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心理发生了明显的转变。虽然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极其有限,社交经验缺乏,经常会遇到很多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不安的开始。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安然度过这个不安的时期,综合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在学习的旅途中将会实现一次具有人生意义的深刻转折,从此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研究表明,10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发育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相反,大脑的抑制功能加强,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有意识;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反应能力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一题多解的数量增加。思维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在四年级尤其关键,而独立性和发散性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所以四年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期。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所以,超越生理和心理发育水平的教育会妨碍孩子的成长。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恰如其分地给以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四年级的重要性和心理特点1、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四年级在小学教育中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这时候的四年级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非常难引导,身体方面有高矮胖瘦,心理方面: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四年级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可以进行复杂的分析,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受大人控制,有一点叛逆。四年级孩子注意力增强,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孩子的言语发展水平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四年级(9~11岁)以后,书面言语水平逐步超过口头言语水平。根据这一变化,语文教学强化了阅读分析和写作的训练,数学开始接触分数、面积、进率等比较复杂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概括、对比和分类等抽象思维能力。2、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是在小学中低年级,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以前形成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改变,而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有句名言“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3、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随着四年级课程增加,作业量增大老师会像对待大人一样要求去学习。这时候要求四年级孩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养成必要的数学思维习惯等。四年级的孩子不能像一二年级一样靠外界督促去学习,要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父母的责任,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学习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教育中老师们不一定非常详细地告诉孩子学这些东西到底有何意义,为什么这些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学习是必需的。4、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任何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引导得当都可以带来良好的效果。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或厌恶学习,原因就在于他们是被强迫学习的,他们将学习作为一种外加的负担。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将学习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作为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去培养。四年级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评价的意识,但是,这种自我评价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二)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一、阅读是第一能力,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从小培养孩子读书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拓宽孩子的视野,增加课外知识。小学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业成功密切相关,小学中年级培养读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孩子各科学习的关键。父母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养成这种好习惯。1.引导孩子喜欢去读书,告诉他读书的乐趣。2.给孩子精心选择读物。3.让孩子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首先,让孩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气氛,家长首先做好示范作用。最后帮助孩子制定阅读计划,并及时给予评价。二、很多低年级的孩子做作业需要父母督促和陪同,还有的孩子做作业磨磨蹭蹭,本该10-20分钟的作业,需要拖延一两个小时。四年级的孩子应该养成自己做作业的习惯。放学后自己完成作业,完成作业后自己检查作业,最后自觉收拾书本和文具。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好孩子必须认真做作业。作业不是老师故意给孩子出难题,也不是老师给的一种负担,而是复习所学课程和学习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做作业也是一种学习。其次.为孩子制定做作业的标准。例如,写字要认真。家长要注意的是,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需要家长的帮助,家长不要将答案或者方法直接告诉孩子,而应该启发孩子自己寻找解题方法和答案。三、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交流,而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四年级的语文学习要更加注重阅读和思维的训练。语文教育中要重视字词句段文等语言文字训练。学习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听和说是重要的交流能力,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前提。在语文的学习中训练孩子听的能力让孩子听故事或磁带等(软件中的成语故事)。说,就是向别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孩子说话流利或讲普通话标准(语文特别辅导录音)。阅读,对四年级学生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抓住文章的主题,理解文章中某个句子的意义。写,四年级习作的关键是从写段落向写作文过渡,段的训练仍然是四年级习作的重要内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练习写话,三年级开始练习写段,到了四年级,要求孩子们在写话和写段的基础上写文。这就要求孩子多听和多看.多写.多想.多改。我自担任小学三、四年级语文课程教学以来,观察体会总结了学生一些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一、感性学习明显大于理性要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他们虽对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了基本认识,但做起来还是不能完全用意志力来约束和管理自己。因此,我查阅了大量关于小学生心理的书籍。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具体的内容。小学生的记忆强度不大,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所以在教学语文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词卡、图卡、挂图、幻灯片、课件等等。我教学实践证明,越是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最明显,记忆的效果也最好。反过来,如果只是简单的、干巴巴地教给他们单词,然后翻译出单词的意思,不但当时他们不爱听,课堂气氛沉闷,而且记忆效果也不好。我在上课时,每堂课都要至少拿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用具,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话语,而且学生也能从直观的实物挂图增加感性认识,有时还配上相关的动作,这样调动学生和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迅速有效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情感需求胜过严格要求。他们对教师的态度,不是你对我越严格就越爱学,而是爱学他们喜欢的老师上的课。人对客观事物采取什么态度,决定于某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某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又取决于事物和个体需要之间存在的关系,随着这种关系的不同,人对客观事物就产生不同的态度,从而使人在主观上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需要的是能够与他们“玩”到一起的老师。需要在趣中求学。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了解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人的情感不仅以认识过程为基础,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构成人的认识世界之一。积极地、良好的情绪能激励感知的积极性,提高认识的效果和保持的牢固性,加强想象与思维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反之,消极的、不良的情感会影响认识的积极性,降低记忆和思维水平,产生消极的影响。小学阶段,我们三、四年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比较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要备好课,使课堂上的教与学都生机勃勃,趣味盎然。同时他们对某一学科的内容产生兴趣可能是源于教师的表扬等。产生高度的热情,甚至非常激动。我在教学时,总是很注意学生的情感,对他们好的表现及时地表扬,并让他们带领全体学生学习,这样不仅促动学习好的同学继续努力,也同时对差一点的学生是一种激励,而且他们对这种方式表示欢迎。对表现不好的(或是没学好、或是注意力不集中)我不批评他们,而是把他们单独叫出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此外,学生的情绪很大程度上还在于教师对他的注意程度。我发现给予关注越多的学生,越有好的心情,以一种积极、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有度,若使用过多的“你必须”、“你要不……就……”之类的话,不但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会适得其反。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二)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三)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
本文标题:小学四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0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