在家乡就学。近年来,我国逐步确立的“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前义务教育经费的分配体制与户籍制度直接挂钩,按户籍分配教育资源的拨付制度又直接导致了进城的农村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缺失和流入地政府负担加重、义务教育经费困难重重,农村儿童进城就学问题无法解决。(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机能单一,资源严重不足。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毫无疑问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但学校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文化教育,对基本生活技能、言行举止、生理及性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化教育有其局限性和单一性。社会化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具有先主性。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上的正确引导,所接触到的农村社会环境有些具有极其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不良的遗留文化或庸俗文化。这些儿童尚不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对一些似是而非的社会现象极易产生认识和价值取向上的偏离,并由此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及其功能的弱化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三)教育管理方式简化,忽视对留守儿童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乡村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不相适应,只注重应试教育,方式简单化,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理、心理课程,更不用说配备专业教师,没有注意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忽略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安全、道德、生理、心理以及法制教育等问题。教育管理理念也还只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受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大都偏爱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有的老师把成绩不太好的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谈起留守儿童时,几乎每个老师都能够罗列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很多教师认为大多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没有“家教”,不讲卫生,缺乏礼貌,对他们存在诸多偏见。许多留守中小学生无奈地倾诉:“老师就连排座位时都把我们排在最后面。”同时,乡村小学老师普遍教务负担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关注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进行有效地管理教育。(四)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弱化。农村留守儿童很难在短时间内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部分基层干部全力以赴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农民收成和收益求衡量绩效,关注的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及其所带回的经济收入,并把此视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对相伴产生的留守儿童监管和教育问题却缺乏认识。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更没有采取实际可操作的管理措施,有效的政策性文件更难以出台,基层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功能弱化。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农村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三农问题,而是一个急需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必然要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理解,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来根本解决。学校家庭要倾情参与,政府、社会各方面要齐抓共管,紧密协作,共同努力,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留守子女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子女教育的问题。三.留守儿童的对策分析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既需要我们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更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12]首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并做到家长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即使双方外出,也应该增加回家的频率,或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其次,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尤其应改变“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成年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还要有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意识,注重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最后,要强化监护人的角色意识。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履行其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做到爱与严相结合,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二)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首先,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联系。学校要记录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其次,建立留守儿童的教育档案。学校要及时了解班级里学生的家庭情况变化,
本文标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7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