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郑桂华)
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郑桂华•认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古诗文教学问题与改革的趋势•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古诗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认识古诗文的教学价值•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学习意义差异。1.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蔡富清编选《朱自清选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页)2.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学习意义差异语文学习价值现代文古诗文积累语言知识★★★★★借鉴表达方法★★★★★训练阅读技能★★★★★★培养语感★★★★★★★★★文化传承与认同★★★★★★★★★•“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是深入学习汉语的需要,是学习汉语的一部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成分。不学文言难以深刻理解现代汉语,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影响到解释现代汉语的准确程度。”——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3.描述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视角•传统语文教学视角•课程论的视角(1)传统语文教学视角言与文:•言:字词、句式等•文:文章、文学、文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横”由“横向的挡门的门闩”,引申为“横竖”与“横逆”两义,由“横逆”引申为“迂曲”“任意”“不定向”等意思。“江水横流”“才华横溢”等“横”的意思都是“多向的”“不定向的”。“舟自横”的“横”字用的正是这个义项。•船在渡口的湾里,自由自在地、方向不定地漂泊,完全是一种动态的景象。“横”的客观词义决定了舟的形象,也落实到诗意上。•得到了词义,就得到了风景,有了词义,才有鉴赏,语言和文学才能融为一体。(2)课程论视角•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内容课程内容•施蛰存:语文课程“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这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施蛰存,选自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88页海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50篇段)一孔子语录十则二鱼我所欲也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曹刿论战五邹忌讽齐王纳谏六前出师表七桃花源记八三峡九马说(四)十陋室铭十一小石潭记十二岳阳楼记十三醉翁亭记十四爱莲说十五记承天寺夜游十六送东阳马生序十七关雎十八蒹葭十九观沧海二十饮酒•结庐在人境二十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十二次北固山下二十三使至塞上二十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二十五行路难二十六望岳二十七春望二十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九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三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三十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十二观刈麦三十三钱塘湖春行三十四雁门太守行三十五赤壁三十六泊秦淮三十七夜雨寄北三十八无题三十九相见欢四十渔家傲四十一浣溪沙四十二登飞来峰四十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四十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四十五游山西村四十六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四十七过零丁洋四十八天净沙秋思四十九山坡羊•潼关怀古五十已亥杂诗古德拉德(J·I·Goodlad,1979)认为有五种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层次运作。•理念课程(ideacurriculum)•正式课程(formalcurriculum)•知觉课程(perceivedcurriculum)•运作课程(operationalcurriculum)•体验课程(experiencedcurriculum)•理念课程:诸如政府、基金会或特定的专业团体探讨的课程问题、提出的课程改革方向,都属于“理念课程”。•正式课程:指由州政府或地方董事会核准的课程方案,可能是各种理念课程的综合或是修订,也可能包括其他课程政策、标准、科目表、教科书等。•知觉课程:指学校教师对正式课程加以解释后认定的课程。•运作课程: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执行的课程。•体验课程:指学生实际学习或经验的课程。——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229页二、古诗文教学问题与改革的趋势(一)问题1.有关古诗文的文章、文学、文化的课程内容不够明确。2.设计的教材内容,往往也只出现概念等,没有内涵的阐释、更缺少相应的语言实践活动。3.教师的教学内容随意性太大。4.教学方法比较机械,教学活动比较单一。(二)原因1.对经典的价值认识偏差2.课程内容开发缺乏3.教材编写、教学探索还不够理想4.文本细读能力不理想《记承天寺夜游》•台湾翰林出版社出版的《国文2》上册(2007年8月,以下简称翰林版)与大陆三套教材编写的“思考与练习”比较——倪岗《教材更应是学材》《语文建设》200807•学习重点一、能欣赏言简意深的小品文章。二、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三、培养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课前预习一、农历十月属哪一个季节?文中赏月的共有几个人?二、苏轼原本解衣欲睡,为什么又改变心意,到承天寺夜游?三、文中“水中藻荇”与“庭下竹柏影”有什么关系?•题解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是一篇记叙文。承天,寺名,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宋神宗元丰三年(西元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是苏轼被贬至此地后,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有感而发所写的一篇短文。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庭院中的月色,借着如水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触,文句简洁,诗意盎然。作者(略)课文(略)注释共有10个(略)•课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在困苦境遇中所写的一篇短文。全篇仅有83字,像一则日记,似乎信手拈来,毫不经意,却通过对月夜美景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在贬谪生涯中,随遇而安的豁达心境与浪漫情怀。全篇分为三个段落。先叙事,继写景,后抒怀。首段叙事,道出夜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着,写庭中景色,只有三句,却展现高妙的想象力,用澄澈透明的积水形容月光的清朗,用水中柔摆的藻荇,比喻月光下竹柏影的摇曳,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幽的月夜图,具有一种隽永而洁净的美。文中抒怀一段,尤其意味无穷,唯有具备闲适的心境才能在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美。苏轼与张怀民同样仕途不顺,却可以忘怀得失,摆脱俗务,才能有此闲情雅兴,来欣赏这美好的夜色。全文自然流畅,意境高雅,倾诉着诗人洒脱的襟怀。问题讨论一、本文包括叙事、写景、抒情三部分,请分别指出来。二、本文题目中有“夜游”两字,你认为哪些语句是照应“夜”哪些语句是照应“游”?三、文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出怎样的感情?请加以说明。应用练习一、植物成语练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以水中柔摆的“藻荇”,比喻月光下竹柏影的摇曳多姿,平常我们也会用与植物有关的成语来描绘人、事、物,请你将下列成语,填入适当的句子中。(内容略)二、词语解析:推敲下列各题的文意,然后选出最适当的词语,将它填入()中。(内容略)三、资料搜寻:如果要收集有关苏东坡的资料,你可以参考下列哪一些书籍?(多选题)参考选项:(甲)《唐诗三百首》(乙)《宋史》(丙)《史记》(丁)《中国文学史》(戊)《元曲选》(己)《东坡志林》(庚)《中国小说史》(辛)《宋词三百首》•课外学习指引一、《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台北:远景出版社,民国六十六年。二、《苏轼》,王水照著,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民国八十二年。三、《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作品赏析》,吴子厚编著,台北:开今文化公司,民国八十二年。全课共有七幅插图,有《东坡志林》《苏东坡传》《苏轼》书影图片、苏轼肖像图片、夜游情景图和藻类荇菜的图片。《声声慢》赏析•罗大经《鹤林玉露》云:“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张端义《贵耳集》云:“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词,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笔,殆间气也。”•沈谦《填词杂说》云:“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阕,,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傅庚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者,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叠字耳。(三)改革趋势1.从重言到重文2.从整体价值到个人体验3.从词语修辞到篇章结构、风格4.从单篇设计到课程化开发三、古诗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参考王荣生教授的研究: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文选型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定篇:名篇和关于名篇的权威阐释。功能是文化承传。•例文:关于诗文和读写的知识和方法。•样本: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方法”。•用件: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那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1.定篇•“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朱自清《经典常谈》序言)•朱自清:“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莎士比亚:《麦克白》、《哈姆雷特》等/美国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等/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圣经》/荷马:史诗《奥德赛》及《伊里亚特》/狄更斯:《远大前程》及《双城记》/柏拉图:《理想国》/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霍桑:《红字》/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梅威尔:《墨比·狄克》/奥威尔:《1984》/索洛:《沃尔顿》/弗洛斯特:《诗歌》/惠特曼:《草叶集》/菲兹杰拉德:《伟大的盖茨比》/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亚里斯多德:《政治学》/狄勒里:诗作/陀斯妥也夫斯基:《罪与罚》/福克纳:各种著作/赛林格:《麦田守望者》/德·道克威尔:《美国的民主》/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默生:诗文/马基维利:《王子》/弥尔顿:《失乐园》/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维吉尔:《伊尼德》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透彻地理解课文本身“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而围绕着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服务于“了解与欣赏”的目的。2.例文•课文主要是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例文)。(夏丏尊)•“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实质。•“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特定的教材一篇特定的“例文”,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要么只做“随笔”例,要么只作“抒情”例,要么只作“叙述”例,要么只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例等等;•一般情况下,语文教材不太可能对种种方面兼顾,也不必对“例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等面面俱到。
本文标题: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郑桂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769258 .html