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第三篇-心理应激及心身疾病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应激的概念•应激是个体“觉察”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包括应激源、应激反应、有机体与刺激物或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心理应激过程模型生活事件心理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个性等等健康疾病应激源应激中介变量应激反应姜乾金教授等将心理应激看作是由应激源(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多因素作用过程,即“应激过程模型”。单向的,只反映应激各有关因素之间部分关系二、应激理论模型1.应激过程模型•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或挑战的一种适应过程•应激的原因是生活事件•应激的结果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心身反应•受个体的认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单向的,只反映应激各有关因素之间部分关系应激理论模型•2.应激系统模型–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各因素之间是互动的,互为因果–各因素之间是动态的发展平衡–认知评价是关键因素–人格特征是核心因素人格应激源社会支持应激反应应对方式认知评价应激源社会支持健康疾病应激源•应激源(stressor)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生活事件应激源的分类•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内部应激源:有机体内部的需求或刺激,生理、心理–外部应激源:有机体外部的需求或刺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应激源的分类•根据应激源的属性–躯体性应激源: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疾病因素–心理性应激源:心理冲突、心理挫折–社会性应激源: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最普遍–文化性应激源:文化休克–196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专家Holmes和Rahe通过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资料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量表中列出了43种生活事件,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lifechangeunits,LCU),用以检测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变化事件LCU变化事件LCU1.配偶死亡10022.所担负工作责任方面的变化292.离婚7323.子女离家293.夫妇分居6524.姻亲纠纷294.坐牢6325.个人取得显著成就28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6326.配偶参加或停止工作266.个人受伤或患病5327.入学或毕业267.结婚5028.生活条件变化258.被解雇4729.个人习惯的改变(衣着、习俗、交际等)249.复婚4530.与上级矛盾2310.退休4531.工作时间或条件变化2011.家庭成员健康变化4432.迁居2012.妊娠4033.转学2013.性功能障碍3934.消遣娱乐的变化1914.增加新的家庭成员(出生、过继、老人迁入)3935宗教活动的变化(远多于或少于正常)1936.社会活动的变化1815.业务上的再调整3937.少量负债1716.好友丧亡3838.睡眠习惯变异1617.经济状态的变化3739.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人数变化1518.改行3640.饮食习惯变异1519.夫妻多次吵架3541.休假1320.中等负债3142.圣诞节1221.取消赎回抵押品3043.微小的违法行为(如违章穿马路)11(资料来源:HolmesTHαRaheRH.ThesocialReadjustmentRatingScale.J.Psychosom.Res.1967,11:213~218)应激源的分类•根据应激源的可控制型–控制性应激源–不可控制性应激源•其他–危机性应激源–重大应激源–日常应激源第二节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认知评价•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的觉察–初级评价(primaryappraisal)–次级评价(secondaryappraisal)认知评价个体特征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激反应应对方式认知因素在肿瘤病人的睡眠质量、外科术前焦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对方式•应对:应付、应对策略,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应对方式分类•根据应对目的–改变应激源或个体与应激的关系–改变自我•Bililings和Moss–积极的认知应对:乐观态度–积极的行为应对:采取明显的行动–回避应对:回避•Lazarus和Folkman–问题为中心的应对:通过获取如何行动的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或采取行动,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努力–情绪为中心的应对:调节自己由外界的伤害、威胁引起的不良情绪的努力应对方式个性特征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应激反应应对方式癌症的发生、发展明显受到包括应对因素在内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癌症患者应对活动特点、影响因素和作用规律的研究,可以为癌症临床制订和实施应对干预手段提供科学依据1、压抑(潜抑)•把为社会道德规范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思想、情感等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在潜意识层,或把痛苦的记忆予以选择性遗忘,从而免受动机、紧张、焦虑而形成的心理压力•压抑是所有心理防御机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方法社会支持•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有减轻应激反应的作用,“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客观支持–主观支持Thomas等研究256名成人的血胆固醇水平、血尿酸水平及免疫功能,发现,社会相互关系调查表(ISSI)的密友关系部分社会支持得分高,则血胆固醇水平及血尿酸水平低,免疫反应水平高。这与年龄、体重、吸烟、酗酒、情绪不良体验等因素无关在实验应激情境下,如果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有其它较弱小动物存在、或有实验人员的安抚时,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的实验性神经症和兔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形成。摸拟的“社会隔离”可导致动物行为的明显异常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独立作用假说:潜在的维持心身健康的作用–与世隔绝的老年人比与社会密切联系的老年人相对死亡率高。社会支持低下本身可能导致个体产生不良心理体验,如孤独感、无助感,从而使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缓冲作用假说:对健康无直接影响,缓冲生活事件对健康的损害–社会支持能改善A型行为者的冠心病临床过程,然而却对B型行为者无意义社会支持个性特征认知因素社会支持应激反应应对方式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应激反应人格特征•人格影响应激过程–暴露差异假设(直接效应):人格因素影响个体暴露于应激源的程度–反应差异假设(缓和效应):人格因素影响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案例•某男,18岁,重点中学高三重点班学生,成绩一直处班前列,三周前,因考试成绩有所下降,老师当着全班男女同学的面点名评论了该生,使该生很感失面子,因头痛、焦虑、抑郁、失眠,学习困难、人际冲突,害怕去学校、见同学,已二周不去上学(在家睡觉)而在父亲陪伴督促下来诊•该生报告,这次是由于头痛、焦虑、失眠、学习困难,到学校特别是见到同学害怕故不去上学。其实上述一些症状在近一年就已存在,曾告诉家长但被认为是思想问题而不被重视。自己认为原因还是初中毕业时父亲曾经答应考上重高将给买电脑,但事后又以会影响高中学习为由不予兑现,导致整个高中阶段自己的情绪都很坏,致使学习受影响,越来越乏味,终于不能上学•班主任报告,该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一直保持在前列,但不合群、要好同学不多,在某些问题上略显固执、钻牛角尖。认为该生太爱面子不能正确对待善意的批评,反应异常,居然不来学习•家长报告,该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听话、认真,成绩优良,家长、老师、同学认同,关系良好,应该很有发展前景。认为目前主要原因可能是孩子怕苦,对高三阶段的冲刺学习意义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不去上学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该学生存在生活事件(老师批评、家长失信)•心身反应(头痛、焦虑、抑郁、失眠)•认知(学习困难)•社会支持(不合群、人际冲突)•应对(对待批评)•性格(固执、钻牛角尖)等多因素问题。各因素之间是互动的,互为因果•事情的“起因”是老师批评,“结果”是不去上学,所以班主任认为是该生不合群(社会支持)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应对方式);•家长因为怎么劝说也无效所以认为是孩子怕苦(认知与个性特征);•该生本人认为自己的毛病是由于初中毕业时父亲没有兑现购买电脑的奖励承诺(生活事件),致使整个高中阶段情绪都很坏(心理反应);医生则可以认为是由于学校恐怖症(心理疾病)各因素之间是动态的发展平衡•该生在相对单纯的小学、初中环境中,表现听话、认真,成绩优良,情绪行为积极,家长、老师、同学认同、人际关系良好。显然那时的应激各因素之间处于良好互动状态,系统是平衡的。但在进入高中阶段,特别是人际环境变得复杂、竞争内容和方式改变、外界压力加剧(高考)、性发展和性敏感等因素的变化等情况下,一旦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能建立各应激因素间的新的平衡,并最终到了需要医学或心理学的帮助时,已经是各因素间恶性循环的结果了认知评价是关键因素•认知因素在系统平衡和失衡中有关键性的意义•各种问题和原因,都是其认知活动的结果。在他人看来某些明显属于“认知偏差”,但患者本人却在深层观念的支配下有其自己的认知方式、以及在其自身体验的基础上的认知结论,有时虽然也部分知道一些想法不对,但却无法说服自己加以克服人格特征是核心因素•人格因素在系统是否失衡中起核心作用•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听话、认真”和高中阶段的“固执、钻牛角尖”。其实都反映了他的某种共同人格特质•当应激系统处于平衡时,这种人格特质会促使应激系统中各因素互相作用而更良性循环•一旦诱发了平衡失调,又会加剧因素间的恶性循环第三节应激反应•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的心理反应•应激的行为反应•应激的综合反应•应激反应的评定应激反应•指当个体认知评价觉察到应激情况的威胁后,就会引起个体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的变化。(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坎农•当有机体遇到3F反应(寒冷逃避恐怖出血等),刺激物引起的神经冲动传递到下丘脑,继而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上腺髓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蓝斑(locusceruleus,LC)LC交感N交感N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增加,心率加速,提高血压,加快血液循环,而内脏血管收缩,肌肉血流增多,血液重新分配,以利于在应急时心、脑和骨骼肌得到更多血液。•肝糖原分解加强,血糖升高,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也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有助于机体获得充足能量•支气管舒张:有利于改善肺泡通气,向血液提供更多的氧气。•儿茶酚胺还可能作用于胰岛B细胞膜上的α受体,抑制胰岛素分泌,对血糖升高起支持作用。•总之,一切上述变化对机体与环境作斗争,或暂时度过紧急时刻,以利调整身体各种机能,争取时间。•刺激强度过强或时间过久,将造成副交感神经的紊乱或相对增强•肌肉血管的舒张增强,机体产热上升,受冷时很快发生颤抖•表现为低血糖反应及休克等。2.赛里-----心理-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分泌腺垂体分泌肾上腺皮质分泌CRH↑ACTH↑GC↑stress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创伤失血感染紧张等通过脑垂体门脉系统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包括•盐皮质素•糖皮质素:氢化可的松和可的松影响葡萄糖的合成和利用(血糖升高)、脂肪的动员及蛋白质合成(代谢增快)、水电解质代谢加快3、免疫系统的反应•长期或较强烈的应激(几周几个月)会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作用于下丘脑-神经途径下丘脑-垂体途径•儿茶酚胺、阿片样物质作用于胸腺、淋巴结等免疫细胞受体,影响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下丘脑通过垂体释放ACTH,伴随в-内啡肽,作用于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影响免疫功能。应激的心理反应•认知反应–偏执:认识上的狭窄、偏激或认死理,表现出过分自我关注–灾难化:过度强调应激事件的潜在和消极的后果–反思沉思:反复思考,不是意识所能控制的,强迫症–闪回与闯入性思维:不由自主闪回灾难场景–否认、投射、选择性遗忘: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应激的心理反应•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敌意–无助•应激的情绪反应•适度应激使人保持适度紧张焦虑,有助于完成任务。–焦虑焦虑(anxiety)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
本文标题:第三篇-心理应激及心身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92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