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佛教与中国艺术-绘画篇
佛教与中国艺术王菊英•绘画:顾恺之、张僧繇、曹仲达、阎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王维、贯休、李公麟、朱耷(号八大山人)、石涛等•中国绘画,在佛教未传入以前,自具独特的风格。自受佛教艺术的影响,遂发生了很大变化。•印度佛教的传入,是从西北陆路与西南海路,双方并进,绘画艺术输入的途径,也完全相同。•自汉以后,南朝与北朝,都很快地接受了佛教的绘画技法,各有发展,壁画与绢素,也都各极其妙。至隋唐时代,而南北合流,融合了民族的传统,表现出优秀的佛教画风,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中古时期光辉的成就。•《佛祖统纪》:“传蔡愔于明帝永平初遣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偕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当时以白马驮经,及白毡裹释迦立像,因在洛阳城西雍关外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魏书·释老志》中也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明帝并命画工图佛,置清凉台显节陵上。”•这是中国最早关于佛教绘画的记录。•就现存的古代壁画看,印度的阿旃陀(Ajanta)石窟壁画,与阿富汗巴米阳石窟壁画,我国西疆塔里木盆地克孜尔石窟壁画,是佛教自西北传来的通路上风格相似的壁画;到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作品,仍然具有印度佛画的风格。•塔里木盆地遗存的古代佛画,为斯坦因、李考克等人劫取而去者颇多,高昌壁画的一部分,至今尚保存于德里的中央亚细亚博物馆中;保存于柏林民俗博物馆中的,已于二次世界大战中毁于战火。•惟我国敦煌千佛洞的壁画,有丰富的遗存。北魏时代的遗物,尤其色彩绚烂,保存完好,为世界学术界所重视。以这一时期的壁画,来证明中国佛教绘画的初期情况,这是最好的证物。•佛画的初期,大槪依据的多是印度传来的图样。•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善于佛画的名画家,最早期的如东吴的曹不兴,被誉为“佛像之祖”。•曹不兴是根据康僧会传来的画象制作的。康僧会是西域康国人,相当于现在的中亚细亚萨马尔干(Samarkand)地方,僧会来中国南方传佛教,同时带来了佛画的样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连五十尺绢画一象,心敏手运,须叟立成,头面手足肩背,亡遗尺度,此其难也,曹不兴能之。”•作大象的身体比例,很能匀称,这是颇不容易的。曹的画虽已失传,但他创立的画派,却传于后世。•卫协生于西晋,当时有画圣之称,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孙畅之述画说:“卫协绘七佛图,人物不敢点眼睛,想见其妙。”•东晋最有名的画家顾恺之,也是一位佛画的能手。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曾记:长康又曾于瓦官寺北小殿画维摩诘,画讫,光彩耀目数日。京师寺记云:兴宁中瓦官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刹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旣至长康,直打刹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余日,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覌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梁代张僧繇,善画佛像,创立了“张家样”。佛教绘画在中国的发展,当唐以前,僧繇是一个有力的推动者。在南北朝的后期,张僧繇的影响很大,有不少人学习他的画派。所谓“望其尘躅,有如周孔”,可见声望之隆。他的儿子善果和仔童,也善画,并擅佛画,能传其业。•《历代名画记》说他“笔才一二,而象已应焉。因材取之,今古独立。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他又常用印度的画法,在南京一乘寺作画,据文献说:“一乘寺,梁邵陵王伦所造,寺门遍画凹凸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这种画法,证之以印度阿陀六七世纪以前的壁画,用浅深渲染的方法,分出明暗的阴影。张僧繇和从西域来的尉迟乙僧都曾用此法作画在南北朝这一时期,可以说佛教与中国绘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北朝,北齐曹仲达的佛画颇享盛名。曹氏来自中亚的曹国,带有域外的风格,他创立了“曹家样”为唐代盛行的四种样式之一,它的特点是衣服紧窄,大约为印度笈多朝式样;与吴道子结合中国传统风格所创立的“吴家样”并称;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对他们槪括的评语。•隋以前,还有不少印度的画僧来到中国,为中国绘画渗入了新的风格。新疆、甘肃的洞窟壁画,曾有中亚细亚人、印度人来与中国画家们合作。来中国的画僧释迦佛陀、吉底俱、摩罗菩提等,都是擅长绘画的印度人。所以南朝陈时姚最《续画品》说:“此数手,并外国比丘,既华戎殊体,无以定其差品。……下笔之妙,颇为京洛知闻。”•南朝的寺覌壁画,虽多毁去,但是北朝的洞窟壁画,却多有保存。在敦煌的千佛洞,所保存的即以唐代的壁画为最多。敦煌千佛洞有唐代壁画与彩塑的洞窟,共207个,可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其中重要的洞窟,如初唐的第220窟,造于贞覌十六年(642),盛唐的第335窟,造于垂拱二年(686),第130窟和第172窟,造于开元天宝年间(公元八世纪前半)。中唐的第112窟,晚唐的第156窟(此窟为张议潮建,窟外北壁上有咸通六年即公元856年所写的《莫高窟记》)等,都存有辉煌灿烂的作品,可以作为唐代佛教绘画的代表。这些洞窟壁画,虽多出于无名画家之手,但是研究它的作风,似与吴道子、阎立本诸大家的作品颇相一致。例如敦煌壁画的维摩诘经变,在座前的听众,有诸王贵官,与现存阎立本的帝王图相似,由此可以推知这些图像应有共同的画法,为当时的规范。•唐代佛画内容,较之过去更丰富,色彩也比较绚烂,表现的境界也更宏大。唐代最流行的是佛教净土宗,因此净土变相在壁画中最多,约占二百二十八壁。•在净土变相中,表现出无尽的美景:音乐舞蹈,香花美果。所绘画的佛、菩萨等人物都是美丽与健康的化身,是对于美和健康的赞赏,这和唐代的社会生活与大众爱好是完全一致的。•唐代的佛画中,并且点缀着许多人间生活小景,乐覌、明朗、富有情趣,这些佛画与世俗的情感愿望相结合。因此它深入到一般社会中,滋生在群众的心灵中,佛教艺术得到了民间的拥护,为此后开拓了广大的园地,在中国绘画中,也扩大了它的影响。•社会旣有这样的要求,艺术家也都热心于佛画的制作。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自吴曹不兴、晋顾恺之、戴逵、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北齐曹仲达、隋郑法士、杨契丹、唐阎立本、阎立德、吴道子、周昉、卢楞迦之流,及近代侯翼、朱繇、张图、武宗元、王瓘、高益、高文进、王霭、孙梦卿、王道真、李用及李象坤、蜀高道兴、孙位、孙知微、范琼、勾龙爽、石恪、金水石城、张元蒲、师训、江南曹仲元、陶守正、王齐翰、顾德谦之伦,无不以佛道为功,岂非释梵庄严、真仙显化、有以见雄才之浩博、尽学志之精深者乎?”•唐代佛教绘画更是盛极一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举“两京外州寺覌画壁”有上都寺覌画壁一百四十余处,东都寺覌画壁二十处,多出于名家之手。其中吴道子画就有三十二处;杜甫诗称“画手看前辈,吴生独擅场”。吴画既精且多,享有盛名不是偶然的。•吴道子的画迹,多在寺覌中,可惜这些宝贵的名作,当会昌五年时,多被破坏。•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记:•“会昌五年,武宗毁天下寺塔,两京各留三两所,故名画在寺壁者唯存一二。当时有好事,或揭取陷于屋壁,已前所记者,存之盖寡。先是宰相李德裕镇浙西,创立甘露寺,唯甘露不毁,取管内诸寺画壁置于寺内,大约有:顾恺之画维摩诘,在大殿外西壁;戴安道文殊,在大殿外西壁;陆探微菩萨,在殿后面;谢灵运菩萨六壁,在天王堂外壁;张僧繇神,在禅院三圣堂外壁;张僧繇菩萨十壁,在大殿两头;张僧繇菩萨并神,在文殊堂外壁;展子虔菩萨两壁,在大殿外;韩干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内;陆曜行道僧四壁,在文殊堂内前面;唐凑十善十恶,在三门外两头;吴道子僧二躯,在释迦道场外壁;吴道子鬼神,在僧伽和尚南外壁;王陁子须弥山海水,在僧伽和尚外壁。”•据此文献,则当时名家的作品,幸而保存者,仅此寥寥;经过历世的劫难,也大都烟消云散了。•中国佛画不仅在形象上创造了多方面优秀而完整的典范,在内容上,也通过一些故事性的情节,表达了生活中的欢乐与希望,爱情与苦难,表达了极大的忍耐、镇静、牺牲、斗争等种种精神生活。例如在维摩诘经变中,以热烈的辩论,去追求真理;在降魔变中,以坚定的力量,去镇服邪念;在劳度义斗圣变中,以种种斗争克服了敌人等等。艺术家以丰富的想象力,把很难表达的情感,用鲜明的形象恰当地表达了出来。•唐代的佛教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达到了高潮;唐以后的佛画虽则仍然继续演变,但气魄的宏大,与构图的复杂,已不敌唐时。阎立本•阎立本(约601~673),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汉族,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观音菩萨•唐阎立本作•武汉归元寺•海震潮音說普門,•九蓮花里現童眞,•杨枝一滴新甘露,•散作山河大地春。•(《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五十七)尉迟乙僧•尉迟乙僧(公元7-8世纪初),唐于阗(今新疆和田)人,名画家尉迟跋质那之子,世称父为“大尉迟”,子为“小尉迟”,生卒年不详。乙僧好学典艺,博达技能,画承家学,二十岁左右画已出名。唐贞观六年(632)于阗王因其“丹青奇妙”荐送长安,唐太宗李世民(627-649在位)授予宿卫官,后又袭封为郡公。善画人物、花鸟、肖像、佛像,尤擅壁画。•《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仪凤二年(677)其在光宅寺东菩提院内画《降魔变》等经变壁画;长安二年(702)前后在慈恩寺塔下南门画《千钵文殊》等壁画;神龙元年(705)后,在罔极寺(兴唐寺)画壁画;景云元年(710)左右,为安国寺画壁画;神龙二年五月,所居住宅敕建为奉恩寺,画于阗王族供养像于此寺内。朱景玄评其画曰“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之威仪”。所作佛画,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画史称其为“凹凸画”。乙僧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的技艺较高的伟大画家。传世作品有《番君图》卷,现藏比利时人斯托克莱处;《龟兹之女图》卷,藏比利时人贝伦森处;《天王像》藏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艺术活动在贞观、景云间,年九十余尚健在。尉迟乙僧《护国天王像轴》•尉迟乙僧的作品无真迹流传,见于记载的除以上所及外,他还画过《仰摹蟠龙》、《花子钵曼殊》、《千手眼大悲》、《本国王及诸亲族》、《弥勒佛像》《佛铺图》、《佛从像》、《罗汉朝天王像》、《胡僧图》、《外国佛从像》、《大悲像》、《明王像》《外国人物像》、《番君图》、《龟兹舞女图》、《天王像》等。另外,据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记载,其兄尉迟甲僧亦善画。吴道子•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唐吴道子《维摩诘像》(敦煌壁画)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原籍祁(今属山西),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又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后官至尚书右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受佛教尤其是禅宗影响很大。•据传,有一次他见到别人画的《奏乐图》,看了一会儿不觉发笑,人问为什么发笑?王维指着画说:此画描绘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有好事者集乐工按图演奏,一无差谬。•王维崇信佛教,性喜山水。其诗多
本文标题:佛教与中国艺术-绘画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0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