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常考题型高分突破系列之三筛选文中的信息【释题型特点】本单元是古代议论性散文。文言议论文中作者为论证中心论点所采用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是文章表达内容的核心部分,要准确解读文言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内容要素,必须注意准确筛选文中的信息。如《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阐述“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师说》第二段中表现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批评指责的内容。1.何为“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一般是:2.了解命题形式(1)客观选择题。这种对信息的筛选和提取,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即挑选若干文句分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2)主观表述题。以主观简述题的形式设定某一问题(信息筛选区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理解进而用概述的语句回答或者直接用原文的语句进行回答,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广东卷、四川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即采用了这种主观题型。【授解题策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答题三步骤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给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譬如题干中要求“选出直接体现某人某种性格的一项”,这提示只能选择正面体现人物某种性格的信息,而间接或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的信息就要排除在外。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题干的要求。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是否正确,只有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才能准确把握。这需要我们回归原文,揣摩用意。具体如下:初读→筛选信息,去粗取精。再读→依据选项内容确定其在文中位置,把握其信息指向。【特别提醒】不同的文体初读时筛选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具体如下表所示:文体筛选关键点传记类文章①何人,②何事,③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品质记叙类文章①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②涉及什么人,③人物关系,④对事情所持态度,⑤人物品格议论类文章①议论中心,②主要观点,③主要论据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依据试题指向去伪存真,从而得出答案。思维轨迹审清题干回归原文比较遴选“筛选文中的信息”常见的设题误区1.对象错位(张冠李戴)人物传记类文段往往涉及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2.方法错位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3.概念错位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4.主旨错位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择材料时始终贯穿着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内线,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命题人看准了这一点,往往在“某一种”传统美德的“点”上命题,制造出“主旨错位”的误区。5.事件错位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6.关系错位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答题思维。【析典型例题】(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诏以立守楚州。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立遣人诣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金知外救绝,围益急。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众巷哭。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越旬余,城始陷。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每战擐②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讣闻,辍朝,谥忠烈。(节选自《宋史·赵立传》)【注】①张敌万:盗贼首领。②擐(huàn):穿。问题: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①城始破,立巷战②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③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④立斩其使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⑥每战擐甲胄先登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思维建模】第一步:审清题干,排除干扰读透题目包含的信息和限制,本题中的“全都表明”“赵立”“敢勇”三个关键词点明题目的要求、对象和范围。第二步:回归原文,揣摩用意解读每个选项的句子要依据句不离境的原则,要在语境中对句子进行准确解读。①②⑥是说赵立“敢勇”;③④表明了赵立的军事谋略,⑤表明了赵立的廉洁。第三步:比较遴选,去伪存真筛选信息的标准是判断句子中蕴含的信息是否符合题干要求,优先排除“最不是”的信息,灵活地扫除障碍。本题⑤表明了赵立的廉洁,最先排除,③④表明了赵立的军事谋略,两句也不符合题意。【规范答案】A附【译文】赵立,徐州张益村人。因为英勇而从军。靖康初年,金兵大规模入侵,盗贼群起,赵立屡次立下战功,被提拔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兵攻打徐州,王复负责防守,让赵立督战,赵立中了六箭,作战却越发英勇。徐州城一被金兵攻破,赵立便在巷子里作战,后夺门而出,被金兵打得昏死过去,半夜被小雨浇醒后,他就杀了守兵,私下里联系乡民谋划收复失地的计策。金兵向北撤退,赵立率领残余的兵力阻截拦击,斩断了他们的退路,赵立率部下夺取了金人的舟船钱帛数以千计,军队的声名重新振作。赵立于是把乡民全部集结入伍,最终收复了徐州。这时崤山以东各个州郡多为盗贼出没的地方,赵立居身其中,威名远振。适逢金左将军昌围攻楚州,形势危急,通守贾敦诗打算弃城投降,宣抚使杜充派赵立率领部下前往救援。赵立边战边行军,连续七战七胜然后到达楚州。赵立两颊中了流箭,不能说话,用手指着军旗,然后进入楚州城内使士兵休战,然后拔下脸上的箭头。皇帝下诏命赵立守楚州。第二年正月,金兵攻楚州城,赵立命部下拆毁废弃的房屋,在城下点燃起火塘,命精壮的士兵手拿长矛严阵以待。有金兵登爬城墙,就用铁钩抓取他们并投掷到火塘中。金兵选取最英勇的士兵突击入城,赵立便率部下与他们顽强搏杀,金兵才稍微后退。五月,兀术向北撤退,修筑了六合高台,带着军用物资借道楚州,赵立斩了金兵的来使。兀术大怒,就设置南北两屯,断绝往楚州运送军粮的道路。承州、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窟穴,赵立坚决不跟他来往,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堵塞。开始受困时,野生的粮食,湖泽里能采的凫茨全都采来吃,后来吃完了,就吃碎榆树皮。赵立派人到朝廷告急。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想派张俊去援助,张俊不肯去。于是命刘光世率淮南诸镇去救楚。高宗看了赵立的奏章,叹息道:“赵立坚守孤城,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没人可以超过他。”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光世最终没有执行。金兵知道楚州外援断绝,围困越发紧迫。九月,围攻东城,赵立在登山的石路上视察,飞炮击中了他的头部,下属们跑过去抢救他,赵立说:“我再不能为国杀贼了。”这句话说完就死了,时年三十七岁。兵众们在巷子里大哭。金兵怀疑赵立装死,不敢轻举妄动。过了十几天,楚州城才被攻陷。赵立的家先前在徐州就已被破坏,后来他单身骑马到了楚州。为人质朴刚强,不爱读书,忠义源自天性。擅长骑射,不喜爱声色财产,有财物则和士兵们均分。每次作战,总是身穿盔甲身先士卒,有临阵退却的士兵便立马斩首。仇恨金兵,一提到他们就恨得咬牙切齿,将俘虏斩首示众。他忠义的声名远近皆知,部下都很钦佩他,金兵也不敢斥责他。皇帝闻知赵立的死讯,便中止上朝,赐谥号为忠烈。
本文标题:筛选文中的信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69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