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幸福家园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二,生态文明的内涵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四,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新注释一、生态文明的提出(一)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当代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反思和理论应答,是寻求解决工业文明困境所进行的一种文明建设活动环境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森林锐减、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或荒漠化、土壤侵蚀、积水和盐碱化人口剧增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化(二)生态文明提出的历程西方国家1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2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43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5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62002年8月,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重要成果生态文明历程1992年,国家级《21世纪议程》1996年,“九五”计划(1996~2000年)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同科教兴国战略并列为国家的两项基本战略,并以这两项战略来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存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上强调:要走“生产发展、生态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将其确定为建没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2012年,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独立成篇。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二、生态文明的内涵Title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Title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原始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自然生态观”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定胜人观”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人定胜天观”生态文明时期,人类的生态观是“天人和谐观”ABCD1、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2、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在生产方式上,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生活方式上,要改变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过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在文化价值观上,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具体内容12345生态物质文明生态道德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文化文明1234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环境生态科技、生态资源生态制度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只有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倘若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实现。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资源供应不足、能源严重紧缺、环境压力加大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遵循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和谐氛围。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使公民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相处,人们才能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增强公民之间的团结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推动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文明的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持续,人的发展就不可能全面。•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要真正实现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需要与其他国家协同努力。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四、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的新注解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1、生态文明建设的升位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思想理念、本质特征、国策方针、途径方法、重要目标、根本目的六个方面。3、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4、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脉络从“两手抓”、到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5、首次出现“美丽中国”的提法美丽中国蕴含着新的人文精神。美丽中国蕴含着新的发展理念。美丽中国蕴含着新的改革动力。6、“生态产品”的新概念
本文标题:生态文明的提出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3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