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传--解释,解说,阐发。《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它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如民重于天、民重于君、民为邦本的思想,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返回占卜之书,神秘而哲理至深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重在史事的陈述重在论议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主要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①:“臣闻天之所启②,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③也,而至于今,一也。离④外之患,而天不靖⑤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⑥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⑦,其过子弟固⑧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①叔詹,郑国大夫。②启,赞助。③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④离,同“罹”(lí),遭受。⑤靖,安定。⑥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三人。⑦侪(chái):类。⑧固,本来。《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相关内容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三、故事背景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三、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形势图郑秦晋函陵氾南秦晋围郑形势图•氾南•氾水•佚之狐•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不阙秦•逢孙•Fán•Sì•Yì•Zhuì•Zhāo•quē•páng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一般是主动地说。告诉。对∙∙∙∙∙∙说。是提示具体说的话。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2.谓其妻曰:“吾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3.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4.(刿)对曰:“夫战,勇气也∙∙∙∙∙∙o”《曹刿论战》多用于对上的回答或对话。谓:曰:语(yÙ):对:言:无能为也已。文言文中语气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起主要作用的是最后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在意义。也:舒缓语气的助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也已:“已”,同“矣”。是寡人之过也。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许之。思考课本中认为“之”代“这件事”,但解释为“他”(代“郑伯”)可以吗?比较项目古代现代词性意义指示代词判断动词这表判断是:通假字•1.“已”通”矣”•2.”说”通”悦”,高兴•3.”共”通”供”,供应•4.”知”通”智”,明智•5“厌”通“餍”满足•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如:秦伯说•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如:失其所与,不知•何厌之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供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那人今:一般人的妻子古:把……作为今:认为以为行李夫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乏困古:缺乏的东西今:精神不好名词→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唯君图之(计划,考虑)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动词→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名词→状语特殊句式()辞曰:“臣之壮也……”()许君焦、瑕夜缒()而出敢以()烦执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主语)(主语)(宾语)(宾语)(介词)(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宾短语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宾短语后置)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倒装句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以乱易整,不武。特殊句式•1、公从之.(烛之武)曰•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敢以烦执事•5、夫晋,何厌之有?•6、以其无礼于晋。•亡郑而有益于君•佚之狐言于郑伯•省略句•判断句•判断句•省略句敢以(之)烦执事•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文言虚词以:1.以其无礼于晋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于:1.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因为,表原因•连词,来•对,表对象•连词,又•连词,况且•A.许之•B.是寡人之过也•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何厌之有•缒而出•朝济而设版焉•朝济而设版焉•焉用亡郑以陪邻•(代词,他,郑伯)•(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将宾语提前)•修饰•转折或承接•于此,兼词•表反诘哪里,怎么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失其所与,不知4.吾其还也•代词,它郑国•代词,这件事•自己的•副词,还是1.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1A.既东封郑B.又欲肆其西封•2A.越国以鄙远B.蜀之鄙有二僧•(动词,把---当做疆界)•(疆界)•(意动,以…为边邑)•(边邑)⒊下列“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A君知其难也B失其所与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⒋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之)烦执事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BCC⒊下列“其”字作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是()A君知其难也B失其所与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⒋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夫晋,何厌之有C敢以(之)烦执事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BCC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贰于楚()名词→动词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同上句)贰于楚(对……有贰心)名词→动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名词→状语词类活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向东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名词→状语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词类活用形容词→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特殊句式()辞曰:“臣之壮也……”()许君焦、瑕夜缒()而出敢以()烦执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特殊句式(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倒装句特殊句式•1.吾不能早用子•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何厌之有?•4.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5.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用:重用以为:以之为,把(郑国)当作厌:满足既:已经东:在东边西:西边的阙:使…减少利:使…得利1、课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概括叙述:郑国被秦﹑晋两大国包围,形势危机。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郑伯面请烛之武被拒,先自责后述其利害。烛之武以国家为重,不记前嫌,毅然受命,只身夜往秦军,智说秦君。秦君欣然与郑结盟留守并退兵。晋军不得已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2、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第一段:•交待事件背景及战争形势•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伏笔一:秦、郑无利害冲突•形势:秦军函陵,晋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伏笔二: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又说秦国提供了机会A.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概括第一段答案:[A][B][C]史背景。B.秦晋围郑。C.晋秦围郑。课文分析•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1.文章在写烛之武在使命前先辞后受,有什么作用?•答案:①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上能接受规劝,诚恳认错。③点名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临危受命。课文分析•2.郑伯一席话有何深刻内涵?•答案:郑伯听出了话外之音,直面事实,诚心悔过,实属难得。同时他的话中还包含了对郑国对烛之武的担忧、关注,从理性的角度诚实而有力的暗示了自己的态度。课文分析•3.面对困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答案: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承担了说退秦师的重任概括第二段A.郑伯引咎自责。B.郑伯劝烛之武接受命令。C.烛之武临危授命。[A][B][C]答案:郑秦晋函陵氾南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有利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存在对秦的种种好处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贪得无厌,忘恩负义亡郑无利,有小害对秦舍郑无害,有小利对秦亡郑将有大害对秦分析利弊,层层深入(表面)(深入)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以退为进,博得秦君好感。②抓住秦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48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