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文章针对问题的根源进行辨析,提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三个根源,即人类的无知、滥用科技和人类私欲作怪。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关键词:人类的无知滥用科技私欲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发展,生态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单就中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就有如下几个方面,如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淡水资源严重缺乏、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等等。由此可见,对这一问题根源的探究与反思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一、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1、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人类的无知。人类的发展在自然界看来只不过是一瞬,起初人类的力量十分有限,人类的命运被完全掌握在自然手中。大自然的威力对于人类而言是可敬又可畏的,那时的人类与普通的动物一样,没有任何与自然博弈的资本,因此,人们对自然采取顺从的态度,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从自然获取人类必须的生活资料,就好比羊要吃草一样。人类这种委曲求全的生活方式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但是,人类毕竟是经过进化的高等动物,通过不断的发展,经过工业革命洗礼,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科技获得长足的进步,自然科学门类纷纷建立并喜获丰收,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一发不可收拾,探究,解密,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主要的表现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出现了强烈的反差,角色出现巨大转折。科学技术的力量让大自然不再神秘,让人类不再委曲求全,人类就好比是翻身农奴做了主人一般,在自然界面前终于有了一种征服者的自豪与骄傲,人类甚至提出“向自然进军”和“为自然立法”等口号[1],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这种环境之下,人类社会产生了这样一种人与自然主客二元对立的世界观,那就是人是主体性的存在,万物依我而存在,自然理应成为服务于人类的仆人,是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的客体。这种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线性的、单向式的关系,简单而言就是主仆的关系,只存在主人对仆人的要求、获取以及仆人对主人的满足、取悦,即只存在自然对人类需求的满足,而不存在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在这样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指导下,人们不仅对自然不再采取尊重与敬畏的态度,反而更加彰显了主人的霸气,长期依附于自然保护伞下的人类不再是温顺的羔羊,而是一跃成为了与自然相对立的敌人和对手。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不再担心自然的法则,而是开始了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竞争,“地球似乎成了人类进行巨大的自我竞技的舞台”。人类开始在自然界面前为所欲为,大行改造之能事。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顾近期效果,不顾远期效果;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生态和社会效益。不仅对现在的自然过度开发、开采,还肆无忌惮地预支未来的自然。结果是: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自然的可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远远超过了寻求作为代用品的可更新资源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建设新环境的速度,从而严重扰乱和破坏了整个地球生命的自然支持系统。这种剧烈“透支”的积累效果终于打破了自然的平衡。自然在貌似强大的人类面前变得遍体鳞伤。千疮百孔。自然资源不断耗竭,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非再生资源,仅仅在过去二百年间就被用尽或毁掉了至少一半。自然对人类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弱,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森林面积逐渐减小,沙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不断下降,水污染程度愈益严重,人居环境不断恶化等。人类的无知、短视和急功近利,彻底颠覆了大自然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往: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事实上,社会和自然具有同源性,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彻底分离,人仍然要生活在自然界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类社会要生存、发展下去,前提是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并保护好自然。人类破坏生态平衡,浪费自然资源,无异于慢性自杀。2、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二:滥用科技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2]。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人们可以运用的一种改变自身生存环境的工具,它能给人类带来物质的充裕和满足,事实证明,经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另一方面,对科技的不当使用又可以产生一系列不可预见的灾难性后果,。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重大体现,正是科技的力量使得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更加广阔。科学技术让自然逐渐有了“被人化”的趋势,自然界的平衡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生态环境的稳定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科技进步和环境恶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愈益明显。科技是由人类发明和使用,其结果的好与坏自然也由人类自身承担。当人类自身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巨大满足感的同时,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也让人类饱受苦难。科技需要人的运用,同样的理论,同样的科技成果,在不同人的手中却有着不同的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有益的,但也可能是贻害无穷的,因此,科学技术的使用一定要受到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控制,一定要受到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性质的控制,一定要受到人们的主观意图和目的的控制。无论科学技术是否先进,一旦被滥用,它将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恶魔,这把剑就只能导致环境状况的破坏与恶化。今天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正是人类不当使用科技力量造成的恶果:1.1滥用机械,加快了树木的砍伐,一片片的森林化成了钞票,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愈发严重的水土流失。1.2滥用先进的挖掘工具,让地球的不可再生资源呈几何倍数的减少,子孙后代的矿产资源就这样被耗竭。1.3滥用捕杀工具,使野生动物栖息地、深海区域和极地地区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捕杀效率提高的同时,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1.4滥用化学,这是科学技术对自然甚至对人类自身破坏最为严重的方式,一个个化学方程式,释放出越来越多的S02、C02等有毒有害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雪融化,大气污染严重,酸雨与人类相伴。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当然不是要抑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要学会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在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时候,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己,充分发挥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功能,坚决抵制和制止危害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不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给人类带来不可预计的灾难。3、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三:私欲在作怪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类的欲望,而当生产力发展之后,人类开始不满足于“有衣穿,有饭吃”这种仅是生存性需要的生活,而是各种各样非生存性的需要大肆发展,这些需要的满足,让人类有了生存之外的快乐和满足感,但是,如果这种满足感或者欲望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成为有害的存在物,也就是人类的私欲,人类不是十全十美的,不是完全理性的,是不可能有勇气在需要和欲望之间设立明显的界限,因此,当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类能力不断达到巅峰的同时,人类也不断的追求毫无止境的欲望。马克思曾指出:“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目前来看,人类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主要是受利益驱动[3]。一部分人极力追求物质财富和奢华的生活,醉生梦死、纵欲无度是他们的代名词,与他们奢华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态环境的严重损坏,例如,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一些发达国家或垄断集团不择手段,谋取暴利,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并且把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奉行“垃圾殖民主义”,但又拒不承担应负的责任,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市场经济,每位生产者的目标都被锁定为利润最大化。资本家生产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而是尽一切可能的去追求利润。在这种条件这下,资本家只顾拼命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规模的扩大造成了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压迫与损害。与此同时,在消费领域,人被欲望所驱使和统治,成为欲望的奴仆。曾经的人类以简约禁欲为准则,以道德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这一方面是由当是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另一方面也是当时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变迁,文化大繁荣下的社会,特别是经过了文艺复兴的洗礼下的社会,人生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哲学家蒙田呼吁到,人应该在今生今世的生活中尽情享受,一个正确而真正地享受自己生存之乐的人,是绝对的并且几乎是神圣的完美的人。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指出:“在过去,满足违禁的欲望令人产生一种负罪感,在今天,如果未能得到欢乐,就会降低人们的自尊心。”满足欲望成为社会的信条,衡量人的尊严不再以德性为准则,人的价值不再以贡献为尺度,人生的目的不再是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人们只知道拼命赚钱、消费,尽情享受奢华带给人类的满足。二、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首先,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4],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是相当有限的,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人们去探索。只有不断深化和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难免造成一些破坏,即使是科学改造和合理利用自然,也无法做到零破坏。如果只是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而不注意有效保护自然,那么自然不断受到破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停滞,甚至走向崩溃。所以,需要保护自然,使破坏不超过自然可以承受的程度,并帮助自然尽快修复所遭到的人为破坏。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最终保护人类自身。第三,必须改变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为基本特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规模的扩大,社会消费崇尚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只注重索取和行乐,不注意奉献和保护。这种存在方式极大地干预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超过了自然的可承载能力。为了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应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并且利用自然要以保护可利用自然为前提。而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价值体系也不该以金钱为标准,而是应重新回到以道德为准则的观念上来,摒弃拜金主义。[1]李祥.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研究.河北大学学报.2004.1(29):74-76[2]孙凤蕾.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解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5):85-86[3]李祥.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辨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4):15-18[4]方世南.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5(5):1-4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1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