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学与素养胡锦涛十七大报告论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讲四个问题一、国学及学习国学的意义二、把握国学的核心精神三、学国学以提高领导素养四、学习国学的态度方法一、国学及学习国学的意义(一)什么是国学(1)国学是指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儒学为主体的塑造了中华民族基本生存方式的传统学问。(2)主要学科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等。(3)章太炎:“《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为国学之大成”国学的两种分类法1、四库分类法:经史子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史学著作;学派或学说的人物文集;集指诸文人学者的总集或个人的文集。2、内容分类法: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什么是国学1、《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云:“乐师掌国学之政。”2、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3、章太炎讲国学,办国学讲习会。4、1922年北京大学办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二)学习国学的价值意义1988年,7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物理学诺贝尔奖金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学习国学的时代价值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生存智慧,包容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有助于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学是中华文化符号,学习国学,可以实现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民族认同实质上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而国家认同主要是对国家政治文化的认同。。“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物质根据地和创新动力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功能有深刻的认知,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有正确的把握,对发展文化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有一种主动的担当;文化自信:指我们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骆家辉的美国心骆家辉媒体见面会:“我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国人能明白美国是代表自由、机会和平等的国度,……能作为中国移民的孩子代表美国——我出生的土地,以及我的家庭珍视的美国价值观,站在你们面前,我感到既谦卑又荣幸。——中国移民之子和美国价值观赵小兰的“中国心”“我的父母从未忘记自己的中国根,并且一直以中华的哲学理念和价值观来教导孩子,而中华文化对于我和我的姐妹们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价值观让我变得更坚强,还给了我很多沟通技巧。在中国的传统价值中,对家庭的重视、喜欢分享的习惯、懂得合作的传统,都让我在事业上受益匪浅台湾的中华文化魂桃园县县长吴志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智慧,绝对不能放弃,比如《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几千年验证的。所以我们老祖宗有很多的智慧,非常值得大家咀嚼一番。我们要重点理解那些话的精神,用以启发我们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会影响到全世界,中国的哲学思想值得世界推广。文化自觉自信——夷夏之辨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人。既来之,则安之。传统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墨子——“平等、互利、博爱”;道家——“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公开、公平、公正”;儒家——“仁爱、正义、自强”。2、有助于唤起道德自觉、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温家宝: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我们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知书识礼。通过学习国学,深化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从而成为有教养的人。二十五孝:”花布抱母“丁祖伋:”孝顺,首先是顺,顺从。顺从父母意见,父母说得对的,就听从他们,不要故意去忤逆。说得不对,也不要去顶撞。其次才是孝。买东西,给钱,都是孝。我跟我儿子说过,孝道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站到别人立场去想问题,自己老了怎么办?“3、有助于认识治国之道、提升执政领导水平毛泽东主席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国学及其传统思想文化构成为最重要的基础。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孔子《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毛泽东评点古今诗书文章》、《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3、有助于认识治国之道、提升执政领导水平《资治通鉴》:”治乱之道,古今一贯。“”穷探治乱之迹。“毛泽东:”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胡三省: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毛泽东读《通鉴》”统治者如果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不会一点益处没有。如书里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清朝的雍正皇帝看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耻,贪得无厌,那非天下大乱不可。”毛泽东读《通鉴》“这年,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无是无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你上面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4、有助于解决全球问题、扩大国际影响力国学所蕴涵的优秀思想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国学包含的优秀思想文化体现了高度的生存智慧,为解决当代全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谐思想、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等都为世界所称道。21世纪面临的五大冲突与危机1、人与自然的冲突——生态危机;2、人与社会的冲突——社会危机;3、人与人的冲突——道德危机;4、人的心灵的冲突——精神危机;5、文明之间的冲突——文明危机。美国文化霸权主义1、“如果我们教会苏联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杜勒斯)2、“未来的世界文化一定要由美国来支配。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大卫)中华文化是化解冲突良方汤因比:”西方文化崇尚竞争与对立,……由此带来的资本逐利冲动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将导致社会再次陷入危机,而解决危机的方法来自于中庸平衡的东方文化之中。“《南洋商报》:中国文化的中庸谦和和包容大量最为明显。中华文明的包容恰恰是治疗文明冲突的良药。著名汉学家顾彬论中华文化社会物欲化的问题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孔子庄子老子的哲学思想,能为拯救世界找到解决的方法。中国古代哲学有很强的现实性,永远都不会过时。通过孔子、庄子、孟子等人的思想,我找到了真正的我,这是年轻的我从任何德国思想家的著作里都找不到的。潘基文连任时讲话“我在韩国就一直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孔子、老子、孟子、孙子……所有这些先贤的智慧对于滋养一个人内在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引《道德经》:”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儒道生态思想《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天大作对话录》: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危机来说,把对‘天下万物’的义务和对亲爱家庭关系的义务同等对待的儒家立场是合乎需要的,现代人应当采取此种意义上的儒教立场。《泥山和谐宣言》:我们倡导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儒道生态思想卡莱考特等现代生态伦理学者把道家思想称为“传统的东亚深层生态学”,“道家思想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卡普拉:在各种伟大传统中,只有道家提供了最深刻而且最完整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本质两者的一致。5、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渊源就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李锐:“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的主要思想土壤。”周扬:邓小平同志最近讲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就是指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其他有关的特点和传统。科学发展观与传统思想胡锦涛: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二、把握国学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构成中华民族的基本民族精神,成为华夏子孙普遍具有的一种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国学的核心价值构成(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二)中庸之道的方法论(三)以民为本的为政说(四)仁礼结合的治国论温家宝论传统文化精神。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2、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3、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4、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天人合一是传统哲学文化的母题。唐君毅:“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张岱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观念”。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达了中国人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天人合一的形态1、自然生成论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万物一体。有机论的、整体论的、系统论、平衡论的世界观。2、道德本体论的天人合一:天之道就是人之德。天道是人德是道德根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人合一的形态3、实践本体论的天人合一。《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大人与天地合其德。“易……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使民不倦。”天人合一的形态4、功能互补型的天人合一:人的崇高的职责使命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地人三才三本,人参天地。天人交相胜。(二)中和之道的方法论庄泽宣:中国民族最讲持中之道。……中国儒家学说的根本思想便在中庸之道。戴逸: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是儒家的中庸。“和谐是中国文明的关键词。”朱熹:圣人只是一个中的道理。湛若水:千古圣贤授受,只一个中。(二)中和之道的方法论1、“中”标志的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佳结构、最佳关系和人的行为的最佳方式。执两用中的中庸是中华民族根本的思维方式。2、“和”标志事物生存发展的最佳状态和最优功能,它所具有的和谐、协调、平衡、秩序、协同、和合的性质体现了中华民族根本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儒家论中和1《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董仲舒:中者,天地之所终始也;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道莫正于中。和者,天地之大美,中者,万物之达理。论中庸之道1、中庸:中和之谓用。中庸即用中,就是教人如何合理地行为以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2、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3、《中庸》: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和实生物:生存发展之道1、《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2、和是“以他平他”,是矛盾着的事物与方面的平衡、融合与统一。3、(1)和实生物;(2)和而不同;(3)和而不流;(4)和合五教;(5)和协万邦。和而不同1、不同之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相济之和:“可否相济”、“同异相济”。3、多元的统一,开放性、
本文标题:3.国学与素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594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