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最新修订版: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016)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探索.MPG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党为此进行了二十年的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果。但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探索走了弯路,出现了一些失误。这些弯路和失误同探索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科学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有助于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目的(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全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难点(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理论贡献;(2)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本章阅读书目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时代背景)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思想成果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成就:一五期间,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毛泽东毛泽东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教育体制、教学计划和教材几乎都是搬苏联的。譬如,高等学校被划分成几种性质不同的院校,减少综合性大学,增加专业性的院校,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钢铁、石油、地质、农业、医学、矿业、邮电、航空学院就是按这种要求设置的。苏联的教材和教学计划被翻译过来参考,有的干脆照抄。据调查,1954年到1957年之间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38%到45%。译成中文的俄文教科书约为1400种,其中包括中小学课本。例证之一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建国初,毛泽东说:“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三)从“全面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1、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第一、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第二、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第三、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第四、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的严重弊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苏联模式的三个僵化公式:社会主义本质=激烈化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本质=清一色的国家所有制社会主义本质=大一统的计划经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赫鲁晓夫2、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父亲”、“慈父”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斯大林破坏法制;斯大林搞个人崇拜;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性格暴躁,杀人如麻;斯大林对战争毫无准备,靠地球仪指挥战争;斯大林对农民剥夺过多;斯大林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错误。赫鲁晓夫的报告,如同半空炸响的惊雷,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特别是由此引发的波兰、匈牙利社会大动荡。东欧国家,大都是苏联红军从德国法西斯手中解放出来,他们都毫无例外地采用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用苏联的经验指导国家建设。秘密报告一出,激起了东欧人民摆脱斯大林模式、摆脱苏联控制的强烈愿望。1956年10月,先后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西欧各国都发生了大批共产党员退党事件。1956年,对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寻常的一年。匈牙利事件受波兰事件影响,1956年10月,布达佩斯的学生举行声援波兰工人的示威游行,要求改组匈牙利党政领导。游行中发生了暴乱,死了很多人,市面商店被砸得乱七八糟。匈牙利政府请求苏联派出军队镇压,平息了事件。•在匈牙利事件中,很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20亿福林(相当于匈牙利一年国民收入的1/4)。匈牙利十月事件影响:一则以喜,(揭了盖子);一则以忧,(捅了篓子)。启示: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影响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揭了盖子解放思想捅了娄子引以为戒,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1957年,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为标志,开始全面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十大关系和矛盾问题,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式步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阶段。(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思想成果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有不少失误和曲折,且未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但是,毛泽东在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见解和思想,成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进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中央和地方“十大关系”——经济问题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改革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大关系”——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最终目标:“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汉族与少数民族党与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与非中国和外国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促进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防止逆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苏共二十大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弥漫着动荡不安的气氛,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帝国主义乘机掀起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事件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国际环境刺激:波匈事件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国内事件影响:1956年国内“闹事”事件受波匈事件影响,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以及少数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脱离群众,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在一些农村、工厂、学校出现了“闹事”的情况。从1956年10月起,广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山西、河北、辽宁等省,还发生了部分农民要求退社的情况。面对新出现的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工作处置不当,造成矛盾激化。事件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震惊和关注。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三个关键问题1、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2、如果有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3、如果有矛盾,该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认识缺位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没有专门作过论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以致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后果。毛泽东创造性地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特
本文标题:最新修订版: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01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1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