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射洪县经济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目录第一章总则1.1规划背景及项目由来1.2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1.3编制依据1.4评价工作程序1.5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和评价标准1.7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目标1.8影响因子与评价因子1.9评价范围及主要环境保护目标1.10评价时段1.11评价工作方法第二章规划区开发现状与规划概述2.1规划位置及范围2.2规划区开发现状2.3规划概述2.4近期规划建设项目及拟入区工业项目第三章区域环境现状描述3.1区域自然环境概况3.2区域社会环境概况3.3射洪县总体规划情况3.4射洪县环境质量现状第四章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4.1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4.2全区总体布局及区内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分析4.3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4.4开发区建设及生产过程及产污分析4.5污染源强估算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5.1水环境质量现状35.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5.3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5.4土壤环境质量现状5.5声学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第六章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分析6.1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6.2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6.3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第七章区域开发和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预测7.1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识别7.2社会环境影响分析7.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预测7.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7.5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7.6噪声影响预测7.7固废的环境影响分析7.8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分析7.9建设期环境影响分析与对策7.10规划方案比选第八章区域的环境风险分析8.1目的8.2敏感目标及社会关注点分布8.3环境风险识别8.4风险事故源项分析8.5后果计算8.6风险管理8.7应急预案8.8风险评价结论第九章规划方案综合论证与减缓措施9.1规划方案综合论证9.2对区内现有企业的要求49.3全区的鼓励发展与限制发展行业9.4区域减缓措施分析9.5入区企业清洁生产要求9.6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第十章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10.1目的和作用10.2方法和原则10.3调查结果分析10.4解决措施10.5结论第十一章监测与跟踪评价11.1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11.2环境管理及监测机构现状11.3环境质量监测计划11.4入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要求11.5跟踪评价第十二章困难和不确定性第十三章执行总结13.1规划背景13.2规划的主要目标13.3评价过程13.4规划合理性13.5环境质量现状13.6影响预测13.7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分析13.8环境风险水平13.9减缓措施13.10公众参与13.11总体评价结论5射洪县经济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6第一章总则1.1规划背景及项目由来射洪县作为四川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示范县和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处于成渝经济带腹心地区,不但是遂宁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四川省着力打造的川东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射洪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工业园区化、集群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加快了射洪工业经济的发展。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部署,为了使射洪能够更好地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成渝经济圈的辐射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射洪县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射洪县人民政府拟成立“四川射洪经济开发区”。作为丘区示范县和扩权强县试点县,射洪工业基础较好,为产业的集群发展奠定了基础。射洪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必将为射洪的产业发展搭建重要平台,有利于射洪产业的优化升级。射洪经济开发区将用新型工业化理念引进、嫁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承接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产业,引导产业进入园区集约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集群;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强化技术改造,注重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骨干产业,引进发展电子机械、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发展民营企业,构筑工业产业新格局;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抓好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换代升级,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符合射洪实际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全国大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带来的沿海各地产业转移,对于射洪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乃至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都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如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冲破封锁、脱颖而出,射洪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强大平台。作为极具发展潜力、地处四川盆地涪江流域经济带中心的射洪县,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整合现有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并向河东拓展,设立开发区,加强与泛珠三角、成三角、环渤海经济带的产业对7接,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努力引进一批适合本区发展的项目,有利于提高射洪的区域竞争力,有利于射洪在与涪江流域经济带其他县市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近年,随着各方企业纷纷入驻工业集中发展区,射洪工业化进程加快,用地、用工、融资、环保等许多难题纷纷涌现,制约了射洪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射洪县现有的工业发展布局中,其主要化工产业紧邻县城南部,存在明显的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在设立开发区后,对现有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将化工企业远离县城布局。在整合大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基础上,设立射洪经济开发区,站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高层次规划建设集约化、高水平和配套性的工业园区,使产业向射洪经济开发区集聚发展,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节约基础设施投资,减少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延伸产业链条,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促进布局优化,加快构建节能型、环保型产业体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全面发展,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射洪县人民政府拟成立“四川射洪经济开发区”。在射洪县发展现状、总体规划及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委托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了《四川省射洪经济开发区分区规划》。为了分析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在区域规划、区域开发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问题,避免和减小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中长期环境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结合射洪县相关规划和环境现状,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和及时的。为此,受射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射洪经济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派出技术人员,对拟评价区域开展了现场踏勘,收集了大量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区域特点和区域自然、社会和环境因素,按有关技术规范编制了《射洪经济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呈报主管部门审查。本次评价工作得到了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射洪县环保局、射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射洪县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与指导,8在此一并表示谢意!1.2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1.2.1评价目的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中心,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开发区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制定和选择维持射洪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从而为射洪经济开发区确定的开发方向、开发规模、开发速度、经济结构、总体布局和环境建设提供环境保护决策依据,为射洪县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具体目的如下: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识别和评价开发区规划与射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性,预测和评价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提出预防、舒缓和补救措施与建议。3、为今后区内具体项目入区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对其环境评价积累经验。4、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以及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和规划产业链的合理性,将开发区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环境容量等有机结合起来。5、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总量控制、区域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等方面,分析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6、针对规划涉及的化工行业特点,分析其原料、中间体到成品中,涉及到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具有环境风险的物料。通过对可能发生的潜在环境风险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危险环节,提出针对性的入区企业应该遵循的环境风险预防和应急措施,将风险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7、规划实施的时间跨度大(2008~2020年),建设周期长,规划占地面积大、涉及拆迁人口众多,对当地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有针对性地提出减缓及补救措施,减小规划实施的社会环境影响。98、通过规划的实施对区内原有不合理的工业布局进行逐步调整,减少工业发展的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使工业发展用地布局和城市用地布局最优化。1.2.2评价原则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按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本规划的评价。2、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3、整体性原则。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4、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5、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6、可操作性原则。针对规划环评具有战略性、超前性、广泛性、复杂性等特点,综合采用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各种分析评价方法,对规划进行宏观分析,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7、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结合实际,探索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8、“全面评价、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对水、气、声、生态、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等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对规划产业链和园区布局的合理性、环境风险、移民安置、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评价。1.3编制依据1.3.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10(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09.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28);(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7)《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10);(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06.1);(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06.29)(10)《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1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31号);(12)《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国家发改委);(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关于禁止向西部地区转移污染的紧急通知》;(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水利部、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0]1015号);(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环发[2002]174号);(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关于有效控制城市扬尘
本文标题:Z3040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8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