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主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麦哲伦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客观世界客体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认识客体的特点爱迪生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主观条件的限制: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的影响;浙江卷•A恐惧归根到底源自内心的怯懦•B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C无知则无畏,真正有知则有畏•D人往往自己把自己打倒D30.以下说法与漫画《落潮》(作者刘庆涛)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三、认识过程的辩证运动规律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由于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3、认识过程的上升性认识过程的上升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认识过程的上升性光的本性之争•【2008年.广东.单科.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A.一概而论B.三人成虎•C.百感交集D.千虑一得D•【2008年.山东.文综.23】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固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回答23-25题。•2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B北京•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活得真知•B.感性认识是丰富、生动和正确的•C.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D.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C北京•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A•31.人们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维证明自然•后来用观察、想象和检验•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但景象不断变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摘编自{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C(2009年安徽文综卷第10题)•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C(全国卷I)•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迈进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回答30——31题。•30.多年来,小岗村在致富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脱贫致富之路。这说明:•①奔向富裕的道路尽管曲折但总是有规律可循•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财富经验和规律•③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致富规律的认识•④致富道路因时因地而变,没有必然的规律可循•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B•30.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含的哲理有•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A•23.资源再利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2009年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迫切地需要人们提高对资源再利用的认识。有专家指出:“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废物是发错了地方的资源。”这一认识的根据是•1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们对物的态度•2废物向资源的转换需要一定的技术性•3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4废物或资源的性质是由其所处不同实践关系决定的•A.12B.34C.13D.24D辽宁•20.图3中两个市场调查员对同一地区的调查之所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是由•1反映客观世界的侧重点的不同决定的•2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主动创造性的不同决定的•3是否如实反映客观对象决定的•4是否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决定的•A.12B.34C.13D.24Dww•30.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这里是•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征集“10000个科学难题”,涉及各学科尚未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优先发展问题、前沿热点问题和学术争论问题等。征集科学难题有利于加强对科学研究的导向作用,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回答21—22题。•21.科学研究是面向未知世界的认识活动,追踪科学发展现状以提炼问题依赖于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与理论兴趣。在科学认识活动中•1科学问题的形成遵循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2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学发展水平高度相关•3科学问题的选择反映出研究者的兴趣爱好•4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决定着实践的水平•A.12B.23C.34D.14B•(09四川3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了无痛手术时代。上述材料说明()•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A•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A•.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A•23.从1977年高校招生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到1990年第一次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使考试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从2001年取消对考生年龄和婚姻状况限制,到2003年为了避免天气炎热,考期提前一个月,到2007年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再到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高考改革体现了•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B•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用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成仿吾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成仿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与其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
本文标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1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