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西方古典音乐与音乐家
西方古典音乐与音乐家人文修养系列课程一、中世纪音乐(公元476~公元1453年)宗教音乐统治着社会音乐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主要方式愚昧黑暗落后黑暗的中世纪罗马教会有种仪式:弥撒:仪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纪念耶稣献身的事迹。其结束语“Ite,missaest”(仪式结束,众教徒退席)安魂曲:纪念死者,超度亡灵专用的弥撒弥撒教堂乐器:只允许管风琴意义:西方音乐的发展与中世纪的宗教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世俗音乐:中世纪后期,世俗音乐才发展起来,主要是一种贵族宫廷中的小型演奏会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14~16世纪)文艺复兴指14到16世纪发生在欧洲各国的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宣告资产阶级的诞生。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后扩展至欧洲各国。佛罗伦萨城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帕莱斯特里那被广泛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代表作有《基督降生日弥撒》、《基督降生日经文歌》、《武士歌》等帕莱斯特里那三、巴洛克时期音乐“巴洛克”一词指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并在1600~1750年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视觉艺术。意大利语中有冲动、任性、夸张、幻想之意。现指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音乐领域: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华丽激情运动感强烈※音乐贡献1.歌剧的产生:产生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文学(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靠人来唱用乐器演奏2.器乐的发展:(1)奏鸣曲:16世纪时奏鸣曲一班指键盘乐器演奏的乐器,除了示意这是非声乐作品外没有其他含义;巴洛克时期不再泛指器乐类作品,而是强调这类乐曲是有几个在速度等方面有区别的乐章组成。(2)协奏曲:最初的含义即可用于器乐也可用于声乐,到17世纪中叶才开始专用于器乐类作品结构形式和奏鸣曲有相似。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体现了意大利式的狂热与激情。(3)其他,如组曲和赋格曲等产生了奏鸣曲和协奏曲的音乐形式。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巴洛克音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孕育了两位杰出的音乐大师——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亨德尔(G.F.Handel)管风琴师近代西方音乐的开山始祖音乐发展的里程碑西方音乐之父多产:近300首的大合唱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其他至少140首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复调手法运用的集大成者亨德尔巴赫《弥赛亚》《b小调弥撒曲》《扫罗》《马太受难曲》《以色列人在埃及》《圣母颂歌》《水上音乐》《复活节清唱剧》《乞丐歌剧》《G弦上的咏叹》《哈利路亚》《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位大师的部分作品:哈利路亚---亨德尔当圣诞节来临的时候,你可以听到苍穹中回荡着动人的歌声,有的宁静安详,有的虔诚庄严,有的活泼欢愉……但最具震撼力的,莫如不朽的合唱《哈利路亚》(HALLELUJAH)。“哈利路亚”是《圣经》中欢乐赞美上帝的用语。亨德尔的这首不朽作品《哈利路亚》被称为“天国的国歌”。有一次,英王乔治二世也驾临剧院观看这部作品的演出。当合唱《哈利路亚》的歌声在剧院回荡的时候,那恢宏、澎湃的气势,那如千军万马凯旋而归的激情,那对基督虔诚庄严的赞颂,深深地震撼了这位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国王。这时候,他感到歌声礼赞的是万王之王,是千古以来最伟大的君王,而他仅是一国之主,渺小得很,于是便恭敬地站起来听。全场的观众看到国王如此,也先后跟着他起立。从此以后,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形成一种习惯,每当《哈利路亚》的合唱响起的时候,听众都肃然而立,以示对万王之王的恭敬。《哈利路亚》歌词大意心灵谦卑忧伤悔改的人,有福气,有福气。因为主要亲近他们,因为主要亲近他们,所以他们就要苏醒,苏醒!瞎子的眼要睁开,聋子的耳要听得明白,瘸子的脚像小鹿跳跃,哑巴的口也要快乐歌唱。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奇妙的改变,哈利路亚!在神面前,谦卑的人,尝到主恩典,何等甘甜。赐予我力量吧哈利路亚不怕风雨打哈利路亚赐我希望吧哈利路亚梦的家不怕狂飞沙哈利路亚赐我荣耀吧哈利路亚闯天涯魔法美美美狄亚智慧雅雅雅典娜战斗喀喀喀秋莎赐我光吧慈爱玛玛玛利亚真善潘潘潘多拉万神耶和华赐予我勇气吧巴赫音乐与电影原声采用巴赫音乐的电影不胜枚举,如《沉默的羔羊第二集》《怒海争锋》《英国病人》《辛德勒名单》《布拉格之恋》《七宗罪》《呼喊与耳语》等。而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俄罗斯导演塔尔科夫斯基则毫不掩饰他们对巴赫音乐的热爱,在他们的电影中都大量地使用了巴赫音乐,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巴赫的音乐甚至不再是背景声音,而成为影片本身。的确,巴赫音乐中那宁静内敛的情感和崇高圣洁的音效,将观众的想象空间无限地放大,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涤,分析巴赫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则可以解释巴赫音乐何以在电影中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巴赫深受18世纪人文思想的影响,巴赫的作品在《七宗罪》中诠释美国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七宗罪》是一部令人压抑的影片,它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晦暗的背景叙述了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犯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白认为是上帝,将对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惩戒逐条实施。在我们越来越把目光投向高科技、投向物质和现代民主的时候,导演却在影片中为我们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古老宗教中的七宗该下地狱的罪行。影片选用了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作背景衬托,音乐出现的场景是:警察为寻找犯罪线索在昏暗的图书馆里查资料,一排排书架上摆放着灰尘的厚重书本,这时弦乐缓缓响起,~种浓重的情绪马上弥漫开来,给这部电影的名字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使镜头中的画面承载了一种与人类受难相关的深刻思维,当电影的帷幕落下时,萦绕在观众心头挥之不去的是对现代人性的思考,激起了每一个人的“原罪”意识。巴赫将它运用到管弦乐作品中,构成了一个抒情的篇章。在低音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影片中图书馆里书被一页一页地翻过,景象随着音乐逐渐流动起来,与前面的冷峻气氛产生鲜明对比,立即让人安静下来。一部充满血腥和暴力的电影里出现如此平和安静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丝悲壮,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弱点的反思。巴赫作品在《辛特勒名单》中体现在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隔离区大屠杀之晚,夜色如墨,在千疮百孔的居住区,德国士兵正在寻找白天血腥清洗中的残存者,恰在此时,一位犹太人悄悄从藏身的古老羽管键琴中爬出来,不慎踩响了两个音,德国士兵如死神般蜂拥而去,奔跑的皮靴在地上踏出沉闷钝浊的节奏,然后,是女人的惨叫,冲锋枪的扫射,此时,巴赫的《英国组曲》传出,湍急、轻快,似溪水般明澈,却冲不走士兵的高喊、子弹的横飞。在这旋律中,没有中弹、流血、痛苦的抽搐,只有被冲锋枪打得疮百孔的床板、马蜂窝一样的天花板、震得粉碎的玻璃器皿⋯⋯看不到受难者的脸,只有连串的枪声,但却能让你清晰地感觉到一条条生命在被剥夺,感受心灵的~次次抽搐。巴赫的《英国组曲》是仅次于《巴赫平均律》的经典钢琴作品,,全集包含6套组曲,每套都以巴洛克组曲的4首舞曲为主,影片采用的是第2号A小调组曲中的前奏曲。前奏曲是真正器乐音乐最早的体裁,它的规模较小,常置于其他器乐或声乐体裁之前,有一定的即兴性,在巴赫的前奏曲中,复调常结成严密的音线之网,其中每个声部都条理清晰、脉络鲜明,既有独立个性。又不失成为整体.巴赫作品在《不能说的秘密》中的体现四、古典主义时期大约1750年巴赫逝世到1827年贝多芬逝世这一时期的音乐交响曲(symphony):在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基础上综合了其他乐器所长而发展起来的大型音乐体裁,为管弦乐作品,结构形式“快——慢——快”。欧洲音乐文化中心——维也纳“维也纳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JosephHaydn,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早期的杰出代表创作了共104部交响曲,其中广为流传的有《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一百交响曲(军队)》《第一百零一交响曲(时钟)》《第一百零三交响曲(鼓声)》《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交响乐之父弦乐四重奏如《皇帝》《云雀》等海顿父亲是世代相传的车匠,母亲是贵族府中的厨工,家境贫困。海顿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从孩提时代就显示了出众的才华。6岁时去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会合唱团里唱弥撒曲,学习乐理和小提琴。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乐长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顿被选进了唱诗班。17岁这一年,海顿因变声被解雇,开始了一贫如洗备尝辛酸的生活。从那时起他勤奋自学,练键盘乐器、小提琴,研究理论。1761年是海顿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进了宫,在乐队干活。海顿是少数能与贵族们融洽相处的音乐家之一,很能适应贵族统治下的音乐环境,所以在这里他春风得意,声誉渐著。人物简介: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神童莫扎特和姐姐莫扎特Mozart的故乡——萨尔斯堡※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如《G大调弦乐小夜曲》(人们的耳熟能详之作)人物简介: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和他爹环游欧洲各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尽管莫扎特是旷世奇才,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他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还经常被大主教训斥。莫扎特毕竟不是海顿,他具有更强的自尊心和独立不羁的果敢精神。为摆脱大主教的侮辱与控制,他于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然而,这位曾轰动过整个欧洲的神童此刻竟到处碰壁。神童已经长大,已不再是神童。尽管他的才华随年龄成正比地增长,可现实社会却无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萨尔斯堡,而这样一来,大主教当然更加刻薄地对待他。莫扎特的辛酸与窘境是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不难想象的。忍无可忍,何须再忍,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大主教公开决裂,毅然辞职离去。定居在“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开始了一个自由艺术家的生涯。在那里他结实了海顿并拜海顿为师。也是在那里他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0年。这10年他的生活是相当拮据的。没有固定收入,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1791年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着黑衣的陌生人前来拜,他请大师为他写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后,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着眼泪对妻子说,这首曲子将为他自己而写。他带着一种狂热的拼死劲儿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安魂曲》,可以说是在和死神赛跑。一个永远的愦憾是,这场竞赛的胜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写到一半时,莫扎特与世长辞。这部传世之作的最终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门生修斯梅尔。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乐圣小时候的贝多芬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欢乐颂》《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献给爱丽丝》……作品: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
本文标题:西方古典音乐与音乐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5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