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五、宋代是训诂学的变革时期据洪诚先生研究,这段时期有五件事是新的发展:(1)字分虚、实、半虚半实,对词类区分比以前更进一层。(2)古音学萌芽。南宋初吴棫(?—1153)作《毛诗补音》、《韵补》、《楚辞释音》等书,是第一个研究古韵的人。(3)注释中用彝器铭文说《诗经》成语,开近代研究方法的先例。(4)强调用语法批评前人造句、句读、训诂各方面的错误。(5)文字学发生变化,王圣美创右文说,认为字义寓於声符,从声旁解释已定的字义,能说明一部分现象,有助於训诂。(以上参看洪诚《训诂学》第一章《绪论》)宋代训诂学的成绩宋代训诂学的成绩,大致情况如下:1、在经学和小学方面:邢昺作《尔雅》、《论语》、《孝经》三疏,後均收入《十三经注疏》中。陆佃著《尔雅新义》、《埤雅》。罗愿著《尔雅翼》。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徐锴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已注意到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丁度刊修《广韵》成《集韻》。王洙、司马光等编撰《类篇》。吴棫撰《韵补》、《诗补音》、《字学韵补》、《楚辞释音》等(後三种已失传)。张有作《复古编》,严於辨正字形,还第一个提出了“联绵字”的名称,所列联绵字有58个。辽·释行均撰《龙龛手鏡》,所收多为俗字俗词,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字书。又据沈括《梦溪笔谈》和张世南《游宦纪闻》等书记载,王子韶(字圣美,山西太原人)创立右文说。右文说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餐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右文说能在一定范围内阐明字义和字音的关系,不失为训诂学上一大发明。後世黄生、段玉裁、王念孙、黄承吉(《梦陔堂文集》卷一《字义起於右旁之声说》),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左菴集》卷四《字义起於字音说》)、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等又对这个学说加以阐述和发展。朱熹:经学方面的集大成人物宋代在经学方面的集大成人物朱熹,同时也是在训诂学方面能够加以变革的代表人物。朱熹著述宏富,重要的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等。朱熹注书,不墨守旧注,不规规於零词碎句,而能会通大意,简洁明了,无诘诎繁碎之病,为训诂学放一异彩。2、史学方面这一时期训诂学的成绩表现在史学方面的,有南宋姚宏的《战国策》续注和鲍彪的《战国策》新注。3、文学方面表现在文学方面的,有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此书先列王逸原注,而後补注於下,逐条疏通,对名物训诂做了详尽的考证和诠释,是《楚辞》旧注中最重要的一种。此外,宋人所著文集笔记中,也有不少散在的训诂资料,沈括《梦溪笔谈》、陆游《老学庵笔记》、洪迈《容斋随笔》、周煇《清波杂志》、罗大经《鹤林玉露》、张世南《游宦纪闻》等。六、元、明两代训诂学趋向衰落元代崇尚武功而贬抑儒学,致有“九儒十丐”之称。明代学风空疏,士人游谈无根,向壁虚造,积习难返。所以元、明两代的训诂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训诂理论元·戴侗在《六书故·六书通释》中“因文以求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指出训诂与音韵的重要关系。明人方以智在《通雅》中指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因声求义,知义而得声。”(见《通雅》卷六)训诂实践方面这一时期的成绩主要表现在辞书类训诂专书的编纂,如明·朱谋(土+韦)著《骈雅》,方以智著《通雅》。元·卢以纬的《语助》一书则专门研究虚词的用法,是我国第一部虚词词典。元、明人的文集笔记,也为训诂学提供了不少零散的材料。如元末明初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其中多有讨论俗语词的条目)、明·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等。七、清代训诂学发展到新的高峰,成为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清代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黄金时代。由於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後实行严厉的思想禁制,迭兴文字狱,学者们乃不得不躲进故纸堆以求安身立命,这倒给训诂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温床。再者自明末以来,西洋的科技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学者们受了科学的熏陶,眼界开阔,方法精密。加之乾隆时代在音韵学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奠立了古音学的基础,这对训诂学的发展实有决定性的影响。(一)对前人所著训诂专书的研究1.对《说文解字》的研究(说文学):第一类是校勘和考证的工作,如严可均《说文校议》第二类是对《说文》有所匡正的,如孔广居《说文疑疑》第三类是对《说文》作全面研究,多所阐发的,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第四类是补充订正先辈或同时代的著作的,如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2.对《尔雅》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3.对《小尔雅》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宋翔凤的《小尔雅训纂》、胡承珙的《小尔雅义证》、葛其仁的《小尔雅疏证》。4.对《方言》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戴震的《方言疏证》、钱绎、钱侗的《方言笺疏》。5.对《释名》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毕沅的《释名疏证》、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6.对《广雅》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王念孙的《广雅疏证》、又《补正》,钱大昭的《广雅疏义》。(二)字典和工具书的编纂张玉书、陈廷敬奉命编纂大型字书《康熙字典》,历时六年,至康熙55年(公元1716)成书。这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官修的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两书适於学者查找词语出典。阮元主持编纂的《经籍纂诂》一书,汇集了唐以前(包括唐代)古书中的训诂资料,是研究训诂学以及古代汉语的重要工具书。清代训诂学者还编了一些专门收录方言俗语加以注释并注明出处的工具书,重要的有:翟灏:《通俗编》、梁同书:《直语补正》(收在《频罗庵遗集》中)、钱大昕:《恒言录》、胡文英:《吴下方言考》、毛奇龄:《越语肯綮录》陈鳣shan4:《恒言广证》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刘淇的《助字辨略》(这部书也考释了一些俗语词)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抉发和阐明古书中一些特殊条例的工具书,有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三)诠解儒家经典,仍然是这一时期训诂学家的主要任务,由於他们继承了汉代经学家朴实无华的学风,又掌握了一些比较科学的方法,因而所取得的成就,自能超轶前人。1.经部方面:惠栋:《周易述》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翬:《仪礼正义》朱彬:《礼记训纂》洪亮吉:《春秋左传诂》陈立:《公羊义疏》刘宝楠:《论语正义》锺文烝:《榖梁补注》皮锡瑞:《孝经郑注疏郝懿行:《尔雅义疏》焦循:《孟子正义》以上为四部备要本清人十三经注疏。另有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陈奂《诗毛氏传疏》、孙希旦《礼记集解》、刘文淇《春秋左传疏证》、孔广森《公羊通义》、邵晋涵《尔雅正义》等。2.史部方面《史记》:梁玉绳:《史记志疑郭嵩焘:《史记札记》张文虎:《史记及三家注校勘札记》《汉书》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汉书补注》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後汉书》:惠栋:《後汉书补注》王先谦:《後汉书集解》《三国志》: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山海经》郝懿行:《山海经笺疏》《水经注》: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3.子部方面:《墨子》:孙诒让:《墨子间诂》《荀子》: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韩非子》: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晏子春秋》: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管子》:洪颐煊:《管子义证》《颜氏家训》:赵曦明:《颜氏家训注》4.集部方面:《楚辞》: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胡文英:《屈骚指掌》朱骏声:《离骚赋补注》《文选》胡克家:《文选考异》《文选集释》李白诗:王琦:《李太白诗集注》杜甫诗:钱谦益:《钱注杜诗》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韩愈文:马通伯:《韩昌黎集校注》沈钦韩:《王荆公文集注》(四)清人崇尚汉学,他们的文集笔记一类著作,多以考据见长,其中涉及训诂的不少。黄生:《义府》、《字诂顾炎武:《日知录》阎若璩:《潜邱札记戴震:《戴震集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潜》段玉裁:《经韵楼集臧琳:《经义杂记盧文弨:《锺山札记》、《龙城王鸣盛:《蛾术编》、《十七史商榷》桂馥:《札朴》、《晚学集赵翼:《陔馀丛考》、《廿二史札记》阮元:《揅经室集》臧庸:《拜经日记》俞正燮:《癸巳类稿》、《癸巳存稿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俞楼杂纂》孙诒让:《札迻》、《籀廎述林》此外清人还写过一些训诂学的单篇论文,如王念孙的《释大》、程瑶田的《果臝转语考》、汪中的《释三九》等。(五)几位杰出的训诂大师清代最杰出的训诂大师,当推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等。戴震(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卓越的思想家和学者,著作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类表》、《方言疏证》等。戴震关於训诂的论述,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反复强调训诂的重要性,批判了宋、明以来空谈义理、轻视训诂的弊病。二是从方法论上强调只有通过正确的训诂,才能了解古书中的义理,而不是先假设古书中有什麽义理,再牵强附会地把古书中的词语解释得符合这个义理三是论述了训诂的原理和训诂的具体方法。他指出:“故训音声,相为表里。”“疑於义者以声求之,疑於声者以义正之。”“义由声出,因声而知义。”段玉裁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一字茂堂,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官四川巫山县、贵州玉屏县知县,曾师事戴震。著《说文解字注》,作《六书音均表》,分古韵为六类十七部。这部书的内容,大体有如下几方面:(1)校订《说文》传本的讹误(改篆90,增篆24,删篆21),(2)发明许书的凡例,(3)解释许书的说解,(4)校释古书的文句,把注《说文》与古书的训诂校勘结合起来,(5)阐发音与义的关(6)分定古韵为十七部,(7)兼明汉人训诂词例。(参看周祖谟《问学集·论段氏说文解字注》)此书不无穿凿武断之弊,但总的来说,其成就确是辉煌的。王念孙誉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王念孙王引之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进士,官永定河道。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念孙之子,嘉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世称他们为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广雅疏证》是王念孙的代表作,据赵振铎先生研究,《广雅疏证》的成就主要有如下几点:(1)发掘了一批语言史料,(2)纠正了前代一些错误的说法,(3)对词的词源意义作了一些有趣的探索,(4)揭示了《广雅》的某些体例,(5)校正了《广雅》的讹错。王引之所著《经义述闻》一书,发明训诂通例,纠正旧注谬误。又有《经传释词》一书,为研究文言虚词的最重要著作。在理论上,王氏父子也有极为精湛的见解,如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说:“窃以诂训之旨,本於声音,故有声同字異,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又云:“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短短的几句话,却把训诂学的奥秘和精义都道出来了。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所著主要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俞氏在《群经平议序》中云:“尝以为治经之道大要有三: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通假借为尤要。”孙诒让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廎,浙江瑞安人。所著《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字最早之作。另著有《名原》、《古籀拾遗》、《古籀馀论》、《墨子间诂》、《周礼正义》、《尚书骈枝》、《札迻》、《经迻》、《籀廎述林》等。孙氏为清代考据学的最後一位大师,其训诂学的成就,可与高邮王氏父子相颉颃。清末以迄民国,训诂学在乾嘉时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展,涌现出一批卓越的训诂大师,如章太炎、黄侃、刘师培、沈兼
本文标题:训诂简史(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0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