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018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1-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了解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情况过程与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听、读等途径的自主发挥,结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并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通过看课文插图,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在小组内讲述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实,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给予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的更加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反映的是毛主席离开西柏坡时的情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刚结束,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毛泽东回过头来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答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毛泽东说完,登上汽车向北平方向前进。毛泽东等进京后,“考试”成绩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教师提问:毛主席进京的第一个考试就是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为什么要召开此次会议?此时,政协有何作用?提示: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为了筹建新中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二)政协会议的会议内容1.引导学生回答:展示图片,读课本,说说政协会议通过的几项主要内容。提示: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2.展示史料:材料: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3.教师提问: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内容体现了《共同纲领》中关于国家性质的规定的哪些内容?提示:我国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4.史料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5.教师提问:通过这则材料,请同学们分清楚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面的几个时间概念代表的时间段。提示:碑文中的“三年”是指解放战争,“三十年”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三十年,“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阶段。(三)政协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教师讲述:分清历史阶段后,我们接着学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八年级历史教案-2-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目标导学二:开国大典(一)过程1.史料展示(或者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材料: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此时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为什么要鸣28响吗?提示:54代表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共领导革命的28个春秋。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54门炮,代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54个民族——当时确定的只有54个民族,后来才确定,中国有56个民族;28响代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走过的28年历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教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令无数的国人感到民族终于有了希望,有了前途,人们彻夜狂欢。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呢?提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目标导学三:西藏和平解放1.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一下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过程。提示: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做简要的回答。3.教师提问: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提示: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教师总结: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用语“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因为我国还有港澳台在当时还没有实现统一,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三、课堂总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挨打史、抗争史、探索史。但是,坚强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屈辱中抗争,在血泪中摸索,在奋斗中前行,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在教学中注重使用多媒体资源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材料使用得比较广阔,增强了学生对整体历史的感知,对把握和学习好历史大有帮助;(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自己总结问题,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符合新课标要求。2.不足之处:各个教学片段在细节的衔接上,老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好,以至于有些环节的衔接显得有些牵强。八年级历史教案-3-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培养学生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信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这两样东西是什么呀?学生:毛主席语录、红包。教师:这两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老师为什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呢?学生:因为都是红色的。教师:红色代表喜庆。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在不同的年代充当过新人的礼物。这两样东西的变化说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日常生活的变化1.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2.播放:巩俐主演的电影《活着》片段。3.教师讲述: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前,确切地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期;新娘穿的是军装,其他人穿的也是军装;婚礼中,迎亲队伍向人们派发的是糖;婚礼结束后,接走新娘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4.读教材,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比较一下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在衣、食、住、行、用方面有哪些变化。提示:(1)衣:从买衣凭布票,色彩、样式单一到衣着丰富多彩。(2)食:从食物比较单一到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3)住:改革开放前,人们住房比较拥挤,改革开放后,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装修和居住环境改善。(4)行:改革开放前是自行车,改革开放后,接亲使用轿车。(5)用:改革开放以前是四大件——三转一响,改革开放后是新四件。5.教师总结: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物质供应严重匮乏,限制了人们提高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物质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生活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目标导学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一)交通1.图片展示:材料一:中国高铁材料二:到2016年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12.4万公里,特别是高铁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高铁的运营里程已经达到2.2万公里,运营里程占到全世界高铁总量的65%左右。2.教师提问: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哪一领域的辉煌成果。提示:铁路。八年级历史教案-4-3.教师简要介绍:回忆新中国为发展交通事业所做的努力。4.提出问题:读教材第95页内容和材料二的内容,说说改革开放后,我国在交通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提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2016年,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5.教师指出: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6.引导学生思考: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提示: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二)通信1.图片展示:卫星通信2.教师鼓励学生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3.教师讲述:改革开放后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迅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3.引导学生思考:通信事业发展的影响?提示: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三、课堂总结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交通、通信体系完善了。而这些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拼搏,是老一代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伟大梦想的实现,也是我们继续阔步前进的起点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是文化强国梦,经济富民梦,也是民族复兴梦,中国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也正在经历、感受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学习起来会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变”字,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由于是非重点课文,在素材上准备得不是很充足,但课文的基本内容得到了基本呈现。八年级历史教案-5-第2课抗美援朝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通过阅读课本第10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次战役示意图》,知道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的推进情况及“三八线”的位置,培养读图、识图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地图及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原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学生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抗美援朝的基本信息;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教学难点:面对朝鲜半岛燃起的战火,中国为什么要出兵。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战歌,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能打仗、打胜仗的钢铁意志和坚强信念。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课《抗美援朝》的内容。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1.史料解读:材料:1950年6月2
本文标题:2018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14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