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讲人:山香讲师2016年河南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目录1教育心理学概述2心理发展及个体差异3学习理论4学习心理5教学心理★★★★★★★★6心理健康与教师职业心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心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教心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教育心理学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研究方法研究原则教育心理学概述•本节内容纲要•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客观题)•(一)概念•1、概念: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研究课题:如何学(学习过程)、如何教(教学过程)•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典型例题多项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是()。A.如何学B.如何教C.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D.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E.如何管理学生(二)学科性质(判断)从学科范畴来说,他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教育心理学不是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从学科作用来看,他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三)教心的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真题在线单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A.所有的学与教B.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C.社会情境中的学与教D.实践过程中的学与教(四)教心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三过程。五要素(客观题)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真题在线•多选题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A.学生B.教师C.教学内容D.教学媒体E.教学环境•单选•1、()是教学内容的裁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A.教学内容B.教学媒体C.教学环境D.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核心)评价/反思过程教学过程三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多选、判断)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四阶段、起止时间、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一、初创(20世纪20年代以前)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出现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之父1879年冯特心理学之父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二、发展(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学习理论是其主要研究领域行为主义占主导程序性教学获得发展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成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教心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注重结构教育实际60年代掀起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70年代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加涅学习的分类教育心理学的体系基本形成四、完善(20世纪80年代后)布鲁纳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成果:四个表现(多选)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4-廖世承-《教育心理学》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原则•内容提要•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一、教心的研究方法(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1、实验法•2、观察法•3、调查法•4、个案法•5、测验法•6、教育经验总结法•7、产品分析法•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区别概念)–(一)实验法•概念: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分类: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实验法是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的一种研究方法–(二)观察法•概念:观察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前门”•(三)调查法–概念: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分类: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四)个案法–概念: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其某种行为和心理的原因。–特点:个案法能加深对特定个体的了解,但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五)测验法–概念: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分类: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等•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按规模可分为个体测验、团体测验•(六)教育经验总结法–概念: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七)产品分析法–概念:又称活动产品分析或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学生的活动产品,以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多选、判断)•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前提条件•教育性原则:促进被试心理良性发展•发展性原则:采取动态、变化的指标进行衡量•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系统性原则:全面的、发展的、整体的典型例题: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使理论建立在材料之上,而不是材料建立在理论之上,就要贯彻()。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教育性原则【真题在线】单项选择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著名的著作。A.桑代克B.斯金钠C.布鲁钠D.皮亚杰3.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A.陶行知B.蔡元培C.潘菽D.廖世承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学生B.教师C.教学过程D.学习过程5.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6.有目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引起或改变种心理现象并加以记录的心理研究方法叫()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教育经验总结法7、学习的主体因素是指()。A.学生B.教师C.教学手段D.教学环境8、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A.教学媒体B.教师C.学生D.教学环境9、教育心理学成熟时期的时间大致为()。A.19世纪加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C.20世纪20代以前D.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10、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使理论建立在材料之上而不是材料建立在理论之上,就要贯彻()。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教育性原则10.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12.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应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属于()。A.遵循性原则B.教育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客观性原则13、当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最好采用()。A个案研究法B调查法C测验法D观察法14、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问题的方法是()。A观察法B测验法C问卷法D实验法判断题1.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2.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出现较教育学为早。×1806教1879心1903教心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活动的主体。×4.教育心理学是1903年独立的。√5.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6.教育心理学是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种。√第一章内容总结教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心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教育心理学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研究方法研究原则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客观题)★★一、心理发展的概述二、学生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理论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知能力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教育意义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内容提要一、个体的心理发展二、心理发展理论一、个体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1、心理发展的概念(14年新乡单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生理过程、认知过程、人格和社会性–2.人生全程发展八个阶段(选择)•(1)乳儿期(0岁~1岁)•(2)婴儿期(1岁~3岁)•(3)幼儿期(3岁~6、7岁)幼儿园•(4)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岁~11、12岁)小学阶段•(5)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6)青年期(14、15岁~25岁)青年初期(高中)、青年晚期•(7)成年期(25岁~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关键期)•4、差异性(多选、简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连续性:量变•阶段性:质变年龄+特征•2、定向性和顺序性•定向性:不可逆•顺序性:不可逾越•教育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3、不平衡性(个体内)•一方面表现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发展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的时间不同(感知觉、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速率。(关键期)•4、差异性(个体间)•因材施教•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的影响变得很小或没有。1.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小学阶段成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强、接受教育最佳时期四年级儿童(10-11岁)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三)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选择、判断)2.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半成熟、半幼稚–名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3.青年初期学龄晚期、高中阶段–特点:向成人接近–思维:经验型-理论型–对未来充满理想(四)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简答、选择)•1.遗传: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2.环境•3.教育:制约•4.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选择、判断)•1、学习准备•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2、关键期•提出者:洛伦茨•(2)特殊的年龄段•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二、心理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简答、选择)–1、建构主义发展观–(1)心理发展的实质–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四维的基础–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2)图式、同化、顺应、平衡(选择、判断)①图式:指主体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②同化:将外界的刺激有效的整合与已有的图式之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解释③顺应:主体改造已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够解释④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简答、选择)(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动作分化、一体化、客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2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