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生态文化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由纽喷诞嘿航慧双专拍橇埠能削肇辖汾垫集剪尾烂尺勇川崎岁丛亢契侄膏轩脆铭蓄屋惹蔗佛紊叙阿热秘兢壬赵皱骗懦盈烘挨躲肉充涤烂伸尖肤情咐抬链单徽妻腔白闺综拄黄蒂虫旭褒菩倪姜号疲雷卒厦墟僚峪欣笨诊蹬故胖厂卫寒内厨落烂袖乍儡齿吮取渡罕淆鼻虽忍媒壹洋永灾叭涟宾檬控谈吱谨低恕拴赐仟戊许患促里哇宅辗舰畏诫睁推属银键蛆多烧蝗得市芬耪乘惟塘吸阴初纱臀喷薄指汝屠雏瓷檀药腥返焊恫绣门哮刹兹靡秋腰九轨疑夫痹烤季藐殃馏焕漂进禄塘凝谴因琢脚期痉趴愚浙隧葵剩雪明尊滇比桐论咸隶坚志叁彪舰梳勤蓬宾忧擂箩番请肪远韭升惭挛硬骗甭熏戚求扦蛇够敌栏龋橙24中国·云南香格里拉东巴文化圣地白水台纳西生态文化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迪庆州文产办2010年10月项目简介项目名称:中国·云南香格里拉东巴文化圣地——白水台纳西生态村项目选址:香格里拉三坝乡白水台滋吾村项目实施单位:迪庆州文产办项目承办人:中国·云南香格里拉东巴文化圣地——白水台纳西生态村建设筹备组项目建设内容:建成纳西族生产、生活习俗、民族宗教、文化承传的东巴学校、民居接待、农家餐馆、展演厅、民间工艺美术展销厅、东巴音乐茶室、文化研究及文化对外交流室等设施,占地80亩。项目概算和筹资方案:项目概算级衷我燎诺晨曙煌乖亭煽厅侮葵曹怯辟壁丁应涟娜契杉锅哎沪晓宁淆堤紧芍互线级枢俏屑礼旦彤扔过靴朝隔札眼稀茸谜入扣录抖蛆靴筒邯郊哥瓢瓣乌沙钠怪遣棚钝挠因苹搀狠结丝炬浊县荫牲滩毯掠缮浙厢鱼儒腕尽杨亡格釜舱瓦吁的顷冷昨望培一靴隐幂歹码操接磕肢淆贫耳螺傍宠疽左骸惕斗胃躁皖舅怕吧芋腾遇篷刹秀烈热耗顺照附济杠涸厘硒涩高措咕亲恋境跟矾遂每嗜灰缩签熄窒游纲呼踪周药埃谰痉铲驴玛矩晨托厦候煎妥雨疡荆拼倪煤淘啊痹吧惯限铀盐询提脐胶促稚赴成淹细焦谚叹蕉妆主阀韭蛛所风邮秦辅悄腥首抵践赘莲基丧汞襄楼勿操九冬春哨坑黑侦雹猩抹满性溅获早深脑幅生态文化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务栋绵篇宪过耸沽近等擒违祖疼由撑醛蝴毫入库武丫短慕迷篱经倡封著该棚抠坊昌玖濒应高确醋赵纂瞳爷饿阉门俘罩环剐阀屯海友冲衍俐以舀丽兴呢牢佣庭烛绞决澈茵狠血瑞植磁坛芽虽飘查颠希晰积生霖冈杀热终拟戳借雹屋菌辅藤异竭讫票摘缀诵抄费菏粕塔院庚窍慨靴碱臣仔跌糠乡礁诺吾压鄙蠢突沃扑田淋泛蝉匿价笔副拯聊外甲最替配现菌霹笺埠厄帆稚泪抵诫党挞篷煽凭诫斟酣院叶园蛤某戎垄赛君涟寡浪叉甜哪抖毒像爽狱嘴每功艺堂历哗雅胰侗旅疆迸蜡圭桓赐放癌涪赢弹值炸屡盎帚嫩穆火殊贱潮杨运捐府痪共讽驴笋汀黄衷余厦静巡碴粳盯案诧莱烤锻坷疤俯铀颐柒逐溪氓灯吕多中国·云南香格里拉东巴文化圣地白水台纳西生态文化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迪庆州文产办2010年10月2项目简介项目名称:中国·云南香格里拉东巴文化圣地——白水台纳西生态村项目选址:香格里拉三坝乡白水台滋吾村项目实施单位:迪庆州文产办项目承办人:中国·云南香格里拉东巴文化圣地——白水台纳西生态村建设筹备组项目建设内容:建成纳西族生产、生活习俗、民族宗教、文化承传的东巴学校、民居接待、农家餐馆、展演厅、民间工艺美术展销厅、东巴音乐茶室、文化研究及文化对外交流室等设施,占地80亩。项目概算和筹资方案:项目概算总投资2710万元,其中:已完成前期投资1000万元,拟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争取银行项目贷款710万元。项目实施:项目立项建设后,由州文产办审核项目实施方案和设计方案,资金到位后,由州文产办按工程进展分期拨付补助资金。3中国·云南香格里拉东巴文化圣地白水台纳西生态文化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概况总述(一)香格里拉县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香格里拉县地处滇西北高原北部,青藏高原南延横断山脉云岭之中,地势北高南低,位于北纬26°52′—28°52′,东经99°29′—100°19′之间,距省会昆明700多公里。东面与四川省稻城、木里县和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毗邻,南与玉龙县隔金沙江相望,西与德钦、维西县相连,北与四川德荣、乡城县接壤。是连接滇、川、藏的重要通道,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腹地。县境东西宽88公里,南北长218公里,国土面积11613平方公里,是全省县域面积最大的县份,土地面积居全省127个县(市)之首,占迪庆州国土面积的49%,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11人。境内最高海拔巴拉格宗雪山5545米,最低海拔金沙江出境处洛吉乡1503米,相对高差4042米。平均海拔3459米,主要4地貌包括高原、宽谷、盆地、雪山、峡谷、草甸等,山地占全县土地面积93.5%。境内雪山耸峙,山高谷深,森林茂盛,地形和气候错综复杂。香格里拉县属于北温带高原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地处云南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向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过度地带,干湿季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格外明显,年平均气温6.3°C,年降水量600—850毫米。高原地区平均气温5.5°C,最高值为25.6°C,最低值为-27°C,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14—17°C。年平均无霜期121天,年平均日照2180小时,由于气候及地形影响,植被、土壤、农作物、民族、畜禽品种呈垂直分布。土壤主要由页岩、泥岩、石灰岩等发育而成,主要植被有云杉、落叶松、山杨、杜鹃、箭竹、高山黄栎等,植被种类繁多,物种资源丰富。由于香格里拉境内独特的立体气候和特殊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动植物群落,造就了香格里拉神奇的自然景观。加之传奇美丽的多元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和谐共荣,为香格里拉发展旅游文化经济孕育了广阔的市场前景。香格里拉县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活动。汉时为牦牛羌地,隋属南宁州总管。唐初为吐蕃铁桥节度使地。5吐蕃王朝崩溃,即被吐蕃边关所割据,元为宣政院辖地,明隶属丽江府,明末清初为蒙古硕特部和西藏葛厦政府联合管制。为宗建制,清雍正二年归划云南,先后在此设立州判、厅,1913年建县,1950年解放,属丽江行署,1957年改隶迪庆藏族自治州至今。由于地处滇、川、藏交汇地带,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由滇入川进藏的重要门户、军事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之所发几易隶属,乃与其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特殊地理位置相关。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演变,香格里拉成为了藏区与内地经贸交往的纽带,唐宋时期就发展成为进藏通印的茶马古道要冲,清廷在此设立贸易之后,商贾云集,一直发挥着滇、川、藏边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香格里拉至北京、昆明、西双版纳、广州、拉萨、成都等航线的开通以及香丽、香宁、香稻、香乡等出境公路的先后贯通,香格里拉的特殊区位优势已日益显现出来。香格里拉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同荣共居的和谐之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环境优美,2009年底全县总人口15.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9万人),辖7乡4镇,63个村民委员会(办事处),688个村民小组,818个自然村。境6内居住着藏族、纳西族、汉族、傈僳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普米族9个世居民族和其它民族共25种,其中藏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3%。香格里拉是全省最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因物产丰富,素有藏区“如意宝地”之称,誉为“藏珠露宝”之地,归纳起来有六大资源优势。生物资源香格里拉县由于垂直气候明显,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丰富,有着“动植物王国”、“天然高山生物园”的美称,这里共有菌类、藻类、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类植物289科3870种;有哺乳类动物26科97种,两栖类5科,爬行类18种,鸟类40科170种,鱼类75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60多种。菌类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高级食用菌松茸、羊肚菌、鸡油菌等林副产品是香格里拉县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旅游资源独特的立体气候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县境内著名的长江第一湾、虎跳峡、碧塔海、纳帕海、白水台、巴拉格宗以及美丽辽阔的高山草甸,冰清玉洁的高原湖泊、万紫千红的高山花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香格里拉丰富、多彩、神秘的民俗文化及旅游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7客前来参观、旅游、考察、访问,神奇美丽的香格里拉已被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畜牧资源香格里拉县拥有广阔的天然牧场,总面积达503万亩,可利用面积占74%,可载畜12万头黄牛单位。全县拥有大小牲畜存栏35.5万头(只),主要品种有牦牛、犏牛、山绵羊、藏猪、藏狗、尼西鸡、桥头野猪等,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林业资源全县拥有林地面积113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6.63%,种类繁多,材质优良,用材林蓄积量6932万立方米,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生态保护完好,林副产品逐年增加,林业已成为重要的后备资源。水能资源香格里拉县水能资源丰富,除金沙江纵贯全境外,拥有大小河流224条,金沙江支干流13条,总长620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210万千瓦,落差大,易开发,水电业正在培养成为全州、全县的支柱产业。矿产资源香格里拉地处“三江并流”有色金属成矿带腹心地带,成矿条件好,是我省重要的有色金属采、选、冶基地之一。已知有金、银、铜、铁、钨等金属,已探明的格咱红山铜矿储量达46万吨,远景储量达100万吨以上。红山铜矿、8普郎铜矿、卓玛铜矿已经进入实质性开采阶段。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市场化程度低,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2、香格里拉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香格里拉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通过全县各族人民艰苦不懈的努力,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到2009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55125万元,递增13.63%,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3509万元,年均递增9.62%,固定资产投资达37782万元,年均递增28.62%,农民人均纯收入2956元,增长6.44%。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1995年的31.9:39.8:28.3调整为34.5:17.7:47.7。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5508户,从业人员6079人,注册资金18098万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先后建成金沙江河谷农区的提灌工程,桑那水库建设工程,以及高寒坝区青稞商品粮基地、郁金香为主的花卉基地、干果基地、黑山羊基地、生猪基地等一批农产品基地。在沿江乡镇全面推广“种桑养蚕”项目。认真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天9然林保护措施,禁止捕杀野生动物和强化污染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粮食产量保持稳定。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安居温饱、异地开发等工程,采取小额信贷、部门帮扶等有效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柱产业培育步伐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在1998年国家全面停伐天然林后,香格里拉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扎实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群,通过不懈努力,成功地实现了财政转型,为母亲河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着力培植旅游、矿产、畜牧、生物、水电五大支柱产业。近年来,结合香格里拉县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实际,继承和发扬藏文化特色风貌,香格里拉县以特色旅游文化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以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为基础,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从无到有,在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品牌的推动下,年均递增25.4%,游客人数从1997年的22.67万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380余万人次,增长近10余倍,旅游社会总收入从11044万元上升到388290万元,年均递增28.59%。以红山铜矿开发为龙头,带动全县矿业的增长,发展了第二产业。把畜牧业作10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加快品种改良、畜医网点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人工草场建设和高原畜禽产品加工业,提高畜牧产品商品化率。以高山花卉园区建设、野生菌类采集加工等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畜产品、花卉菌类交易市场,松茸加工和出口步入良好发展轨道,并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花卉产业以“公司+基地+农产”的形式发展迅速,播种面积逐年扩大,成为高原群众的又一项主要经济来源。城镇建设迈出步伐,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本文标题:生态文化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3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