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邹鲁圣地”访孟府这里,东倚沂蒙山,西临鲁西平原,南襟徐淮要冲,往北就是雄伟的泰岱。地下有丰富的矿藏,地上因为是“亚圣”孟子故里,延绵着悠久的文脉。提起邹城,当地人会超自豪地说,“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样之地。”它也的确担得起这个称号,不仅是孟子的故里,就连孔子也生在邹城的尼山。因为历史厚积,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兖矿集团和全国最大的坑口电厂——邹城发电厂,它又被称为国内新兴的能源工业城市。但凡中国人,骨子里对“孔孟之道”总还存有几份敬意,无论几千年来这两位先生和学说受过怎样的折腾。曲阜和邹城现在同属济宁,但曲阜城很小。全市的面积和人口也都只有邹城的一半。20世纪初修建京浦铁路时,原本选线是从泰安经孔林西,但孔家人怕影响风水,惊动圣人,硬让它往西拐了一个大弯,绕过了曲阜。上世纪70年代,兖矿集团准备建在曲阜,结果又被这个传统农业思维太顽固的城市推掉了,“塞”给了邹城。正是时代的造化,形成了这两个汽车距离不过半小时城市的天壤之别。孟府•孟府是孟子嫡系后裔世代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孟子是孔子学生子思门生的弟子,只能算孔子的再再传人。孔子讲“仁”,孟子讲“义”。两人不但思想有区别,个性也完全不一样。有些统治者是尊孔抑孟的。孟子地位的确立,始自中唐韩愈。他认为孟子是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继承人,“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对孟子故里保护最有建树的,是孔子的45代孙孔道辅,他在北宋景佑四年(1037)任兖州知府,邹县亦属其辖。他认为孟子大有功于圣门,不但做了许多修葺保护遗迹的工作,还向朝廷进行推荐。今天的“三孟”是他打下的底子。•孟府有800多年历史,占地也有2万多平方米。七进院落,200多间房子。但因为没有高过2层的,装饰上也很少精致的雕刻,更少金银玉宝之器,看上去更像一座朴素的学府。驳斑的砖缝里蔓延着绒绒的青苔,透过枝叶繁茂的绿树,蓝天白云如二千年前一样静谧无声。内宅一棵硕大的荼糜花旁,是主人的正厅“世恩堂”。这里住过的最后一代主人是孟子七十四孙孟繁骥。1949年孟繁骥远走台湾,直至1990年客死异乡。透过小小玻璃窗,看着他们留下的种种生活物品。“亚圣”及其后裔贵族式的生活,已经永远地定格在了那并不遥远的过去了。与曲阜一样,除了孟府,邹城还有孟庙、孟林。孟林是孟子的墓地,在邹城东北13公里四基山麓。当地每年四月初二孟子生日,这里会举办盛大的孟林古会,平常的时间,这里游客很少。孟庙•最初的孟庙就在孟林的孟墓前面,因为距城太远,祭祀不便,不久就搬到了城里,紧邻着孟府东边。现在的孟庙大约是明清时代的定制,占地约2.4万平方米,当然比不得孔庙的规模。几幢殿堂也远没那么巍峨,但因为院落与建筑的比例恰当,加之游人少,同样给人十分肃穆、严整的感觉。特别是300多棵老柏树,一根根枝干挺直,树皮上特殊的直线纹理与突出的树瘤节,加之若有若无的柏油香气,都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氛围。这些树基本上都是900岁左右的古木!一下子就是300棵呵!孟庙里另一景观是碑碣林立,所谓“古树参天绕旧祠,遍地丰碑满壁诗”。这些碑从宋迄今,内容都是咏叹、褒扬孟子事迹的。皇帝题写的御碑就有3块,其他名人的数不胜数。孟庙的正南门叫“棂星门”。门内左右各一坊,左名“继往圣”,右名“开来学”。第一进院落的北壁正中为“亚圣庙石坊”。拍照留念,然后在门里右侧的售票处买票•过了石坊,映入眼帘的满是参天的翠柏,一棵棵苍劲挺拔,有的佳音和妈妈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彰显着孟庙的悠久历史,穿行其中,瞬间与墙外的喧嚣有一种隔世之感。往前走时一座碑亭,里面是乾隆的御碑,碑顶端的盘龙显示了它的尊贵,值得一说的是,孟庙的建筑用的是绿色琉璃瓦,而据说孔庙则是黄瓦,这也反映了地位的差距,虽是亚圣,但毕竟是第二啊。不过佳音对碑刻不感兴趣,看不清,更不理解,算了,继续往前走•从右侧的一个小门进去,路的两边都是大大小小的石碑,听导游介绍了其中几块重要的碑刻,例如元代文宗皇帝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的碑刻等等,年代久远了,好多字都看不清楚,更多的是感叹经历了这么多朝代更替还能完好保存,实属不易。从后面绕到左侧,往前走,来到了孟庙最重要的建筑——亚圣殿,据说这是孟庙唯一可以烧香的地方。亚圣殿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建筑工艺精美绝伦,与曲阜孔庙的大成殿相得益彰。正中门额上悬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为乾隆手书。柏抱槐清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金匾亚圣殿孟庙中还有一些小院落,有的干脆就没有开门,大体转了一下算是“到此一游”了。佳音更是拿了一本刚买的关于孟子的书跑到一边的石凳上坐下津津有味的看起来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寝殿里的“孟子圣迹展”有一块专门展版,上面摘录着《孟子》流传后世,一代代反复被人们引用,已经成汉语中表达能力极强的成语的一些句子:舍生取义,舍我其谁,与人为善,浩然之气,不远千里,曾经沧海,赤子之心,出尔反尔,独善其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揠苗助长,事半功倍,五十步笑百步,拒人千里之外,尽信书不如无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不知是否有过统计,诸子百家语录成为成语的是不是这位先生最多?易中天最近有个演讲,说“我从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而胡适甚至认为孟子的“政治哲学很带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如果说孔夫子的学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那么孟子的思想则更多地体现在每个中国人的言行上。孟庙第三进院落西侧有一道小小的“养气门”,从下面穿过,我们是否能想起老夫子那一句“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府从侧门出了孟庙,来到孟府,两者之间仅隔了一条不大的街道。孟府给人的感觉是富贵中带着精致,共占地2.24万平方米,约合60余亩。前后共有7进院落,拥有楼、堂、阁、室共计148间。是目前国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庄园之一。以主体建筑孟府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大堂在仪门内,前有宽敞的露台,两侧有精雕夔龙石栏,东南角置“日晷”,西南角置“嘉量”。堂正中楣门上悬有清世宗雍正三年御书“七篇贻矩”匾额,大堂内设有木制暖阁,案上放置文房四宝、签筒、印盒。大堂左右两侧陈列各种“肃静”、“回避”、“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亚圣奉祀官”等牌匾,并有旗、锣、伞、扇等各种仪仗,据导游讲,孟氏子孙一直享有七品待遇,大堂内的摆设也是与之对应的,只是并没有实权。在封建社会里,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申饬家法、宣读圣旨、颁布孟氏家谱、族规的场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缩影。孟府大堂后是内宅院,由正房和东西配房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正房“世恩堂”是孟氏嫡裔居住之处,堂内明间悬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手书巨匾。礼门仪路给女儿讲日晷的知识七品官的排场,没有七品官的实权日晷,这是几点啦?我们一间一间,一院一院的看,体会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奢华。孟府的后花园有些破败了,但是仍然让我们流连忘返,盛开的牡丹,蔷薇引起了佳音很大的兴趣。孟府的最后一任主人——孟繁骥的全家福,看人家那时候的全家福多有特点。院里各种花木,琳琅满目很精致的院落总结一下:和孔府相比,无疑孟府孟庙的规模要小很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都有,而且胜在精致,文化氛围也很浓,更重要的是人少,清净,可以悠闲的参观,不用去拍“集体照”,
本文标题:邹鲁圣地游两孟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5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