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02 儒道互补――义利之辩看儒道
儒家倡导:。道家倡导:。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对儒道思想的认识。仁顺其自然“儒道互补”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三个最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内圣外王,还有一个是儒道互补。这三个词语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儒道互补则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儒道互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的概括,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后来都衰落和断绝了,只有儒家和道家的学说得以广泛流传和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和主体结构。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与负的互动和互补一样,相生相融,相辅相成,奇妙无穷,经久不衰。深入研究义利之辩看儒道儒道思想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孔、孟、老、庄,生活在什么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代?春秋时期,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见于史书的诸侯国128个,36名君主被弑杀,480多起战事,450余次诸侯会盟。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凸显出来,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之间爆发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儒道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从《论语》十则中能否找到一则表现孔子义利观的语录?(阅读、思考、寻找)“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福且贵,于我如浮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义和利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文本分析。——“重义轻利”大家是否还能从《论语》十则中找到一则体现这种“重义轻利”价值观的语录呢?(阅读、思考、寻找)“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是如何体现孔子义利观的?……——“重义轻利”“以义为乐”一个追求道义的形象,一个视利为浮云的形象翻开教材《孟子见梁惠王》,当梁惠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有什么有利的事情吗?咱们看一看孟子是如何回答的。——齐读《孟子见梁惠王》。孟子的回答中,他是如何一层一层的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义利观的?(先解决几个文言词语)这段中所体现出来的孟子的义利观——“重义轻利”找一找这一段文本中有哪几处直接提到了孟子关于“义”“利”的观点?“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重义轻利”文本中有哪几句话能够证明他的观点?“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为什么重义孟子就提倡,重利就不提倡呢?原文中找:“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孔子讲仁义,孟子也讲仁义,他们都是“重义轻利”,那“仁”和“义”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孟子的一句话:“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义”又有什么区别?——仁是他的思想内心,那种关爱他人的思想,那么如果用这种思想去约束自己,指导自己的实践,那么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就是----义!相辅相成《老子》五章,老子如何谈到“义利”的?——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有没有与儒家相同或相似的观点?除了与儒家相似或者说相同,肯定还有跟儒家不同的——“弃义弃利”“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弃利好理解,为什么要弃仁弃义啊?是不是道家和儒家就是矛盾的?你讲仁义我就偏不要仁义?——提示:看看第二章,读一遍。——这是道家的什么观点?辩证的观点老子的论辩富于辩证性,语言比较简练,不好理解,但他的后学庄子把他的这种思想继承发扬之而且解释的比较清楚,我们看看庄子怎么说的,打开庄子的《胠箧》,看本文的第三段,庄子关于义利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举了一个例子,用盗跖和他的徒子徒孙的对话来说明他的义利观。我们一起读一遍好吗?(诵读《胠箧》)盗跖和他的徒子徒孙对话中说,我有五个基本品质,第一、圣;第二、勇;第三、义;第四、智;第五、仁,真了不起!你认为他是一个大义士大英雄吗?——打着的是“仁、义”招牌,干的是?——不义之事——所以,干脆把仁义抛弃。坏人就不能利用它来做坏事了。儒道思想的异同孔子:看到礼崩乐坏、社会动乱的现象,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使人心向“仁”,以“礼”规范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老子:看到社会动乱、战事纷纭,思考其原因,认为是人性的堕落导致了社会的纷争,而人性的堕落正是由文明的发展导致的,故而他找到的解决办法是——抛弃文明的干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回到人性的起点(见素抱朴),回到原始的社会(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同:都旨在解决社会纷争,恢复社会的安定。异:原因孔子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人道”;老子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侧重讲“天道”。孔子关注的是问题的现象本身,老子关注的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儒家义利观孔子的义利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重义轻利”孟子的义利观:“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老子:“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弃圣弃利庄子: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弃圣无盗道家义利观春秋战国的纷乱时代,人们纷纷弃了“义”和“仁”去追求利益,儒家提出了疗救社会的药方,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义为乐;孟子说“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更加重视仁义;孔孟这种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乃至舍生取义的思想影响了我国几千年;道家老子庄子从相对论的辩证角度出发,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有仁义就会有不仁不义,仁义一旦走到极端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就会物极必反,因此有时候弃利弃义,弃圣无盗;从这个角度说,道家学者是对儒家学者的补充、完善。思考:如果说儒道思想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源头的话,那么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会涌现出无数璀璨的浪花,有很多先贤,他们深受儒道义利观尤其是儒家这种舍生取义的义利观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中做了很多重义轻利乃至舍生取义的壮举!现在老师给大家几个例子,同学们看啊,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先贤的这些名句,能否看出他们的义利观呢?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郑燮[xiè]: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义利之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儒家思想适用于盛世及人生得意之时,道家思想适用于乱世及人生遭遇坎坷之时;儒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济世),道家思想重在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自保);儒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道家关爱生命,关爱心灵;儒家思想积极用世,激励人,道家思想超然通达,安慰人。道为体,儒为用(“以道为内,以儒为外”)。儒家从正面看社会,道家从负面看社会。儒家在朝看社会,道家在野看社会。儒重视继承,道重视批判。儒家从传统文化的积极面看现实生活的希望,道家从现实生活的阴暗面看传统文化的失误。有儒无道则沉闷,有道无儒则偏激。儒家保护的是旧文化,道家创造的是新文化。儒家在保护中有创新,道家在创新中有继承。儒家(加法):主张人要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心;达则兼济天下。道家(减法):强调的则是一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穷则独善其身。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互相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儒道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易中天总结出了孔子的一颗爱心、孟子的一股正气、墨子的一腔热血、韩非子的一双冷眼、老子的生活辩证法、庄子的艺术人生观、荀子的科学进取心。他提供了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进取、读墨得侠义的心。读吧读吧快快读吧小结
本文标题:02 儒道互补――义利之辩看儒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8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