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谈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浅谈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张璋(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03)摘要: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不合适、教学方法单一以及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应改革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切实提高高职生的管理技能。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改革思路,实践教学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快速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就是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培养生产建设以及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具备相应理论基础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取得良好发展势头、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粗放式发展、缺乏特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以及教育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而21世纪的企业对职业技术类人才的需求标准将越来越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须转变观念,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一些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过程要进行调整或是改革。其中,《管理学原理》就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甚至工科专业也应开展相应的课程,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管理技能,方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然而这门课程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双重特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较强,但我们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对管理没有直观认识。同时对该门课程教师往往停留在“填灌式”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学效果较差。所以,针对该门课程探讨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及特点,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方式,加强学生实践应用技能已显得刻不容缓。1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1教学目标难以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迄今为止,不少高职院校,尤其是隶属于普通高等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仍然以传统教育模式来办高职教育,办学的思想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混淆,教学目标未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观念。在其教学目标设置中,难以摆脱自身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思维惯性,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实践内容要么认识不足,要么不懂如何科学设置,只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内容脱离生产、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无明显区别。据对西部多个高职类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调研得知,该课程的开展各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技能培养导向性,与普通本专科学生教授方法并无二致。1.2教学内容过于倚重教材,而教材难以满足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则平时无兴趣学,临到考试抱佛脚,“啃教科书”。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广泛存在于能力导向特点鲜明的高职教育中。教师关心的是教材中的内容是否按照大纲传授完,学生对概念、理论知识掌握了没有。在这种理念下,教学过程必然缺乏生动性。所以,学生往往只关心这门功课是否能顺利通过。当完成教学内容成了课程目的,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被置之不顾时,高职教育的色彩便也荡然无存。此外,业界已有共识的就是国内很难找到一本适合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教材。市面上相关教材以理论为基础,较少体现实践内容,不太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又把教材当“圣经”,教学内容基本照搬,同时更不能与实际的管理结合起来,最终导致该门课程教学失去其应有的意义。1.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交流调查表明,仍有不少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这一课程课堂教学以抽象理论为主,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灵活必要的启发式教育方式来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的教师偶尔使用其它教学方法,也仅具其形而无其神。如讨论法的使用,整个讨论的主题和进程都是由教师控制的,学生参与程度实际上很低,缺乏互动交流。而且所讨论问题普遍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讨论的内容也仅限于认知性问题,仍局限于书本知识,实质是对课本知识的变相复制,缺乏哲理的启悟、潜能的诱发、能力的增长。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教学效率。1.4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应用技能培养难以凸显《管理学原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以实践印证理论,两手都要抓,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应用技能。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管理实践教学,但往往效果较差,难以突出技能培养的特色。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4.1校内实训薄弱国内高职院校大部分尚未建立校内模拟管理实训室。尤其民办高职院校,表面上很重视管理学的实训,但出于对利润的追逐,真正能投资的较少。1.4.2缺乏经验丰富的实训教师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管理实训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本身不具备“双师型”的特点,甚至只知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应如何进行根本不了解。1.4.3校企结合难度大国内能真正找到校企结合点的高职院校屈指可数,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锻炼技能有名无实,大部分到企业实习的学生成为企业急需的临时工和廉价劳动力,根本谈不上管理技能的训练。2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2.1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明确教学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标准上,应结合高职特点进行制定。这就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即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都应体现这一目标要求,应着重培养学生管理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计划和管理能力、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我们的管理学教学应紧紧围绕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去培养学生,使学生具备作为用人单位信赖的、能用的以及留得住的基层管理者或一线团队负责人的综合素质。2.2改革教学内容,正确处理讲授内容与教材的关系业界有学者提出,高职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应从传统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扩充为“四五六工程”,“四”即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基本职能;“五”指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六”指现代管理的六大能力,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管理能力、协作能力、战略行动能力、全球意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从以上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愈益重视管理团队素质与能力的研究。同时,作为管理理论的方法论和分析工具也在不断更新,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也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是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要求。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涵最新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教师教授时应参照“四五六工程”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此外,虽然国内目前流行的《管理学原理》教材都是比较科学的,但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的几乎没有。因此教师在使用时应该秉承批判吸收的思想,讲课时不必拘泥于教材原文,而应创造性地理解和发挥。“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因此,教师应怎样使用教科书,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成为衡量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教教科书”是传统“教书匠”的特征,“用教科书教”才是21世纪高职专业教师应有的姿态。2.3教学方法的改革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这一类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以及高职教育的特点,应探索和实践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这里我们探讨一种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能力导向的参与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是管理学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管理学教学采用案例法已成共识,这也是管理学教学的目标模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往往不高,效果不好。因此有专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力导向的参与式教学法,即以案例为基本素材,以激励参与,培养管理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学模式。如头脑风暴、情景参与、案例研讨、角色扮演、管理模拟等都属于这种形式。能力导向的参与式教学法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管理实践,在参与互动中理解概念,把握理论,并学会应用,理论与实践得到了更好的对接。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准确,教学方案设计得当,教师掌握好组织与指导方法,能力导向的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相当不错的选择。除此以外,引导课外阅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如《21世纪商业评论》、《企业管理》等,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访问,甚至直接访问企业家,与企业家开展对话活动,以及采用管理游戏、举行管理沙龙等教学方式,都可以对我们的教学形成很好的补充。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体现高职教育优势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就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言,其具有其他任何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管理综合能力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亦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具体设想如下:2.4.1制订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应区别于普通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模式,针对高职管理学特点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设的纵向上相互衔接,横向上相互沟通的两套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色,从而达到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的。2.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师资教师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但是普遍在承担实践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承担技能课的教学,所以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和专业教师的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队伍。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结合,派教师到生产管理第一线实地挂职锻炼,掌握实际管理技能;此外,可通过在学校实训基地的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2)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指导制。选派经验丰富并具备管理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培养。(3)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和资深专家作为补充。挂职锻炼及培训均需要较长时间,且培训面较广,资金、时间成本较高,同时无法完成现有的实践教学任务。因此,可从企业聘用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管理能力的专家,作为对专职教师队伍实践知识不足的必要补充。通过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观摩、学习,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2.4.3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担负着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地情况自建实训室,或是积极与企业签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协议,比如共同建立管理技能训练中心,或建立定期顶岗实习计划等。由院校和企业分别选择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共同担任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争取学校配套相应实践教学所需资金;申请落实开发和实施实践教学优惠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并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争取配套实训室建设和实践课程开发经费,建立应用性课程开发团队。(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找到与企业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顶岗实习,亲自体验了解管理实践,实现双赢。同时可将企业引进学校,鼓励企业参与教学目标、专业建设计划的制定以及相应课程的开发。(3)与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合作。如管理咨询公司、培训公司、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等,与其共同开展教学方法培训、实践教学开发与课程建设,合作举行管理实践技能培训等。参考文献[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张志宇,张学军.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7年,(3).[3]蔡根女.关于《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本文标题:浅谈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8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