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统计概述一、统计的含义(一)什么是统计现代统计一般包括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亦即统计实践活动,是人们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统计资料:又叫统计信息,是指通过统计工作所获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相关数据的统称统计学:是一门阐述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方法论的科学。也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以上三种含义之间的关系如下:1.统计工作是基础2.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3.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的关系(二)统计的起源与发展1.统计实践的产生和发展2.统计科学的创立和发展(1)17世纪中叶在德国兴起的“国势学派”(2)17世纪中叶在英国的兴起的“政治算术学派”(3)19世纪后期在英国的兴起的“数理统计学派”(4)19世纪后期在德国的兴起的“社会统计学派”(5)20世纪40年代在苏联的兴起的“社会经济统计学派”二、统计工作的一般流程1.统计设计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拟定搜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内容和方法2.统计调查弄清数据资料来源,并选择适当方式方法进行搜集3.统计整理审核数据资料,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组整理4.统计分析计算综合指标,反映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5.统计表述撰写分析报告,系统阐述数据资料三、统计的主要方法(一)统计描述就是将搜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归纳出基本的数据特征(二)统计推断也叫归纳统计,主要特征就是从总体中抽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进而推测整个总体的相关信息例2:统计表的形式四、统计的作用(一)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二)统计是治理国家和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三)统计是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第一讲统计概述(二)五、基本的统计术语(一)总体和样本1、总体总体是研究对象事物的全体,通常是具有某种共性的许多个个体的集合。构成总体和个别单位叫做总体单位。总体的三个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和差异(变异)性。2、样本样本是指遵照随机原则,在研究对象的总体抽取一部分单位组成的整体,也就是总体的子集。构成样本的个体称之为样本单位。构成样本的单位个数称之为样本容量。样本容易≥30的称之为大样本。(二)变异、变量和数据1、变异就是构成总体或样本的各单位之间的差异。变异是统计的前提。2、变量是指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1)分类变量它是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其变量的数值表现就是分类数据。(2)顺序变量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数值表现也就是顺序数据。(3)数值变量是说明事物数字特征名称。其数值表现是数值型数据。3、数据即变量的具体取值(三)参数和统计量参数是概括总体所有同类数据的某个特征值。(传统是叫做统计指标)统计量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来的一个量。由于样本是随机抽取产生的,因此也就是一个随机变量。六、常用的统计指标(一)总量指标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水平或工作总量的指标,其数值表现是有一定计量单位的绝对数。例:参看浙江省2010年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变化总结果的量。也叫做流量。时点指标是反映现象处在某一时点上的总量。也叫存量。如201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4478亿元。2、按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分: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二)相对指标相对指标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反映相关事物之间联系程度的指标,也叫相对数。其基本公式是:~=某一统计指标数值/另有相关统计指标数值相对指标的形式有无名数(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千分数等)和有名数两种。相对指标的种类:1、结构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数值/总体的全部总数。2、比例相对数~=总体内某一部分的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数值3、比较相对数~=某一事物的指标数值/另一同类事物的同一指标数值。(例浙江省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纯可支配收入为27359元,江苏是22944元。两省相比较浙江是江苏的1.19倍。)4、动态相对数这是反映事物在不同时间上发展变化的数值(1)发展速度~=研究期某一事物的指标数值/基期的指标数值环比速度和定基速度(2)增长速度~=某一事物研究期的增长量/基期的原始水平=发展速度-1(或100%)环比增长率与定基增长率5、强度相对数~=某一事物的指标数值/另一相关事物的指标数值如人口密度、人均GDP等。6、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某一现象的实际完成数/计划任务数。(三)平均指标亦称平均数,是反映总体各单位一般水平的指标。这是一个代表性数值。常用的平均数形式有:1、算术平均数基本公式为:~=变量值的总和/变量值的项数讨论: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具体的计算方法有:(1)简单算术平均(2)加权算术平均则可见:平均每天的销售量=∑xf/∑f=22200/120=185(台)从上例中也可以看到,频数在加权算术平均数中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这也是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一词的来历。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计算相对数的平均数,则应符合所求的相对数本身的公式,正确选择对比的分子与分母。因此,该公司的18个企业这一季度平均的生产计划完成百分比是=26175/24900*100%=105.12%。计划完成相对数的计算公式是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之比,因此,平均计划完成程度的计算只能是所有企业的实际完成数与其计划任务数之比,不能把各个企业的计划完成百分数简单平均。2、调和平均数这是根据变量值的倒数计算的平均数的形式。在统计上,这是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例:某股民手上的某一只股票是分三次买入的,具体的情况是在股价为30元的时候他买进了6万元的股票,股价跌到25元的时候他又追进了5万元,之后再跌到15元的时候又补仓了6万元。列表计算如下:则这个股民这一股票平均买入价格为:H=∑m/∑m/x=170000/8000=21.25元。从上例看,统计上的调和平均数主要是用来解决在已知资料中没有总体单位数(频数),但又有每组的变量值和相应的变量总和的情况下,而需要求得平均数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计算方法。3、几何平均数这是N个变量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是计算平均比率或平均速度的最适方法。如: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经济增长率%12.714.29.69.210.3那么,我们可以用几何平均数的办法求得我国“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111.82%-100%=11.82%。4、中位数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变量值。5、众数众数是现象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某一变量值。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四)变异指标是反映各变量值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指标。常用的种类:1、极差反映的实际就是变量总的变动范围。2、标准差标准差也称为标准偏差,也称均方差。它是各个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根据资料情况也有简单标准差和加权平均差。请同学们计算一下?3、标准差系数是反映变量差异程度的相对数指标其计算公式为Vσ=σ/x第二部分常用统计名词解读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国内生产总值重要意义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国内生产总值是SNA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也就是在本国的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应包括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地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经济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单位或个人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从事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一个机构或个人只能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一般就机构(单位)而言,不论其资产和管理归属哪个国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机构在所在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就个人而言,不论其国籍属于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居民在所在国就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由于常住单位的概念严格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范围,所以其对于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明确国内与国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种交易量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学中,与GDP相似的概念还有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nationalIncome):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不同在于二者计算依据的准则不同,前者是按“国民原则”计算,后者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也即,GNP是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而GDP则是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国民总收入(G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对于GDP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第五,GDP不一定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讨论:GDP指标的缺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2010年经济总量排在前10的国家的数据:排名国家2010年GDP总量(亿美元)增长率%1美国146602(亿美元)3.8%2中国58786(397983亿人民币)10.3%3日本54742(4592251亿日元)3.9%4德国32986(23649亿欧元)-5.0%5法国26429(18949.6亿欧元)-2.7%6英国21512.9(13736.6亿英镑)-4.8%7意大利16960.8(12160亿欧元)-5.0%8巴西15568.7(31030亿雷亚尔)0.7%9西班牙14661.3(10511.5亿欧元)-3.0%10加拿大13699.4(15642.1亿加元)-2.5%(二)GDP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支出法就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产品流动法。(1)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2)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3)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4)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GDP=C+I+G+(X-M)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支出法计算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了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通过支出法计算的GDP,我们可以计算出消费率和投资率。所谓消费率就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所谓投资率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率。2、收入法收入法就是从收入的角度,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这种方法又叫要素支付法、要素成本法。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收入法计算GDP分为四项: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3、生产
本文标题:统计与生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5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