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卫星发展1956—2013序: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一、从困顿中起步•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从此,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航天发展史拉开了帷幕,包括钱学森·王礼恒·邓稼先等人在内的一大批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投入到航天事业的发展中…1964—1975•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64—1975•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64—1975二、在改革中前进•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三、新世纪——从”神一“到”神九“•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它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使中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四、航天家族简介•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首次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发射上百次,成功率达90%以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从1990年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为国外和香港用户发射了33颗卫星。截至2007年底,长征火箭共进行过27次商业发射和6次搭载服务,成为了国际市场上知名的高科技品牌。1.火箭系列1.火箭系列长征一号•“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成员:•长征一号(已退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长征一号乙(未投入生产)•长征一号丙(未投入生产)•长征一号丁(现役):“长征一号丁”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长征二号长征二号(已退役):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长征二号甲(已改型):大体就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但准确指在1974年长征二号首发失败后,对长征二号使用的风暴一号火箭第二级的陀螺控制系统作了微小改进后的火箭型号。1975年首发成功后,又成功地发射两次。•长征二号丙(现役):“长征二号丙”火箭是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改进设计研制的,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为35.15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长征二号(LM-2)运载火箭是从洲际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于1975年发射了1t多重的近地轨道返回式卫星,成功地回收了返回舱。成员:长征三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二号二级火箭上面加了一个以液氢、液氧为推进剂的第三级,所用的液氢液氧发动机可以二次启动,在技术上是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火箭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成员:•长征三号(已退役):“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三级火箭,其一、二级是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其三子级采用了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长征三号甲(现役):“长征三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它继承了“长征三号”火箭的成熟技术,采用了新设计的液氢液氧三子级。•长征三号乙(现役):“长征三号乙”火箭是在“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四号”火箭是三级火箭,一、二、三级均采用常规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成员:•长征四号甲(已退役):“长征四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一、二、三级均采用常规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1988年9月首次发射,发射成功率为100%。•长征四号乙(现役):“长征四号乙”火箭是在“长征四号甲”火箭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1999年5月首次发射,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长征四号丙(现役):“长征四号丙”火箭是在“长征四号乙”火箭的基础上,三级发动机采用二次启动技术,大幅提高了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至今已连续三次发射成功。长征四号2.飞船系列飞船发射日期飞行目的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神舟二号2001年01月09日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神舟三号2002年03月25日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神舟四号2002年12月29日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飞船发射日期飞行目的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神舟七号2008年09月25日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神舟八号2011年11月01日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飞船发射日期飞行目的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组成“神九”飞行乘组,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十号(预计)2013年将与神九对接,载人短期管理空间站。神舟十一号(预计)2015年将与神九对接,载人短期管理空间站。•天宫一号(Tiangong-1或HeavenlyPalace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属载人航天器。高10.4米、重8.5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3.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第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与神舟八号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第二:保障航天员在轨短期驻留期间的生活和工作,保证航天员安全。•第三:开展空间应用(包括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战技术实验。•第四:初步建立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实验平台,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天宫一号的发射意义•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结语: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航天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我国航天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本文标题:中国卫星发展分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8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